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東北三省(黑龍江、遼寧、吉林)常住人口合計減少超80萬人,延續了過去十年人口負增長的趨勢。三省總人口較十年前減少超1250萬,降幅達10.06%,相當于流失了一個“哈爾濱”的規模。
東北振興這么多年,人口流失依舊止不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經濟轉型滯后,導致就業機會減少。
作為計劃經濟時代"共和國長子",東北地區曾是新中國重工業的搖籃,但在2014年后,隨著全國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轉向存量優化,東北的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困境,傳統重工業產值近十年縮水42%。
更致命的是新興產業培育失敗,2023年黑龍江經濟增速僅2.6%,工業增加值下滑3.3%。2024年三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僅占全國總量的2.3%,數字經濟規模不足廣東的1/20。
新興產業培育緩慢,導致就業機會減少,收入下降,難以支撐育兒成本時,人才外流已成必然選擇。
第二、低生育率與深度老齡化
東北生育率已跌至"絕育水平",2023年黑龍江總和生育率僅0.75。2024年,黑龍江出生率僅3.34‰,自然增長率為-5.11‰,即死亡人口遠超出生人口。這一現象與東北較早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有關:遼寧2011年即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比全國提前7年。此外,東北三省36個城市已全部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14%),2023年黑龍江老年人口比例達19.4%,撫養比失衡進一步抑制生育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東北人口減少的主因是外流(占比97.7%),但到2022年,自然減少的人口(48.4萬)首次超過機械流出(37.3萬),顯示老齡化對人口結構的長期影響已超越外流。
"闖關東"精神被"躺平文化"取代,哈爾濱某高校調研顯示,90后畢業生生育意愿較80后下降67%。
第三、人才與勞動力持續外流
東北人口外流呈現“高學歷化”特征。以黑龍江為例,2014-2018年間,每年超5萬名高校畢業生離省就業,僅14%返鄉;2023年吉林高校畢業生留省率雖提升至13.3萬,但仍無法抵消外流規模。高技能人才流失導致本地產業升級乏力,形成惡性循環。
盡管吉林、遼寧近年通過人才政策(如安家補貼、子女教育支持)吸引部分回流,但2024年兩地仍凈流出10.8萬和4.9萬人,顯示政策效果有限。此外,東北中心城市(如哈爾濱、長春)人口集聚能力不足,沈陽、長春的常住人口增量(2023年分別為5.7萬、3.7萬)遠低于中西部省會(如合肥年增14.9萬),難以形成區域增長極。
第四、政策局限性與社會觀念變遷
盡管東北嘗試通過生育補貼(如遼寧每月300-1200元育兒補貼)緩解人口危機,但專家指出,生育率低下不僅是經濟問題,更與社會觀念轉變相關。年輕人因教育、住房壓力對生育持謹慎態度,政策難以根本扭轉。此外,人口學家認為,單純放開生育限制作用有限,需系統性改革養老、就業制度,例如延長退休年齡、優化社保體系,以應對老齡化沖擊。
東北人口問題本質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綜合癥候。短期政策(如生育補貼)可緩解部分壓力,但長期需通過產業振興、人才回流和制度創新實現結構性突破。若不能扭轉“經濟低迷—人口外流—老齡化加劇”的循環,東北或將在全國人口版圖中進一步邊緣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