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多元就業、個性就業,是我國包括博士畢業在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方向。
▲資料圖:某招聘會現場。圖/新華社
文| 蔣理
“年薪25萬-90萬,安家費40萬-190萬”,2024年,民辦本科高校溫州商學院以相當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招聘頂尖人才,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彭輝在投出近60份簡歷后,入職了這所高校。
有網友說他浪費了北大學歷,為錢放棄了學術理想;有網友同情他,稱在“文科無用”的環境下,能找到這份工作已屬不易;還有人居高臨下,認為他上學期間沒做好職業規劃、沒好好發論文,才導致從985、211落到民辦高校,社會地位一落千丈。
轉眼快一年過去了,彭輝告訴九派新聞,自己并不后悔這個選擇。如今,拿著稅后三十五六萬元的年薪,他認為自己并不虧,“我在這里10年的收入,抵得上很多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教師20年以上的收入,即使未來有一些未知的風險,現在的收入也可以給我不少底氣。”
而就是如此,依舊有網友為彭輝的選擇“感到不值”。這是因為,在一些人的職業價值觀中,人要一直往高處走,北大博士畢業到高校就業,要選擇985、211高校,到普通公辦高校就業,已經屬于“逆向就業”,到民辦高校就業,簡直就是“低就”了。
這其實是把升學時的學歷等級觀,延續到就業中,如同近年來的考研中,有自媒體把從985高校到“雙非”院校讀研,稱為“逆向考研”。這樣的職業價值觀,不僅強化學歷歧視、職業歧視、“面子就業”,而且根本不符合人才市場“雙向選擇”的現實。
實際上,北大博士進入人才市場,也不是什么崗位隨便挑,同樣要接受市場的挑選。在雙向選擇的人才市場中,也并不存在什么“人才浪費”“懷才不遇”。結合就業形勢,調整自己的就業期待與目標,才是理性的選擇。就如這名北大哲學博士,投了近60份簡歷,最終入職了這所民辦高校。這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社會上的一些人,對博士畢業生就業形勢的理解,還停留在20年前。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2000年,我國在學博士生只有6.73萬人,而2023年,在學博士生已經達到61.25萬人,2023年的畢業博士生達到8.71萬人。僅北京大學,2024年畢業的博士生就有1934人。
這也意味著,如今,博士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增加了許多,想進高校工作,也不能只盯著985、211院校的教職、科研崗位。更何況,每個博士畢業生的興趣、能力與追求也是不同的。有的希望繼續做學術研究,有的則希望做公務員、當教師;有的在意學術成就,有的則在意薪酬高低;有的追求職業的穩定性,有的則喜歡更具挑戰性的職業。
就像近年來一些人總是對清北博士到街道、中學工作指指點點,但伴隨質疑聲的,是這樣的就業越來越多。這既是就業形勢使然,也是個體的興趣、能力使然。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集中地域、集中行業、集中職業的“集中就業”現象,這導致就業競爭加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后,如果繼續“集中就業”的就業思維,所有大學畢業生都想在熱門地域,選擇熱門行業、熱門職業就業,那難度可想而知。只有改變這種“集中就業”思維,實現多元就業,才會化解就業的內卷,實現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事實上,推進多元就業、個性就業,也是我國包括博士畢業在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方向。在此方面,社會輿論也應與時俱進。就如這名北大博士所說,只是抽象地談論北大博士該有怎樣的職業道路,不結合個人的具體情況,是沒有意義的。
撰稿 / 蔣理(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