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頻) ● 特朗普貿易戰、中美大國博弈
[597]如果日本都談不下來一個好的貿易協議,其他國家難道還能有指望?(Bloomberg)
[596]中國手握一張能打擊美國的王牌:稀土出口(The Economist)
[595]美中全球領導權之爭將重塑投資格局(Barron's)
[594]歐洲必須在美中之間作出抉擇(Financial Times)
[588]中美金融脫鉤在即(Asia Times)
[587]美國擬借關稅談判孤立中國(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美國經濟:美元、產業、芯片
[598]特朗普如何撼動美元霸主地位(Foreign Affairs)
[592]美國制造業霸主地位何以旁落(The Wall Street Journal)
[589]特朗普芯片戰略的隱患:美國難以撼動亞洲主導地位(BBC)
● 馬斯克
[599]馬斯克的育兒軍團管理術:如何同時應對多位孩子及其母親(The Wall Street Journal)
[593]馬斯克為何不再鐘情汽車產業,將特斯拉置于險境(The Information)
II. 按語與引文
1.[597]如果日本都談不下來一個好的貿易協議,其他國家難道還能有指望?
Bloomberg(2025.4.16)
按語: 目前和美國商談貿易協議的傳統盟友國家里,日本排在最前面,所有人也都盯著,看看日本能不能談出來一個好的結果。畢竟,日本是全球最大之一的經濟體、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傳統盟友、防務上完全依賴美國、歷史上在經貿問題上多次配合美國、美債的最大持有者、有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帶頭加入“新美國秩序”的極大誠意。但特朗普對日本并沒有特別的好感,也沒有給予特別優待的準備。財政部長貝森特將是主談。對外他要管理日本的預期,對內他要引導特朗普做出讓步。所有美國盟友和伙伴都在關注美日談判的走向和結果。
正文: (2,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日本官員將赴華盛 頓開展關稅談判,此次談判意義重大——不僅關乎日本利益,更影響全球經貿格局。 作為全球貿易摩擦的先行指 標,日本如果無法達成有利協議,其他國家更難有所突破。 日本經濟振興大臣赤澤亮正擔任談判代表團團長。作 為首相石破茂的長期盟友,赤澤明確表示:“談判必須達成雙贏結果,真正提升兩國共同利益,除此以外別無他選。” 作為美國的關鍵安全盟友,日本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有條件達成有利協議——尤 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對華立場日趨強硬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將密切關注日本能否兌現其承諾的“先發優勢”,英國、澳大利亞、韓國和印度等盟友也已準備隨后展開類似談判……
2.[596]中國手握一張能打擊美國的王牌:稀土出口
The Economist(2025.4.10)
按語: 文章載于《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在貿易爭端中有一個“王炸”:對美限制稀土出口,而且這個手段只是剛剛開始策略性的使用。1)稀土元素是高科技產業的命脈,中國掌控全球98%的重稀土提煉能力,在耐熱磁體與人工智能芯片材料領域形成不可替代性;2)中國通過全產業鏈監控體系強化出口管制效力,具有精準的追溯能力,在技術上已經可以防止美國通過第三國轉口貿易規避;3)美國在短、中期會面臨國防與新能源產業供應鏈斷裂風險,即使加速布局替代產能,也需要需3~5年突破技術瓶頸、構建一條能夠繞開中國的產業鏈;4)這樣的博弈是“雙刃劍”,對于雙方都有影響,中國很可能采取漸進式限制策略,但如果特朗普進一步激化對抗,可能引發中國反制升級,使得圍繞稀土的資源博弈發展成為惡性對抗。點評:未來科技發展的“命脈”,一個稀土,一個半導體制造——而先進半導體制造幾乎全部在臺灣。這兩張都是“明牌”。美方如果不理性、無節制地升級矛盾,甚至推動更大的地緣政治沖突,則中國只能出手“提前結束游戲”。
正文: (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要想在拼字游戲中獲勝,不妨從元素周期表底部開始尋找靈感。位于底部的17種“稀土元素”——如鏑(dysprosium)和鐠(praseodymium)——不僅名稱冗長,還包含多個高分字母。這些元素還有其他共同特點:雖然產量和使用量都很小,卻是電池、可再生能源、武器和醫療設 備等一系列高科技產品的關鍵材料。更重要的是,全球稀土供應主要依賴中國。 稀土資源也成為貿易戰的焦點。4月4日,為回應特朗普加征的關稅,中國對七種稀土的對美銷售實施限制。這一措施要求相關企業必須申請出口許可證,雖未完全禁止出口,但未來可能升級為禁令。
3.[595]美中全球領導權之爭將重塑投資格局
Barron's (2025.4.11)
按語: 本文作者是知名金融集團瑞士Pictet的研究負責人,探討美中全球領導權競爭對國際投資格局的深刻影響,對地緣政治結構性變革、全球經濟秩序秩序重塑之下的投資邏輯和考慮給出了建議。內容精簡,充滿洞見,頗有含金量,值得進一步的推敲與回味。作者深諳大的政治趨勢,但又不帶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偏見,只給出理性的商業和投資導向。推薦閱讀。
正文: (1,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總統全面加征關稅與中國強有力的反制措施,折射出全球領導權爭奪戰正在重塑地緣政治與經濟秩序。這種結構性變革正在顛覆自由 貿易、全球化以及冷戰后大國無沖突的穩態格局,亟需對投資策略進行重大調整。 美國對中國加征145% 關稅的同時還對多國實施制裁,中國則反制125%關稅。但貿易戰遠不止于關稅層面。全球兩大經濟體正圍繞科技創新主導權展開激烈角逐。這場競賽疊加美國轉向更趨交易性的對外經濟政策,正推 動 中國深化“金磚國家+”(BRICS+)的聯盟合作。 “BRICS+”最初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 后續加入的南非組成的松散聯盟,如今已擴展至覆蓋全球近半數人口的多國合作體系。
4.[594]歐洲必須在美中之間作出抉擇
Financial Times (2025.4.12)
??
按語: 這是一篇觀點文章,由美國保守派智庫知識分子Oren Cass發表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文章指出:1)美國正在推出一個新的經濟安全聯盟,建立在貿易平衡、分擔防務職責、排除中國市場的前提上。2)這個新的經濟安全聯盟實際上是一個新的美國主導秩序,目前是美國保守派的共識;3)在這個秩序里,能夠接受中國擁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因此,這個秩序是一個多級秩序,而非單級秩序),但各國要選邊;4)作者認為,美國的傳統盟友(“市場民主國家”)大多會選擇加入——包括美國的近鄰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亞洲的日本和印度;5)但歐洲情況比較復雜。歐洲依賴貿易(包括依賴中國),希望發展自己的本土產業(第一對赴美投資謹慎;第二歡迎中國赴歐投資),同時面臨人口、能源、民主和技術等多重內部挑戰,整體戰略價值與影響力都在下降;6)美國對歐洲的立場表示質疑,認為如果歐洲倒向中國會加速自身衰落。作者并警告,如果歐洲不能承受與美國結盟所做的犧牲,選擇與中國結盟,將是不可逆轉的戰略失誤。文章的主題詞:在中美的“二選一”里,歐洲應該選擇美國。
點評:第一,本文清晰勾勒了美國的中長期計劃: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聯盟,遏制中國。這個中長期計劃是決策精英的共識;第二,本文指出了歐洲的特殊位置:歐洲在猶豫,并不希望選邊。畢竟,歐洲是中國、美國之外的第三大集團,有能力追尋自己的目標,不需要跟隨美國,而且應該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第三,這也說明,中國可以是爭取歐洲的。第四,美國有美國的籌碼:科技、軍事、美元體系;中國也有中國的牌:技術、產能、龐大市場。歐洲希望從中國“分”得一點投資和產業,助其本土實業發展。當年歐洲企業到中國FDI,今天歐洲也希望中國給予“回報”。為了保證貿易平衡,改善地緣政治關系,中國最終可能需要對外分散一定的產能,但只要有龐大的內需作為基礎,就能支持本土產業持續發展,不會走上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的老路。
正文: (1,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如今已無人懷疑特朗普總統要摧毀美國自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經濟體系的意圖,問題在于替代方案將是什么。特朗普政府的言論已為美 國主導的新經濟安全聯盟勾勒出大致輪廓,但最大的懸而未決之處在于歐洲的立場。 今年二月,國務卿馬可·魯比奧的發言為理解特朗普政府行動提 供了最佳切入點。“世界由單極主導并非常態,”他指出,“這是冷戰結束后的特殊現象,最終必將回歸多極格局。”
5.[588]中美金融脫鉤在即
Asia Times(2025.4.15)
按語: 本文作者指出,中美的博弈已經可以用冷戰來形容。當前的形勢已超越貿易摩擦等技術細節,而是走向更加全面、深刻的脫鉤,并導致全球系統重構,而金融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作者觀察到三個現象:一,未來中美之間的資本流動將日益政治化,兩國機構間的交易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美國資本面臨政治壓力,減少或暫停投資中國,并進行撤資;二、美國推動金融脫鉤背后的核心訴求是科技競爭:阻斷中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新興領域獲得美國的金融支持,以此鞏固美國的科技霸權。未來,美國和中國會形成割裂的技術陣營。三,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正在加速重構,中國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建立獨立于美元的平行體系。作者指出,全球金融秩序正在走向分裂,資本配置、外匯策略、ESG框架和指數構成等等都將重構,已知的全球經濟格局將不復存在,并建議投資者看清形勢,以前瞻性的思維駕馭重構后的格局。點評:中美之間由特朗普第一任時期的貿易戰開始,到拜登時期發展到科技戰,在特朗普第二任時期,則為升級的貿易戰和科技戰。下一個戰場,則是金融戰。金融戰的結果是中美金融脫鉤。而人工智能所引領的科技變革及中美競爭正在加速脫鉤進程。
正文: (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中美金融脫鉤已不再是遙遠的威脅。它已然到來,正在加速 推進,其破壞性影響深遠。對投資者而言,理解這個新時代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美國將對華進口商品全面加征關稅的政策現已立法生效,這不僅是貿易摩 擦的升級,更標志著全球資本流動、供應鏈布局和科技生態體系正在經歷歷史性重構。 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較量,更是經濟主導權之爭 。當全球商業的基本規則在壓力下被快速改寫時,投資者必須學會適應這個新格局……
6.[587]美國擬借關稅談判孤立中國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15)
按語: 特朗普沒有明確的目標,四處為戰,給盟友大加關稅。對等關稅遭遇挫折,不得不暫緩之后,特朗普的幕僚占據了主動。他們的主張很簡單,也代表華盛頓的真正共識:修復與盟友及伙伴的關系,把全部矛頭對準中國。同時,還醞釀聯合各國一起圍堵中國,逼迫各國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現在中美的博弈發展到此,各個國家都需要做出選擇:是親近中國,還是親近美國,還是保持某種中間位置?不同國家地區的考慮是不同的,取決于他們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經濟關系。相信各方都在相互觀望,文中指出一條,透露了大多美國人的想法:中國離不開美國的市場,必須依賴美國,如果美國不夠買中國的商品,中國就會完蛋。還是那句話: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將提振內需、促進消費的進一步提升,作為下一步經濟轉型的重點,以及長期發展戰略甚至基本國策的核心部分。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下,這不僅僅是一個發展問題,也是一個安全問題。
正文: (1,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 計劃利用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向美國貿易伙伴施壓,要求其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其意圖是要求美國的貿易伙伴承諾孤立中國經濟,以此換取白宮降低貿易和關稅壁壘。 美國官員計劃在與70多個國家的談判中提出要求,包括禁止中國通過這些國家轉運貨物、阻止中國企業在其境內設廠以規避美國關稅,以及防止中國廉價工業品進入其市場。 這些措施旨在削弱本已疲弱的中國經濟,減少后續中美會談時北京在 談判桌前的籌碼。由于各國與中國經濟的關聯程度不同,具體的要求可能因國家而異。
7.[598]特朗普如何撼動美元霸主地位
Foreign Affairs (2025.4.8)
按語: 本文載于《外交事務》,是對特朗普第二任內政策對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沖擊影響的一篇很好的分析。文章:1)回顧了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歷史及獨一無二的條件與優勢;2)特朗普政府的種種舉措,包括大幅加征關稅、濫用經濟制裁及將美元地位武器化;破壞美國國內法治體系、破壞央行的獨立性、無節制的政府財政等,都在動搖國際市場對美元的信任基礎,削弱美元作為價值儲存手段的核心優勢,促使各國尋求非美元交易機制; 3)文章分析了人民幣及歐元的角色,指出其在短期內均無法成為替代美元的成熟貨幣;4)中國跨境支付系統(CIPS)等基礎設施的拓展,為國際金融體系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文章指出,美元地位雖不會迅速崩塌,但美元主導地位的衰退不僅影響美國,也會影響全球經濟,導致各國貿易成本上升、生活水平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產生連鎖負面反應。
點評:各國不會將特朗普推行的政策看成是其個人的、短期的政策:美國今天可以推出特朗普,明天可以推出李朗普、張朗普——他們都是美國國內政治的產物,是美國人的政治選擇。但客觀事實:美國在為全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動蕩和顛覆。雖然各國短期內都希望穩住與美國政府的關系,但中長期看,共識應當是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為多級世界做準備。這時,自然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空前的戰略機遇。
正文: (5,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七十多年來,美元始終是全球貿易與金融體系的主導貨幣。在此期間,幾乎沒有什么能真正撼動它的地位。全球經濟體系具有強大的慣性——無論是各國政府、銀行還是跨國公司,都更傾向于使用久經考驗的交易與金融機制。雖然媒體時常渲染某些國家正在尋求替代貨幣、新興聯盟試圖創建競爭性貨幣,或是華盛頓的政治危機會終結美元儲備地位,但事實是:歷經全球經濟增長格局變遷、國際市場動蕩周 期、以及美國經濟政策前景爭議等數十載考驗,美元的主導地位始終穩固。
9.[592]美國制造業霸主地位何以旁落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13)
按語: 這篇文章回顧了美國制造業霸主地位的興衰,以及圍繞其能否復興的爭議。1)美國依托標準化生產、技術創新和本土市場優勢,確立了在制造業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2)新興經濟體興起,中低端制造業伴隨全球化,逐漸向低成本地區轉移;3)中國深度融入國際貿易體系后,進一步形成“中國沖擊”,加速了傳統制造業外流;4)與此同時,伴隨本土消費需求的變化,美國在過去幾十年向服務業轉型,促使就業結構轉型,并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5)特朗普政府希望以全面關稅重振制造業,經濟學家指出,這樣的政策只會推高消費成本,收效有限,產業上,應當只聚焦均有軍事、安全價值的半導體等戰略產業,對這些產業實施精準扶持,但不需要全面恢復低附加值生產;6)此外,制造業即使重回美國,也不會創造大量就業;服務業才是美國高薪就業新引擎,產業復興要考慮經濟規律和戰略需求。點評:這是一是回顧美國制造業從興起到衰落的很好的文章,對中國也很有啟示意義。后續,中國能否參考美國和發達經濟體的目標,在發展時同時完成以下兩個目標:一是避免出現產業空心化,將核心產業掌握在手里;二是在產業上、就業上、價值創造上,積極向高質量服務業轉型。這兩條都離不開強大的內需,離不開國內消費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居民購買能力和購買意愿的提升。過程中,還要應對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對經濟和勞動市場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可以利用舉國體制的特點和優勢,應對這些時代挑戰。
正文: (2,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20世紀50年代,美國約35%的私營部門就業崗位來自制造 業。如今,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為1,280萬,僅占私營部門總就業量的9.4%。 特朗普總統聲稱,其全面關稅政策旨在重振美國 制造業。但經濟學家質疑關稅政策的實際效果,擔憂其造成的損失可能超過潛在收益。 要判斷美國能否重振制造業,首先需 要理解這個曾經的全球制造業霸主為何會失去領先地位……
10.[589]特朗普芯片戰略的隱患:美國難以撼動亞洲主導地位
BBC(2025.4.16)
按語: 本文為BBC深度報道,分析了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競爭中面臨的挑戰。1)亞洲(中國大陸、臺灣、日本、韓國)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在芯片制造領域已經形成了絕對主導地位,其技術積累、產業協同及政策扶持構建了難以復制的復雜生態體系;其中,最先進的產能均在臺灣地區;2)美國希望制造產能能夠回到本土,前有拜登的《芯片法案》(產業政策),后有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也有部分企業計劃在美國建廠。然而,美國也面臨成本激增、技術工人招聘困難、施工延誤、工會抵制、特朗普移民限制政策等影響。此外,投資建廠非一日之功,產能要數年才能出來。預計大部分產能,尤其是先進產能,還將留在亞洲。3)美國有可能在臺積電上復制TikTok的策略,強制要求入股,臺積電別無選擇,有可能就范;4)長期看,主要經濟都會發展自己的芯片產業,包括美國、中國、歐洲。日本將芯片制造作為經濟振興的計劃。印度也有可能融入芯片產業鏈(甚至比美國更有優勢);5)中國在技術追趕中持續突破,企業通過開拓新興市場與研發創新應對封鎖,國家也給予充分的產業政策支持,在未來的競爭中志在必得。最后,作者認為,半導體產業核心競爭力源于開放協作,單一國家難以重構完整產業鏈,亞洲各經濟體因為開放才獲得成功。
正文: (3,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在芯片制造領域“錯失良機”,讓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 得以快速發展。這是美國前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2021年接受我采訪時所言。 四年過去,芯片產業仍是中美科技競爭的主戰場。美國總統特朗普如今試圖 加速推進這一高度復雜精密的制造工藝——而其他地區花費數十年才實現技術完善。 特朗普聲稱其關稅政策將解放美國經濟并促進就業回流。 但現實情況是,許多大型企業長期面臨美國工廠技術工人短缺、產品質量不佳的困境。 那么特朗普將采取哪些不同舉措?鑒 于臺灣等亞洲地區掌握著高精度芯片的制造秘訣,美國是否真能實現大規模量產?……
11.[599]馬斯克的育兒軍團管理術:如何同時應對多位孩子及其母親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5.4.16)
??
按語:一篇關于馬斯克的長篇報道(實為八卦),介紹這位 生育狂、“直男”的億萬富翁如何管理他的女人和孩子們,可以一窺他的行事與觀念。
正文: (7,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艾希莉·圣克萊爾曾試圖證實埃隆·馬斯克是其新生兒的生父。 但這位右翼社交媒體網紅發現,要讓這位億萬 富翁接受親子鑒定,必須通過馬斯克的長期事務代理人賈里德·伯查爾(Jared Birchall)進行溝通。 在去年12月一次長達兩小時的通 話中,圣克萊爾向伯查爾坦言:“我不希望我的兒子覺得自己是個不能公開的秘密。” 伯查爾向圣克萊爾提出了一些建議。他表示自己的老板是個“心胸寬廣、善良慷慨的人”,但馬斯克也有另一面。伯查爾告訴這位26歲的女性:當孩子的母親在類似談判中采取“法律途徑”時,“對女方 而言結果總會比妥協更糟”。此外他還表示,馬斯克并不確定這個孩子是他的……
12.[593]馬斯克為何不再鐘情汽車產業,將特斯拉置于險境
The Information (2025.4.15)
??
按語: 另一篇關于馬斯克的長篇,指出這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對傳統電動車/汽車產業的興趣逐年減弱,轉而專注于更具顛覆性的AI項目,如自動駕駛、Robotaxi、人形機器人等。特斯拉內部高管多次提出質疑,認為Robotaxi的盈利前景不明朗,建議推出更經濟的大眾市場車型(如Model 2)以對沖風險,保持公司現金流,但馬斯克押注AI技術帶來的變革性機遇,否決了高管的建議。而且,馬斯克不僅對大眾車型不感興趣,對小型車、SUV等也不感興趣——實際上對傳統汽車行業都已經喪失興趣。這些決策導致特斯拉車型陣容老化,銷量增長停滯。此外,特拉斯的品牌形象因馬斯克的政治活動嚴重受損,而且馬斯克已經把主要精力放在前沿業務和領域,把特拉斯交給團隊管理,團隊各自為政,導致特斯拉出現了治理問題。問題在于,馬斯克不相信他人,還不愿意讓出CEO的位置。點評:馬斯克確實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業者,一直執著追求能夠改變人類的顛覆性技術,精于從0到1。他選擇的自動駕駛、Robotaxi、人工智能和人型機器人也沒有問題。但特斯拉作為一家大市值上市公司,也要滿足華爾街和股東對收入與利潤的增長需求,還要面對從1到10、從10到100階段的激烈商業競爭,也許,特斯拉是時候請馬斯克讓位了——他更適合做戰略官,讓職業經理人去管理傳統產品線的推出及公司的日常運營。
正文: (4,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去年年初,馬斯克做出決定:特斯拉將不再是一家純粹的電 動汽車制造商。雖然公司仍會生產汽車,但不會推出投資者、眾多特斯拉粉絲及其高級顧問們期待的大眾市場新車型。 他選擇將公司未來押注在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和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s)等人工智能產品上。面對高管團隊提交的內部研究報告——這些報告質疑Robotaxi前景 并力推新款家用車型(售價2.5萬美元的跨界SUV)——馬斯克選擇了否決。
III. 如何加入(并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 「兔主席的寶藏」 ,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 : 2024年11月上線至今,6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 :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 :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 :國際臻選、快評
標簽 :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系、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 :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