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主動讓利、優化結算機制,不僅能幫助外貿企業快速適應國內市場,更能為中小商家創造可持續增長空間。“超短賬期”機制若被廣泛采納,將有效緩解關稅沖擊下的產業鏈壓力,推動“雙循環”格局下的民營經濟韌性提升。
作者:劉羽 編輯:喻博雅
出品:零售商業財經 ID:Retail-Finance
在應對美濫施關稅、提振國內消費的背景下,零售企業助力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成為關鍵突破口。外貿企業因關稅沖擊面臨訂單驟減、庫存積壓等困境,而縮短賬期、加速資金回流是助其轉型的核心支撐。
對中小企業而言,賬期縮短直接緩解現金流壓力,使其能將回籠資金投入研發、生產及市場拓展,避免因資金鏈斷裂陷入生存危機。例如,商務部推動的“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中,永輝超市、盒馬等平臺通過“綠色通道”和流量扶持,幫助外貿企業快速鋪貨,但若賬期過長,企業仍可能因周轉不靈錯失市場機遇。
對行業而言,賬期改革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要舉措。超長賬期(如京東58.6天)本質是平臺對供應商資金的占用,擠壓中小企業利潤空間,甚至引發“連環欠”風險。縮短賬期可重構平臺與商家的利益平衡,促進公平競爭,激發市場活力。
國家修訂《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是通過制度約束打破這一僵局,促進行業生態向更健康的方向演進。
01 三大困局,賬期、毛保、供應鏈金融
在電商行業高速擴張的二十年里,賬期就像懸在供應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賬期指的是平臺拖欠上游供貨商的貨款,通常以“應付賬款”的名義體現在財務報表中。
以京東為例,其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從2023年Q4的53.2天攀升至2024年Q4的58.6天,增幅達9.8%,遠超同期營收增速(6.8%)。
圖源:京東財報
事實上,長達2個月的賬期本質上是平臺對商家現金流的無償占用,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將商家資金轉化為平臺進行倉配建設、市場擴張等無息負債的金融操作。
假設一家年銷售額500萬元的日用品供應商采用50天賬期結算模式,其全年將有超過68萬元資金被平臺無息占用。若以日用品行業平均凈利潤率15%作為統計值,相當于其全年凈利潤的45%被凍結,該筆資金沉淀無疑將極大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健康度與再投資能力。
此前,有資深媒體人發布文章稱,“超長的結算賬期是中國營商環境的另一個毒瘤,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業,施害者主要是大企業,尤其是某些行業龍頭。”并稱,熱衷價格戰的公司往往是熱衷壓榨供應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長賬期的公司。
圖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最新評論指出,此時此刻,在積極應對美濫施關稅,提振國內消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當下,縮短賬期,及時回轉資金,為中小企業現金流“輸血”,才能更好幫助他們發展。從長遠看,市場既離不開大平臺,也離不開中小企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部分平臺以超長賬期壓榨中小企業,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值得警惕的是,賬期延長并非孤立存在,往往會與平臺擴張戰略深度綁定。比如部分平臺通過“動態賬期調整”機制,將旺季賬期延長至60天以上,同步要求商家加大備貨量,美其名曰“支持促銷活動”,實則是利用商家資金為自身庫存擴容。從這個角度來看,賬期早已超越簡單的資金周轉問題,而是演變為供應鏈權力的具象化工具,以資金流控制利益分配格局。
除了漫長的回款賬期,毛利保護政策同樣像沉重枷鎖,加劇了零供關系的失衡。
“傳統電商平臺普遍要求供貨商承諾15%-25%的毛利率保底,3C家電等品類甚至高達30%。”行業人士向「零售商業財經」透露:這意味著商家在定價時,必須先預留出平臺抽成、營銷費用和物流成本,實際留給自身的利潤空間往往不足5%。
圖源:小紅書
“任何政策的設計,它在初始條件之下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和階段的演變,就會產生各種的動作變形。”恰如一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析指出:自營電商平臺長期依賴毛保政策源自其自營模式與采銷體系的深度綁定,這種模式雖然在早期擴張階段有效保障了利潤穩定性,但毛保與采銷團隊的KPI強關聯,通過控制毛利空間實現平臺收益最大化,所以也導致平臺對供應商議價權的過度依賴,形成了“以毛保換規模”的路徑慣性。
某種程度上,毛保的確定性收益使自營電商平臺更傾向于維持現有模式,但供應商卻必須在利潤保障與成本控制間謹慎權衡,“短期或許可以通過談判降低扣點、優化產品結構緩解壓力,但長遠來看,我們不僅要提升品牌溢價能力,更要減少對單一平臺的依賴。”某母嬰用品廠商負責人表示。
更令人無奈的是,當賬期壓力迫使商家陷入資金周轉困境時,平臺衍生出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卻成為新的“吸血工具”:一方面平臺不斷延長賬期,使供應商資金緊張產生借貸需求;另一方面通過資產包轉移和信托計劃,將供應商應收賬款質押,在借貸中獲利。規模小的供應商話語權弱、賬期長,尤易陷入越借越窮的困境。
上述壓榨供應商的方式,本質上是“規模擴張至上”思維的產物,即通過占用商家資金支撐物流基建和市場補貼,用毛保政策保障平臺利潤,再以供應鏈金融將資金二次變現。
就在部分平臺沉迷于“用商家的錢賺商家的利息”時,業內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出現,呼吁應該讓資金成為流通效率的催化劑而非平臺擴張的燃料,需要用真金白銀為困在“銷量增長卻利潤萎縮”怪圈中的商家打開一道生存之門。
02 勢不可擋的“資金流”效率革命
在行業推行“超短賬期”,本質是一場區別于傳統自營電商資金鏈結構的顛覆性變革。就像盒馬在2018年開行業先河,宣布不再向供應商收取任何進場費、促銷費、新品費等傳統零售渠道費用的革新零供關系之舉,這會重塑平臺與商家之間的關系,在零售行業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資金流”效率革命。
回顧中國零售業近三十年的發展軌跡,從傳統零售到快遞電商,再到當下蓬勃興起的即時零售,“超短賬期”推行背后,伴隨著零售行業從“中心化供應鏈”向“分布式供給”體系的演變迭代。
圖源:網絡
在傳統零售時代,以沃爾瑪、家樂福為代表的大型商超通過構建集中式供應鏈,有效提升了商品的流通效率。然而,受限于實體店鋪的物理空間以及固定的營業時間,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商品選擇范圍存在較大局限性。
進入快遞電商時代,自營電商平臺將零售貨架數字化,打破了地域和空間的限制,為消費者提供了海量的商品選擇。但快遞電商的履約周期通常難以突破次日達的瓶頸,消費者需要提前規劃購物需求,“計劃性消費”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傳統零售與快遞電商均屬于傳統的“中心化零售”模式,其供應鏈體系和運營邏輯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即時性購物需求。而即時零售則將零售場景精準聚焦于“30分鐘生活圈”,代表了本地零售的數字化轉型以及商品的“分布式供給”,實現了零售效率的大幅提升、服務時效的全面升級以及供給(倉網)體系的優化創新。
全品類即時消費 圖源:艾瑞咨詢
在行業人士看來,當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突破1.5萬億時,零售的本質已從單純的“商品交易”升維至對消費者“需求響應”的全方位服務。即時零售與傳統自營電商平臺的本質分歧,主要體現在對“即時性”價值認知的差異上。
傳統自營電商雖以外賣業務為切入點,抵御對手的競爭沖擊,但其僅僅將即時配送作為傳統電商業務的補充手段,尚未充分挖掘即時零售的深層價值,仍然沿用傳統的流量分發邏輯。而即時零售是“需求驅動型供應鏈”,將線上交易效率和線下供給優化提升到極致,實現商品從倉庫到消費者手中的高效流轉。
縮短賬期與效率革命形成協同效應。當傳統自營電商平臺仍在爭奪流量時,即時零售通過“快、密、柔”的供給體系搶占用戶心智——用戶從決策到收貨僅需30分鐘,商家則借助極速回款加速庫存周轉。
這種“確定性體驗”不僅吸引大型零售品牌轉向即時零售,也為廣大中小商家提供了新的選擇。
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民營經濟貢獻80%以上的城鎮就業,極短賬期政策,恰為中小企業在關稅沖擊與消費轉型中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進一步講,當零售競爭進入“分鐘級響應”時代,即時零售正通過重構資金流與物流的底層邏輯,為民營經濟韌性注入新動能,也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看到,這里沒有中心化的貨架,只有無限延伸的生活場景;沒有計劃性的消費,只有即時滿足的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