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圍墻的夜校”現場 浙江省文化館供圖
夜幕降臨,杭州西湖文化廣場“武林炫風”下沉舞臺的燈光亮起,露天聲樂課帶領市民和學員暢游流行與美聲的“星河”,解鎖獨家聲樂秘籍;手語翻譯課則以基礎手語詞匯、句型等幫助學員掌握溝通技能……4月11日至12日,浙江省文化館全民藝術學堂首次走出教室,將流行聲樂課堂、手語課等搬到戶外,開設“沒有圍墻的夜校”,將麥克風真正交到群眾手里。
主張“松弛感”
“沒有圍墻的夜校”是浙江省文化館全民藝術學堂的“戶外版”,沒有空間隔閡,沒有年齡限制與學歷門檻,為每名學員提供普惠性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學藝的樂趣。學員通過“浙里文化圈”報名,每周五和周六可以到西湖文化廣場的“武林炫風”下沉舞臺上課學習。
課堂現場,全民藝術學堂專業聲樂教師張云芳結合“氣聲轉換”“真假音過渡”等技巧,帶領觀眾學唱歌曲《大魚》;手語課中,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手語教師高昕則介紹了特殊群體的視角,增進社會對該群體的理解。
“沒有圍墻的夜校”更主張“松弛感”,不僅學員可以學習,周邊居民也可就近席地而坐,以旁聽等形式感受;課程也更具互動性,學員和在場觀眾隨時都有可能被授課老師“cue”到。“此前就關注過文化館的課程,今晚我特地帶孩子來這里學習,家長也可以聽聽課、唱唱歌。”市民林女士笑著說,下班后,她特地坐30多分鐘的地鐵趕到現場,感受文藝的熏陶。
課程很“聽勸”
據了解,浙江省文化館以深化“文藝賦美”推動全民藝術普及,不斷發揮其在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2023年,浙江省文化館公益培訓有了新突破,報名方式從先報先得的“搶號”到開放報名的“搖號”,課程內容從文化藝術類拓展到更加大眾化的“生活美學+文化藝術+時尚技能”,教學形式從“你說我聽”到互動式、沉浸式教學。2024年,該館“自我加壓”,推出“藝術自習室”及“文藝賦美”全民藝術學堂培訓成果展演等公共文化服務新形式。
“下周我想上舞蹈課。”“課程很‘聽勸’。”……“沒有圍墻的夜校”緊跟潮流,其課程表一周一換,由群眾的手寫建議來決定。“本周社交媒體上的流行熱曲,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在周末的夜校上。”浙江省文化館藝術培訓部負責人表示,內容好壞直接影響到群眾或留或走,這要求館員們做好功課,要足夠靈活、吸引人。
沒有圍墻的夜校
武林路小舞臺的“越動武林”、西湖文化廣場的“城市開放麥”、清河坊歷史街區的“盲盒音樂會”……浙江省文化館正不斷解鎖公共服務新玩法,打破傳統街頭文藝演出的固定模式,結合先進的數字技術吸引更多年輕市民;連接新資源,通過沉浸式課程掀起全民享藝、學藝風潮。
在塑造“看得見的風景、聽得見的聲音、留得下的記憶”之余,“沒有圍墻的夜校”更希望以文藝為紐帶,推動城市氣質提升與全民精神共富。活動期間,西湖文化廣場周邊商場、餐廳的客流量明顯增長。許多市民、游客在感受之余,會選擇在商圈附近就餐、購物,帶動了餐飲、零售等行業的消費增長。
“新時代的文化館要做市民的文化加油站,做優質資源的整合者、優質平臺的搭建者,通過全民藝術普及廣泛提升群眾的‘美商’,促進全民的精神富有。”浙江省文化館館長阮靜表示,將堅持文化惠民,進一步創新精準化公共文化供給,讓文藝不限于劇場、不囿于圍墻;高度注重“供需適配”,更大力度實現優質文藝資源下沉和全社會資源激活,讓文藝真正走到群眾身邊,切實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2025年4月19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在“浙”里,全民藝術學堂有了“戶外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