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看電影,總會問大人,問哪個人是好人,哪個人是壞人。倘若大人告訴孩子,好人是誰,壞人是誰,那么孩子情感上自動傾向于好人,認為好人就應該活著,不能死掉,也不能被壞人戰勝。倘若好人被壞人打了,或者跳下懸崖了,那么孩子就會很悲哀,甚至要哭出聲來,認為心目中的好人死掉了。倘若好人打了壞人,或者好人跳下懸崖之后并沒有死,活過來之后繼續做好事,那么孩子就會感覺很高興,認為好人有好報。雖然好人可能暫時被壞人戰勝,但最終好人會戰勝壞人,甚至會感化壞人,使其變好。人們看到電影中的好人,就覺得好人非常漂亮,而且做的事也讓人認同。壞人就顯得有些丑陋,即便長得漂亮也讓人厭惡,因為壞人做的壞事損害了集體的利益,甚至損害了國家的利益。當人們這樣認為的時候,就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認為電影中的好人就絕對好,電影中的壞人就絕對壞,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刻板印象,甚至認為演好人的演員就不能演壞人,演了壞人就演得不像,甚至觀眾不能接受。同樣的道理,經常演壞人的演員就要一輩子演壞人,不能演好人角色,倘若他真的演了好人,觀眾也認為演得不像。
倘若電視劇《西游記》中的唐僧扮演者演了一個妖怪,就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而且觀眾認為他演得不像。倘若妖怪的扮演者演了唐僧,觀眾也認為演得不像。但人們沒有見過唐僧本人,也沒有見過真正的妖怪,為什么會說不像呢?因為電視劇《西游記》播出以后,其中的演員角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固化以后,就形成了刻板印象。很多人都憑借刻板印象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認識電影中的角色也是如此,自己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即便別人提出反面意見,自己也不認為是對的。這種固執的認識很容易產生認識偏差,似乎每一個人都活在認識偏差力,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里,但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認識的世界是真實的,自己的感覺也是正確無誤的。人們看到唐僧,就覺得唐僧長得漂亮,情感方面就會傾向于他,要隨著他一起經歷磨難。人們看到妖怪,就覺得妖怪長得特別丑陋,而妖怪本身也確實很丑陋。人們會厭惡妖怪,認為丑陋的妖怪吃人,阻擋唐僧取經,就一定會被取經團隊戰勝。倘若妖精抓了唐僧,觀眾就會擔心唐僧被妖精吃掉,而每次唐僧被抓,都不會被妖精吃掉,觀眾就會覺得還有希望。
只要看到電影中的好人,就覺得好人應該一生平安,能夠戰勝惡勢力,一直活到電影結尾。這種情感判斷叫做移情,就是觀眾把主觀情感移入到角色身上,隨著角色一起“經歷”一些事情。而這種“經歷”是主觀情感上的經歷,并沒有付出實際行動。電影中好人經歷了一些事,會通過光影以及聲音的形式刺激人的眼睛和耳朵,讓人產生復雜的視聽體驗,而這種體驗過程就是人的情感“經歷”電影中事件的過程。當電影中好人被壞人打壓的時候,觀眾就覺得憤憤不平,甚至有的觀眾要蹦起來喊叫,要替好人鳴不平。其實觀眾已經把自己等同于心中的好人,而且把好的情感全都移注到好人身上。當好人打敗了壞人,正義戰勝了邪惡,觀眾就有可能站起來歡呼。因為觀眾早已經把自己等同于影片中的好人或代表正義的人,而對于邪惡的人產生了厭惡的情感,甚至產生了仇恨。話劇《白毛女》暢銷的年代,部隊上一個戰士演黃世仁,演得特別像。他妻子到部隊探親,看了他的演出,晚上就和他打架,而且打得他鼻青臉腫。因為他的妻子認為他演得特別像,而且把他等同于黃世仁,要代表正義來懲罰他這個壞人。
他的妻子入戲很深,當然也證明他表演得很好。觀眾看電影容易產生情緒波瀾,而這種情緒本身是有價值的,就像很多自媒體主播只是關注粉絲的情緒價值一樣,卻不會顧及事情真相。主播總是要激發粉絲的情緒,讓粉絲激動起來,就可以誘導粉絲購物,甚至誘導粉絲打賞。而事實并不是主播說的那樣,但粉絲似乎已經被主播洗腦,只會聽主播的說法,卻不會探究事情的真相。觀眾的意識是經過馴化的,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受到社會規則的影響,受到他人的影響,其實都是馴化。在馴化過程中,觀眾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這些概念是人類定義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偏差,甚至充滿了悖論,但觀眾并沒有認識到這些概念的悖論,而是認為非黑即白,非對既錯,就很容易陷入簡單化的思維模式。因為簡單化的思維模式容易被人理解,也容易套用任何事物,而人們的意識又有刪繁就簡的功能,喜歡簡單的東西,不喜歡復雜的東西,最終非黑即白的判斷影響了每一個人。導演在拍電影的時候,會讓漂亮的演員演好人,讓五官不太協調的演員或者丑陋的演員演壞人,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導演減少了人們辨識好人與壞人的難度,讓觀眾覺得舒服,但容易造成類型化、標簽化的問題,也容易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
當觀眾對電影中好人和壞人產生審美疲勞的時候,導演就會設置一些既好又壞的角色,設置好人變壞人或壞人變好人的角色,以此挑戰人們的認知,讓人們產生新鮮感。這種改變是符合人性的,因為人性非常復雜,并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價。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一個殺人犯很可能是個孝子,但要遭到法律的懲罰。觀眾看到電影中好人或壞人的時候,會產生情緒反應,而這種情緒反應是正常人都具備的,卻被導演玩弄。或許觀眾喜歡解讀導演的作品,甚至情感被導演玩弄,就好像粉絲的情感被主播玩弄一樣。導演和主播考慮的是情緒價值,而觀眾看電影或看主播帶貨就容易激動,當然也就被玩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