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回暖,蛇出動
4 月 14 日,通用技術航天醫科湖南航天醫院動物致傷中心接診了一位 56 歲的男性患者劉叔叔。當日在田間采摘野菜時,劉叔叔右手不慎被毒蛇咬傷,傷口處迅速出現腫脹,且癥狀持續加重。家屬見狀,立即將其送往湖南航天醫院動物致傷中心。
經醫生詳細診斷,確認其為蝮蛇咬傷。在醫院的及時救治與專業處理后,劉叔叔右手的腫脹和疼痛癥狀得到了顯著緩解,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正逐步康復。
被蛇咬傷后,你必須知道的“急救密碼”
一、認知誤區
民間流傳的急救偏方正在制造二次傷害:用嘴吸吮傷口可能造成施救者中毒,刀割放血會加速毒素擴散,草葉敷傷口可能引發嚴重感染。
更危險的是,超過60%的傷者因無法及時識別毒蛇種類而延誤治療。2020年云南某醫院接診案例顯示,患者誤將原矛頭蝮咬傷當作無毒蛇咬傷,自行處理8小時后才就醫,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
二、毒蛇攻擊的生物密碼
我國分布的60余種毒蛇中,眼鏡蛇科(神經毒素)可使人在1小時內呼吸麻痹,蝰科(血液毒素)引發全身性出血,蝮蛇(混合毒素)兼具雙重殺傷力。毒液中的蛋白酶能在10分鐘內溶解肌肉組織,凝血毒素會讓血液變成"果凍狀"。
最新研究表明,五步蛇毒液中的金屬蛋白酶能直接攻擊血管內皮細胞,這正是其導致組織潰爛的核心機制。
三、黃金30分鐘救命法則
1. 即刻制動:保持傷口低于心臟,減少肢體活動可使毒素擴散速度降低70%。
2. 解脫束縛:立即摘除戒指、手鐲等物品,防止肢體腫脹后造成缺血性壞死。
3. 壓力固定:使用彈性繃帶從咬傷遠端開始纏繞(壓力維持在40-70mmHg),這項急救技術可使神經毒素中毒者的存活時間延長3倍。
4. 精準記憶:用手機拍攝蛇體特征,切忌徒手捕捉。醫學研究顯示,準確識別蛇種可使抗毒血清使用效率提升90%。
四、現代醫學的解毒密鑰
抗蛇毒血清仍是唯一特效解毒劑,值得警惕的是,臨床統計顯示超過35%的嚴重中毒病例存在延遲就醫現象,當出現視物模糊、傷口滲血不止、醬油色尿液等危險信號時,每延誤1小時救治,死亡率將上升12%。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航天醫院 黃擴軍 楊靜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