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向認為自己是超級大國,因此從來不把周邊國家放在眼里,哪怕是我國,印度也總是一副看不起的樣子。
但你能想到么?被印度人認為是王者之師的彎刀部隊,竟然在近身肉搏之中遭遇了慘敗。
印度人不是一直自詡強國么,那么究竟是為什么會吃癟,慘敗又敗到了什么程度呢?
肉搏戰
在工業革命以后,近代戰爭和現代戰爭,就越來越依靠武器裝備的強悍程度了,很多時候,擁有更先進的武器,就在戰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比如清末時期,清王朝雖然坐擁百萬雄師,可是真的遇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即使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也還是在大多數時候處于劣勢。
這里面固然有清王朝本身腐朽無能的原因,但武器裝備的差距,也是造成實際戰力差距的重要因素。
自從熱兵器流行起來之后,就已經很少發生肉搏戰了,畢竟,槍炮一響,相隔甚遠也可以擊殺敵人。
但1962年,也就是二戰都結束了快20年的時間的時候,我國和印度之間卻發生了一場罕見的肉搏戰,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國和印度之間,一直以來都有領土爭端,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麥克馬洪與西藏的一些賣國分子偽造的協議,將西藏東南部近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了印度。
盡管歷史上,我國從來不承認這條線的存在,并且我國也堅決不承認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應該為印度所有。
但是印度人卻對此非常執著,他們堅持認為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土地應該歸屬于印度。
正因為如此,中印兩國才劍拔弩張,邊境地區的局勢非常危險。
尤其是1962年9月20日,印度軍隊開始跨越中印邊境,向著麥克馬洪線的方向進發。
印度人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觸碰了我國的底線,不但嚴重危害了我國邊境地區的安全和穩定,也讓我國的領土遭遇了非常巨大的損害。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毛主席下令,出兵開展自衛反擊。
于是,在1962年10月20日,也就是在印度軍隊第一次越過邊境后的一個月的時候,解放軍戰士開始反擊。
起初,我軍的攻勢主要是從東部一帶向南進攻,主要是針對藏南重鎮達旺而去的。
原本氣勢洶洶的印度軍隊,不過只是外強中干的模樣,眼看著我軍攻打過來,根本就不敢戀戰,短短三四天的時間,就已經逃之夭夭,我軍可謂兵不血刃的占領了達旺。
事實上,在麥克馬洪線南側,雖然有9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區域,但實際上這一區域正是喜馬拉雅山向恒河平原的交界處。
在短短幾百公里的區域里,海拔就從平均四五千米的高度陡降到不足500米,如此高的落差,使得這里地形非常崎嶇,很多地方甚至可以用險峻來形容。
在這一區域,并沒有太多的城市和聚居點,隨著我軍收復達旺,也就意味著在這一區域,印度人已經喪失了所有的大型據點,除了部分散兵游勇,可以說,已經是沒有什么人了。
眼看著印度人已經大部分撤出,我國也就見好就收。
畢竟,這一次的行動,是自衛反擊的性質,我國自然不會像印度人一樣,總是想要侵占別國的領土。
但有一說一,印度畢竟與我國是鄰居,就算有再大的分歧,我國也從來不想真的與印度兵戎相見。
眼見著印軍已經潰敗,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領土已經為我國控制,因此,我國就打算與印度展開和談,把這塊所謂的有爭議的區域的爭議給談談清楚。
但是印度哪里甘心失敗,而且,雖然在達旺的戰役是輸了,但總體來說,這也不是一場慘敗,更不是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因此印度人的心氣還是很高,他們認為自己并不是真的輸了戰爭,僅僅只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如果能夠有充足的準備,兩國之間的戰斗誰輸誰贏可還說不準。
因此,印度人果斷的拒絕了我國提出的和談的建議。
就在印度拒絕了和談之后不久,10月底11月初的時候,印度再度調集軍隊,準備大舉進攻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區域。
不過,這個時候,印度人明顯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在當時,印度可不止是在東邊與我國之間存在爭端,在西邊克什米爾高原上,還與巴基斯坦打著仗,所以說印度當時可是妥妥的雙線作戰。
若是真的強大的國家,這樣的雙線作戰或許還能應付,但是對于印度來說,這樣的雙線作戰,可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了。
別看印度在南亞地區狂的二五八萬的,但實際上,跳出南亞這個小圈子之后,印度還真的就啥也不是了。
南亞雖然面積不小,但其實只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錫金7個國家。
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外,其他五個國家可以說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窮國,這幾個國家別說是打仗,就算是想要吃飽飯都成問題。
所以印度在南亞地區成為霸主,并不是因為印度太強大了,而是對手實在是太菜了。
當印度信心滿滿的卷土重來的時候,其實連印度人自己都沒想明白這個仗要怎么打?
拋開武器裝備和人員技能的問題不論,印度當時高層對于軍隊部署的問題就爭吵不斷。
有人認為應該以達旺為核心,主要進攻大城市,而有人由認為解放軍想要收復失地,就必然會一路向南,因此只要在解放軍南下的必經之路埋伏,就足夠牽制解放據,甚至取得勝利。
乍一看,這些討論還有幾分道理,但事實上,高層之間對軍隊部署的問題存在爭議,就意味著下面的軍隊也不知道該如何行動。
這是印度軍隊在這場戰爭中,徹底失敗的一個最重的原因。
眼看著印度軍隊比較成規模的展開了進攻,起初,我軍還是給予了迎頭痛擊。
果不其然,原本戰斗能力和武器裝備就不如我國,再加上當時印度國內的指揮不但亂七八糟,更是極大的拖了印度軍隊的后腿。
因此,在一次次的戰役中,印度人基本上都是鎩羽而歸,輸了一場又一場。
而最夸張的無疑是在邦迪拉的一場白刃戰,這場戰役的發生說起來很奇怪。
原本印度第四部隊的五百多人應該是在邦迪拉山口的左側防守,但正因為印度的指揮系統一團亂,第四部對的戰士們走了一半的路程,不得不折返回來。
而折返的時候,因為輜重武器太多,因此,印度軍隊不得不放棄了一些重型武器,而就在他們撤退的途中,剛剛好遇到了解放軍。
因為遭遇的太過突然,印度士兵根本來不及準備,戰斗過程中,很快隨身攜帶的子彈就差不多打完了。
眼看著沒有武器了,無奈之下,這群印度兵只得抄起印度傳統的彎刀,向著解放軍沖去,想要來個近身肉搏戰。
按照印度人的理解,正面打或許真的差了一些,但如果是拿起彎刀來個肉搏戰,那誰贏誰輸可還不一定的,畢竟,印度人對于彎刀這種傳統武器,那是相當自信的。
可是,印度顯然再次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雖然一群人手舉彎刀氣勢洶洶,但實際上,我軍的近戰能力也不是吃素的,我軍抄起三棱刺刀就跟印度軍隊打起來了。
結果,印度人引以為傲的彎刀,根本就不是我軍三棱刺刀的對手,經過幾個小時的戰斗,印度人竟然丟掉了126條人命。
再加上之前戰斗中傷亡的人,第四營就這樣全軍覆滅了,可以說不論是熱兵器還是冷兵器,印度人都過分高估了自己,因此收獲失敗一點也不稀奇!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