當我們談論明朝末期的經濟發展時,很少有人知道一個關鍵因素——外國白銀的大量涌入。這段跨越一個多世紀的貨幣流動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經濟格局,也深刻影響了全球貿易網絡。本文將帶您了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探索白銀如何成為連接東西方的經濟紐帶,以及它對明朝興衰的深遠影響。
銀流東方:全球白銀貿易如何重塑明朝經濟
現在我們都知道,貨幣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中國突然失去了人民幣的使用權,整個經濟體系會陷入怎樣的混亂。在明朝后期,類似的情況實際上已經出現過。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王朝后,嘗試推行以紙幣和銅錢為基礎的貨幣制度,并嚴格限制金銀的使用。他禁止在商品交換中使用金銀,規定稅收必須用政府發行的紙幣和銅錢繳納。但這一政策很快就遇到了麻煩。
第一批紙幣在1357年發行后,僅僅十年,由于大量印制,其與銀的比價就下跌了80%。同時,政府無法生產足夠的銅錢來滿足龐大復雜的明朝經濟需求。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白銀作為交換媒介。
到了15世紀30年代,明朝不得不轉向銀本位制。諷刺的是,就在這個時候,明朝國內的白銀產量比前三十年急劇下降。這就像是你決定用美元作為主要貨幣,但卻發現美元突然變得極其稀缺。
當16世紀外國商人出現在中國東南沿海時,他們發現明朝對白銀有著迫切需求,而中國商人也發現外國商人對中國貨物同樣渴求。這種雙向需求促使貿易活動迅速擴展,白銀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中國的白銀主要來自兩個遙遠的地方:日本和美洲。這兩條供應線路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白銀流動網絡。
從1530年到1570年,最初輸入中國的白銀來自日本西部,因為那里發現了豐富的銀礦。日本商人用這些白銀進行與中國的貿易,盡管明政府明令禁止這種走私活動。在1540年代,來自浙江、福建和廣東的中國商人在日本南部港口用中國貨物交換白銀。
大約1542年,中國商人在日本港口遇到了葡萄牙人,后者很快成為中日貿易的中間商。1550至1560年間倭寇騷擾最猖獗時,中國商人暫停前往日本,中間商葡萄牙人獲利頗豐。但騷擾平息后,經濟因素戰勝了政治限制。1567年,明政府對海外貿易的部分解禁,表明了官方對現實的妥協:外國白銀對中國經濟如此重要,以至于中國商人愿意冒任何風險獲取它。
那時有多少白銀從日本流入中國?據研究估計,1560年到1600年間,每年從日本出口的白銀可能有33,750到48,750公斤。一位1580年代在亞洲旅行的英國人記載:"葡萄牙人從澳門前往日本,帶去了大量的白絲、金子、麝香和瓷器;他們從日本帶回的只有白銀。他們擁有很大的帆船,每年都去日本,帶回60萬克魯賽羅(將近17,000公斤)白銀。"
十六七世紀之交,中日貿易達到高峰。這是因為日本采礦技術有了改進,而且領主都尋求以對外貿易支撐其經濟地位。對于當時的日本來說,外貿實質是指經營中國生絲和絲織品的貿易。這些商品對于迅速擴大的日本國內奢侈品市場的控制者,極其有利。
另一方面,美洲的白銀也在這個時期成為中國的重要來源。1540年代,西班牙人在美洲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銀礦。但直到數十年后因汞齊化提煉工藝的推廣,美洲白銀的開采才進入高潮,從而改變了世界貨幣史。這大約發生在1570年代初期秘魯總督轄區內的波托西。那里白銀年均產量在1571-1575年間為41,048公斤,而到了1591-1595年間增長到218,506公斤。
波托西繁榮的最初受益者是中國。西班牙美洲的白銀沿著幾條路線流向中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從現在墨西哥西部海岸的阿卡普爾科跨太平洋到菲律賓群島。西班牙征服者于1571年春幾乎一到馬尼拉地區,就與來自福建、廣東等省的商人開始了活躍的貿易;他們用秘魯和墨西哥的白銀購買了大量中國貨。
銀光瀲滟:白銀流入如何改變中國社會經濟格局
外國白銀的大量流入對明朝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到這種變化。
首先,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根據1528-1643年明朝太倉銀庫歲入數額表,在十六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外國白銀對明朝中央政府財政的影響似乎很小。但到1571年,當銀庫收入從75,000-86,000公斤增加到116,250公斤時,進口白銀的作用變得明顯。這發生在明朝弛海禁四年之后,也是長崎中日貿易興盛一年之后,以及馬尼拉中西貿易真正開始的同一年。到1577年銀庫收入為163,478公斤,白銀入庫數幾達1560年期間最高收入的兩倍。
其次,地方稅收也顯著增加。以福建海澄縣為例,該縣是中國主要港口,貿易網伸向日本和東南亞。1567-1572年間共收稅3,000兩,1573年收6,000兩,1594年收29,000兩,1628年收23,400兩。海澄縣白銀收入的迅速增長,幾乎完全由于月港海外貿易的擴展。
第三,白銀流入改變了中國國內的金銀比價。1568年前后,中國、日本、美洲的銀與金的比價分別是6:1、7.37:1、12.12:1;到1643年前后則為13:10、14:1、15.45:1。白銀生產的提高導致日本和美洲金銀比價的大幅變化,即白銀對黃金逐漸貶值。白銀進口的增加,在中國產生了同樣的結果。在明末幾十年中,金銀比價開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比價接近。這顯示中國正在與新興的"世界經濟"融為一體。
第四,白銀流入推動了稅制改革。十六世紀中期,明政府在已過時而異常復雜的賦稅制度中,引入了"一條鞭法",這意味著將大部分田賦、徭役和其他雜稅折成銀兩繳納。當時中國白銀產量下降,只有依靠大量外國白銀進口,這種規模的折銀納稅才有可能實現。值得注意的是,"一條鞭法"最早在直接參與海上貿易并有白銀進口的福建和浙江試行。而且,推行這一改革的官員海瑞、龐尚鵬和王宗沐都是東南沿海地區的人,他們肯定了解這個地區的特殊情況。
第五,白銀流入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市發展。"一條鞭法"的改革和貨幣化的加強,對晚明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尤其在經濟技術先進的東南沿海地區表現得最明顯。南京、蘇州、松江、寧波、漳州、廣州等城市空前繁榮,被農村環繞的小鎮成為興旺的專業手工業和商業中心,農業區的定期集市數目激增。同時,這些地區的生活日趨奢華,行商坐賈們積聚并消費著巨大財富,炫富斗奢現象明顯增多。
銀流斷絕:白銀短缺與明朝崩潰的關聯
然而,好景不長。從1610年到明朝滅亡的1644年,中西在馬尼拉的貿易經歷了幾個嚴重破裂時期。1630年之前,荷蘭和英國對中國和西班牙航海的騷擾是主要原因。1634-1635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實行了新的限制貿易政策。1636年,西班牙政府對阿卡普爾科的貪污腐化予以制裁。1639-1640年,西班牙在菲律賓屠殺了兩萬多名中國人。這場大屠殺部分地是兩個社會間經濟發生困難的結果,并導致1640-1641年間馬尼拉和中國貿易額的急劇下降。
亞洲海上貿易還受到荷蘭封鎖果阿與馬六甲的影響,澳門因而被孤立于葡萄牙其它殖民地之外。1639年,德川幕府拒絕澳門船只到長崎貿易,葡萄牙人失去了做中日貿易中間人的有利地位。德川幕府還在1635年禁止日本人進行海外貿易。因此,到1640年代初,只有荷蘭和中國商人能從日本出口白銀。1642和1643年,每年從日本出口的白銀明顯降到一百五十萬兩(56,250公斤)以下,這比十七世紀初中日貿易高峰期時每年四五百萬兩白銀出口低得多。
白銀流入減少的同時,明朝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1618到1636年間,為了對付滿族和農民起義的軍事威脅,明政府將稅收提高了七倍。這意味著大量白銀從原本繁榮發展基礎的經濟部門被抽走。1640年前后,由于戰事擴大和自然災害加劇,國內很多地區的經濟進一步萎縮,投資人寧愿將更多的白銀窖藏起來等待時機,而不愿再將其用于風險日增的實業。
由于進口白銀減少、稅率提高以及窖藏量擴大,流通中的白銀大量減少。從1638-1646年間銀錢比價數據看,1638年為0.90(兩):1,000(文),1643年為0.33(兩):1,000(文)。長期的銀賤趨勢陡然逆轉,給經濟帶來了災難性后果。由于無法獲得充足的白銀供應,銅錢與銀的比價被擾亂,很多人無法繳納租稅、償還債款,甚至無錢購買食物。
明朝的滅亡并非僅僅因為這個時期白銀進口的減少,但白銀短缺無疑加重了它的困難,動搖了它的穩定。
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初,中國對進口白銀的需求以及外國對中國奢華物品的追求使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直接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盡管現有的統計數據不夠完善,但有足夠證據表明,晚明經濟的增長、社會的變化,甚至文化遺產,只有從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背景下才能全面理解。
同時,中國商人和手工業者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也帶來了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問題,明政府始終沒能圓滿解決這些問題。"十七世紀危機"的說法可能有些夸張,但當時的中國確實經歷著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困境。盡管晚明時期的中國學者可能不完全了解形勢的復雜性,但他們知道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問題與白銀和海外貿易密切相關。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貨幣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當貨幣供應充足穩定時,經濟繁榮;當貨幣供應不足或不穩定時,經濟衰退。這一教訓對今天仍有啟示意義。全球化不是21世紀的新現象,而是幾百年前就已開始的進程。中國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其興衰與全球經濟的互動緊密相連,這一點從明朝時期就已顯現。
參考資料:
威廉·S·阿特韋爾,《國際白銀的流動與中國經濟(1530-1650年)》,載于《過去與現在》1982年5月號,吳建雍摘譯。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財政與稅收》,劍橋大學出版社,1974年。
弗蘭克,《白銀資本:東西方貿易的世界體系透視》,倫敦大學出版社,1998年。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