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中國,在發展需要下,成為全球最大的垃圾進口國。但隨著時代發展,中國果斷頒布“洋垃圾禁令”,這卻引來了多國的聯合反對,甚至要求中國廢除。
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利益糾葛?溫鐵軍那句“輪不到你發言”,又有著怎樣的底氣和深意?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工業快速發展,對原料需求很大。但國內供應不足,于是就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像廢塑料、廢紙、廢金屬等,成了無奈之舉。
這些“洋垃圾”在當時,確實為國內一些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生產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發展。
但很多所謂的“可回收資源”,其實是充滿有毒有害物質的真垃圾。并且有的垃圾處理企業技術和設備都不行,不僅損害工人健康,還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污染。
終于,2017年7月,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遞交文件,宣布從2018年開始,禁止進口24類固體廢物,這就是“洋垃圾禁令”。
2021年起,中國更是徹底不收固體廢物。這表明了中國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
禁令一出,那些長期依賴中國處理垃圾的發達國家慌了神。2016年美國向中國出口了大約56億美元的可回收垃圾,禁令實施后,美國的大量廢紙、廢塑料堆積在港口,垃圾處理公司成本飆升。
英國的廢物處理費漲了好幾倍,許多垃圾只能選擇焚燒處理,不僅污染空氣,還耗費大量資金。
德國的回收企業利潤大幅縮水,原本依賴出口垃圾到中國的商業模式瞬間崩塌。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缺乏垃圾填埋空間,中國不收垃圾后,日本的廢塑料沒了去處,價格大幅波動,許多小企業直接倒閉關門。據估算,禁令實施后,美、歐、日等國經濟損失超百億。
這些發達國家,一邊自己享受著高標準的環境,一邊卻把垃圾危害轉嫁給發展中國家,玩的就是生態殖民那一套。
美國每年產生約84億噸廢物,總量是中國的3倍,人均年垃圾產量約26噸,但他們并不在國內處理這些垃圾,而是通過各種渠道將垃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面對損失,這些發達國家不但不反思自身垃圾處理問題,反而在2018年3月的WTO會議上,聯合起來對中國發難。
美國代表指責中國禁令“搞亂了全球回收體系”,歐盟附和說廢物沒地去,可能流到小國家加重污染,要求中國撤銷禁令,為他們的垃圾處理問題負責。
但他們的指責完全站不住腳。
在過去的全球廢物貿易中,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發達國家將垃圾打包出口,賺著處理垃圾的錢,卻把污染留在了發展中國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曾經為了發展忍受了這些,但如今有能力改變,自然不會再當“世界的垃圾場”。
中國的三農專家溫鐵軍,一直重視和研究經濟問題、農業問題、環境問題,想基于經濟和歷史規律,尋找以農業和生態環境為核心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
面對中國的禁令,以及發達國家的聯合指責,他則有力地評論:“輪不到你發言”。因為他更清楚這些洋垃圾的危害,更清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中國這條路走不通了,那些發達國家就把垃圾出口目標轉向了東南亞。
從2016-2018年,東南亞地區塑料垃圾進口量激增171%,達到200多萬噸。
不過,東南亞國家也不傻,不會一直當這個“冤大頭”。
泰國從2025年1月1日起完全禁止塑料垃圾進口;印尼自2025年1月起全面禁塑廢進口;此前,馬來西亞、越南等國也紛紛加入抵制行列,馬來西亞取消了114家工廠進口廢塑料的許可證,越南政府宣布禁止進口紙張、塑料、金屬等固體廢物。
從中國自身來看,禁令實施后,國內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市河水變得清澈,農村生態逐漸恢復。政府加大投入,推動垃圾分類和回收廠建設,民眾也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長遠來看,這有利于中國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對外來資源的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國際上,中國的禁令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它促使發達國家不得不正視自己的垃圾問題,加大在垃圾處理和回收利用方面的投入。
比如美國開始砸錢建自己的回收站;歐洲國家像英國搞了塑料包裝稅,挪威讓塑料瓶廠交環境費,以此減少塑料使用。東南亞國家拒絕接收“洋垃圾”,也讓全球垃圾處理的不合理格局開始改變。
如果你認同中國的做法,就給這篇文章點個贊吧!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對“洋垃圾禁令”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