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聽說過傳統的霍爾效應,它在很多設備里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汽車速度傳感器、智能手機的運動探測器等。最近,科學家們又有了新發現,一種新型 “霍爾效應” 被找到了,它可能會給電子行業帶來巨大變革。
這次的研究是由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生盧克?韋爾納特和副教授陳華帶領團隊完成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生巴斯蒂安?普拉德納斯和奧列格?切爾尼紹夫教授也參與其中,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在復雜的磁性材料 “非共線反鐵磁體” 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 “霍爾效應”,還找到了與之相關的新屬性 ——“霍爾質量”。傳統的霍爾效應是 1879 年埃德溫?霍爾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現的,當電流受到外部磁場作用時會發生偏轉,進而產生可測量的電壓。但這次的新型霍爾效應有點不一樣,主角不再是電荷,而是電子的自旋(一種微小的內稟角動量)。
我們常見的磁鐵,電子自旋方向要么平行要么反平行排列,但非共線反鐵磁體中電子的自旋方向各不相同,不過總體凈磁化強度為零。這種獨特的自旋結構讓霍爾效應有了新的表現形式,自旋電流可以橫著流動,而不只是電荷。
盧克?韋爾納特打了個比方:“就好像你朝一個方向推動自旋電流,結果另一個自旋電流卻橫著跑了起來,這就是這種新型霍爾效應的特點。” 之所以這種受 “霍爾質量” 支配的效應只在非共線反鐵磁體中出現,是因為這類材料描述自旋方向的自由度有三個,更加復雜,由此產生了三個分支的自旋波(自旋的集體振動),其中兩個分支在驅動力作用下會自然地橫向流動。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兩種方法測量 “霍爾質量”:一種是從傳統鐵磁體向非共線反鐵磁體注入自旋波,然后檢測邊緣的自旋積累情況;另一種是利用散射技術(比如中子散射或 X 射線散射)追蹤低能自旋波譜。
自旋電流比電荷電流產生的熱量少很多,利用這一特性,有望徹底改變現代電子技術,“自旋電子學” 這一領域也因此發展迅速。像基于磁性的存儲設備(磁阻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利用自旋電流就能變得更節能,還不容易受外部磁場干擾導致數據損壞。傳統磁性材料存儲的數據可能會被雜散磁場抹去,但非共線反鐵磁體受這種干擾的影響小得多,在數據存儲和處理方面更安全。總的來說,這種新型霍爾效應及其相關 “霍爾質量” 的發現,為凝聚態物理研究開辟了新方向,也為自旋驅動的下一代技術發展提供了指引。
參考資料:DOI: 10.1103/PhysRevLett.134.0167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