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主創團.桃子媽
來源丨小十點
ID丨sdikid
上周末,我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女兒成績非常好,進了市重點中學,上次月考還是年級第一。
說到女兒的成績,朋友全家都很高興,可唯獨她女兒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我家孩子問朋友女兒:“姐姐,中學后學習是不是很累很辛苦?”
朋友女兒的回答出乎意料:“感覺時間很緊,經常睡不著,擔心學不好,考不好,不知道未來怎么辦......”
還沒說完,朋友接過了話:“她狀態超好的,學習完全不用我操心,每天學到深夜,學習計劃自己都能完成,真沒感覺到她學習很累?!?/p>
我聽完,內心咯噔了一下:“這哪是好?。『⒆蝇F在都焦慮成這樣,未來可咋辦?”
之前看過一份《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里面顯示:
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有17.5%患有精神障礙,其中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患病率分別為3.2%和4.8%。
這意味著,在每100個孩子中,就有5個患焦慮癥。
也許有人會問:孩子的焦慮是一時的,不必太在意。
甚至可能還有家長會認為:焦慮點挺好啊,有壓力才有動力嘛!
但大家不知道,焦慮癥不會自然消退,只會愈演愈烈。
焦慮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反復出現,變得越來越強烈,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生活,帶來恐懼、害怕、嘔吐等問題。
更有研究顯示,大多數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多由兒童時期的焦慮癥引起。
也就是說,焦慮癥若不及時排解,可能會影響孩子終身。
01.
學業焦慮
“我夢到上一屆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扔到尸體堆里。我是這一屆成績不好的學生,也差點被扔進尸體堆里了……”
《少年發聲》欄目中,一位女孩小黎述說著自己的夢。
小黎成績特別好,就讀于上海名校,她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努力”,覺得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都應該學習。
于是她每天早上6點起來,學到中午11點,早飯也是邊學邊吃。
午飯后,又學到深夜……除了學校作業,她還給自己布置了額外作業,每天都要做到凌晨兩三點,睡覺時間經常不足4小時。
有時候熬不住,不小心睡著了,小黎內心就非常焦慮、內耗。
只是,人終究不是機器,長期壓力下,小黎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被迫休學在家。
在家那段時間,小黎也沒有松懈,只因父母不斷勸說著她趕緊去上學。
結果初二開學的第二天,她爬上學校天臺,打算結束生命。
好在巡邏的家長發現了她,將她救了下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好分數=好孩子=好未來”成了教育的共識。
“馬上就要四年級了,小升初要準備起來,考不好就進不了好初中;
馬上要初二了,中考迫在眉睫,考不好就上不了高中,更考不到好大學;
考不到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這輩子就毀了……”
這套價值觀深深地根植在孩子心里,分數、成績、排名……每一個詞都讓孩子窒息,他們心中的弦越繃越緊,直到某一天徹底斷掉。
《中國青少年健康人格調研報告》顯示:超過80%的學生存在考試焦慮。
這些焦慮不僅影響孩子成績,更嚴重破壞著孩子身體。
腦功能成像數據發現:
兒童焦慮水平越高,其情緒相關的杏仁核灰質體積越大,跟廣泛皮層區域的功能連接過度性增強,類似于“神經繃得過緊”。
也就是說,當兒童承受過多焦慮時,情緒相關神經網絡會發育異常,很可能阻礙兒童大腦與認知功能發展。
那我們應該如何做,避免孩子陷入學業焦慮呢?
1. 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說:
適度的壓力,有助于挖掘個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水平。但壓力太大,使人長期神經緊張焦慮,反而影響學習效率。
適當的學習目標,不僅能激勵孩子努力追求知識,主動學習。
也能讓孩子通過完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對每一次學習都感到愉悅,形成學習上的成就感,從而產生繼續學習的濃厚興趣。
2. 父母要降低期待,給孩子減壓
面對孩子的考試焦慮,父母本能的做法是鼓勵和督促。
“媽媽相信你,這次一定可以考好!”
殊不知,這樣并不能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反而會讓孩子更緊張,更擔心。
所以,父母不如降低期待,給予孩子認可和欣賞,多說“寶貝,我已經看到你的努力了,考好考壞,我都為你點贊!”
02.
社交焦慮
心理學上有一個“聚光燈效應”。
是說一個人過度放大自己在群體心中的位置,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把自己當成圈子的核心。
這種現象,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尤為明顯。
同伴的認可,同學的竊竊私語......無一不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產生心理焦慮。
有段時間,女兒總是寫作業走神,我問她怎么了,她也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后來有一次,我帶女兒去參加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同齡人都在展示自己,只有她默默地“躲”在我身后,局促不安。
活動結束后,有同學邀請她下周去動物園,我看她思前想后,眉頭擰成了麻花,最后答應了下來。
回家路上,我忍不住問:“你不是下周打算去美術館看畫展嗎?那可是你預約了好久才預約上的票?!?/p>
女兒喏喏地說:
“我也想拒絕,但是我害怕。如果我不去,她們萬一不高興了怎么辦?”
“以后會不會不和我玩了?”
“那我以后是不是就沒有朋友了?”
看著女兒努力融入集體,全然失去了她本該的童真的模樣,我一時語塞。
以前我滿心都是女兒的成績學習,卻忽略了“社交”一課對青春期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那天回去后,我做了兩件事:
一是經常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讓孩子了解我是如何與“群體”對話的,在這個過程中,幫孩子補上“社交”一課。
二是告訴她交友的原則和底線:
真正的好朋友,哪怕你拒絕了她,也不會責怪你;
不要用討好的方式交朋友;
消耗你、打擊你、見不得你好的,都是不是真正的友誼......
這些原則盡早教給孩子,孩子明白了社交的真諦,才能生出一顆強大的內心,人生會更加順逐。
03.
經濟焦慮
在KFC就餐時,看見一個爸爸帶孩子來買兒童套餐。
剛坐下,爸爸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你吃的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賺來的錢?!?/p>
男孩7、8歲的樣子,他雖然沒說話,但默默放下了手上的飲料。
但爸爸顯然沒看出孩子的異樣,繼續教育:
也不是不讓你吃,只是咱們家就這個條件,不能和別人比。
要懂得節約,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不能看到喜歡的都拿......
周圍人來人往,嬉笑打鬧聲不絕于耳。
小男孩卻一直低著頭,出店門也沒有抬起過。
其實這位爸爸并無惡意,他只是想借機教育兒子,錢來之不易。
但他不知道,說者無意,聽者有意。
這些隨口的話說多了,孩子心里也種下了貧瘠的種子。
他們會聽話、懂事,但他同樣也會以為自己就是導致家庭不富裕的原因,產生深深的負疚感,并長期陷入“缺錢”的焦慮中。
就像奇葩說辯手席瑞,他從小聽得最多的話就是“家里沒錢,你媽養你不容易”。
所以長大后的他,即便生活不再貧窮,沒錢的焦慮感伴隨他一生。
回到開始的那個案例,如果是我的孩子問:“媽媽,這頓飯是不是很貴??!”
我會鄭重其事地告訴她:
咱們吃的這頓飯,是爸爸媽媽努力工作后得到的哦,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心地享用它。
你也可以以爸爸媽媽為榜樣,我們努力工作,你努力學習,我們一起奮斗,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哦!
繪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嗎》中,有一段很溫暖的對話。
孩子問:“媽媽,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為我嗎?”
媽媽回答:“不是的,寶貝。工作辛苦是因為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辛苦。就像檸檬是酸的,不論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p>
為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年少時體會“幸福感”和“配得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炫富,不哭窮。
在身心上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讓他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最后,愿每一位家長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做好領路人,幫助孩子建立強大內在力量。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