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月起,區內異地住院納入DRG/DIP付費管理(引題)
內蒙古范圍內住院費用實行統一“打包價”(主題)
內蒙古日報記者 梅剛
為進一步擴大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覆蓋范圍,推動規范異地就醫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減輕患者就醫負擔,今年自治區醫療保障局聯合自治區衛健委印發了《關于做好區內異地就醫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改革工作的通知》,從2025年5月1日起,全區范圍內異地住院醫療費用統一納入DRG/DIP付費管理。
此前,針對傳統按項目付費易導致過度醫療情況,自治區醫保部門依據國家規范,結合全區疾病譜特點,制定了統一病組目錄和分值標準,并建立了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標準科學合理、貼近臨床實際。2022年起,本地參保患者的住院費用實現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實施按病組和病種分值付費改革(即DRG/DIP付費改革)全覆蓋,除烏海實施按病組付費(即DRG)外,其余統籌區均實施按病種分值付費(即DIP),通過“打包定價”,預先設定病種支付標準,倒逼醫療機構主動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檢查、用藥和耗材,有效降低患者個人支付費用?,醫療機構通過縮短住院天數、降低并發癥率等方式優化臨床路徑,進一步降低患者支出。
自治區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任文浩說:“通過付費方式統一化、醫療服務標準化、同城同病同質化,有效破解異地就醫費用管控難題,進一步提升醫保基金使用績效,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以患者為中心優化醫保服務。”
按照通知要求,統一實行“同病同價同治”管理。同一地區,不同醫療機構對相同病種執行相同收費標準。不同地區,對同一病種采用相同的分值計算標準,消除盟市間支付標準差異。同一醫療機構,對本地異地患者同一病種治療、收費標準相同,防止醫療機構出現區別對待情況;建立異地就醫病例數據運行評估監測機制,對虛構病例、分解住院等違規行為實行重點監控。就醫地醫保經辦機構將本地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總額排名前三的定點醫療機構納入重點監測范圍,分析本地和異地就醫在病組(種)結構、費用結構、費用差異等方面的情況,通報存在的問題,引導醫療機構開展院內成本核算,加強費用管控與績效考核,提升醫保基金使用績效;逐步將更多常見病、慢性病、罕見病納入DRG/DIP目錄,明確支付標準,避免患者因目錄外費用承擔過高經濟壓力。對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大病患者,建立“特殊病例”申報通道,避免患者因費用高放棄治療,確保高值醫療需求得到保障。
為確保區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DRG/DIP付費更好更順的落地實施,自治區異地就醫結算中心印發《區內異地就醫DRG/DIP付費經辦管理規程(試行)》,就定點醫療機構協議管理內容、醫保數據采集時限、醫保基金的預結算和清算流程、費用審核稽核要求予以明確,理順自治區、盟市異地就醫經辦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的職責分工。要求醫保部門對轄區定點醫療機構開展“全覆蓋”培訓,重點解讀病案填報、費用測算等實操環節,主動對接定點醫療機構,做到“政策解釋清、系統支撐穩、服務跟進快”。
自治區異地就醫結算中心負責人岳峰說:“目前已完成對自治區DRG/DIP系統建設改造,開展全區2.0目錄庫測算驗證及區內異地DRG/DIP結算流程梳理、決策樹配置,以及結算清單審核模塊區內異地住院適配。通過打通盟市間數據壁壘,實現‘診療數據實時上傳、費用智能審核、結算一鍵完成’,并推行‘醫保電子憑證’異地應用,讓群眾‘掃碼備案、即時結算’。”
自治區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面推進異地就醫DRG/DIP付費改革,為的是規范異地就醫醫療服務行為,促進合理診療、因病施治,推動建立統一規范、內外協同、統籌平衡、安全高效的醫保支付機制。下一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將區內異地住院手工報銷費用納入就醫地DRG/DIP付費管理范圍,逐步實現區內病種、參保患者、醫療機構全面覆蓋。
來源:內蒙古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