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作為一個有20多年經驗的品牌策劃人,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一句:
站在品牌運營者的角度上來講,讓消費者清楚知道商品的成本,沒有什么比這更糟的了,因為,商業本來就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的。
首先我們來回答一個問題:品牌是什么?
品牌是企業經過宣傳、包裝、銷售(或服務)的過程中,與消費者逐漸建立起來的生理關聯和心理認同。
說人話就是:消費者認為你是品牌,你就是品牌,他不認識你,你就是雜牌。
現在大家懂了吧!就算是在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都是有品牌認知差異的,只要不是世界知名、人盡皆知的品牌,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換個城市、換個國家,你就有價無市了。
因此,在關稅戰的大背景下,大品牌不慌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品牌溢價最高。
今天我們就從品牌經營的角度來聊聊關稅戰相關的幾個問題:
1. 關稅戰開打,出廠價透明,受傷最重的是誰?
這不用說,肯定是品牌方。
一個產品要成為品牌,需要從視覺、服務、品質、終端等一條龍的長續經營中去運作,不但要努力讓消費者記住,還要讓他們認同,甚至依賴和推崇,這些需要的不光是大量資金的的投入,還需要需要時間的積累。
以中美為例,大多數小伙伴們都知道,美國很多品牌是在中國貼牌(OEM)生產的,那么什么是貼牌生產呢?
工廠按照品牌方的要求去生產他們需要的產品;品牌方通過自己的宣傳和營銷手段為產品增加品牌價值,俗稱溢價。最后取得消費者的認同,把產品或服務銷售出去。
這一點,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東西,有品牌不一定比沒品牌的質量好,但一定比沒品牌的要貴。
為什么?
1) 售后服務可能更好(家私、家電或電子產品);
2) 質量相對穩定(高頻需求,如日用品);
3) 有身份認同或情感認同(小眾品牌、高端品牌或奢侈品牌);
所以如果中美關稅戰真的無休止地打下去,很多我們之前看到過的段子就會成真——中國出口的商品或配件,就算翻個兩三倍,還是比在美國本土采購更劃算。
也因此,這是大多數人,對中國制造的信心來源。但其實這是建立在長期的貿易霸凌和文化霸凌下的結果(發展中國家干更苦更累的活,賺更少的錢)。
2. 為什么奢侈品牌是先慌?
我們先來看看奢侈品的幾大特征:
1) 限量 2)小眾 3) 身份
簡單來說就是:少數人擁有的,價格昂貴的,可以彰顯他們身份的產品。
很多人最容易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奢侈品營銷,看似一直在排斥普通人,但事實上,普通人才是宣傳推廣和營銷環節中的大頭。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來看。
A. 奢飾品的目標消費群明明是小眾,為什么卻總在大眾傳播中搶占眼球?
如果沒有品牌形象的社會化傳播,根本就沒有人知道它是奢侈品牌。那么不管是追逐“地位上升”認同的中位者,還是奢侈品品牌的消費者,根本就不可能有“尊貴感”和“稀缺感”。
B. 既然奢侈品不騙窮人,那么為什么品牌宣傳的時候對標的卻經常是普通人的收入?奢侈品品牌明明并不賣給普通人,我們卻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 某城市白領存了一年的工資買了一個幾萬塊的包包;某月薪3000的女性,買的都是800元一支的口紅。更直接的例子,比如巴黎世家,時不時就冒出一個雷人的,有超高價的奇葩商品。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在培養普通人(非直接消費者)的品牌認知。
殘忍的真相是,如果奢侈品沒有在社會大眾心目中建立起“天價”地位,也談不上真正的奢侈品,畢竟這個世界上真正追求“低調的奢華”的人鳳毛菱角。
C. 奢侈品意味著高消費,但一定有普通人消費者得起的部分;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口紅、香水、錢包、領帶、領夾、皮帶等。
正如我所說的,站在品牌經營者的角度,所謂的品牌價值,其實更多是氛圍感、社會認同和價值體系的構建。
舉個例子,也許你不一定買香奈兒的成衣更不會消費他的高定,但大多數人一定買過他的香水。然而,Chanel的美妝香氛業務占集團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看明白了沒有,不是奢侈品不坑窮人的錢,真相可能正好相反,窮人消費了更多數量(利潤可能低一些)的奢侈品。
結論:在關稅戰的背景下,奢侈品當然可以繼續漲價,但如果普通人對他們的認同改變了,那么奢侈品中小件商品和周邊商品的銷量一定會大受打擊,反過來會影響高端商品的引流,和高端客戶的“尊崇”體驗。
當然奢侈品可以繼續漲價,但如果在美國市場上所有商品都面臨普遍漲價的時候,這顯然也不會是什么好消息。
3. 華為、比亞迪、DeepSeek走出中國以后,“中國制造”能不能也成為品牌?
根據我自己以前和品牌打交道的經驗來看:
和大品牌的溝通模式是:我們需要打造一個品牌、產品是什么?目標是什么?消費者是什么?我們需要你們為我們做什么?
和小品牌溝通的模式是: 這一輪推廣媒體是什么?達人用哪個?多少費用?我花了100萬,能收回幾百萬?
和工廠的溝通模式則是: 別講那些沒用的,你就說你能幫我賣多少出去?
鑒于過去的幾十年,在美國強行劃定的,在“美版”世界產業分工的基礎上,做OEM或代加工,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當然是最省心也最符合趨勢的做法。
生產的人專注生產,品牌和營銷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但最大的問題是,一旦失去了大客戶的訂單,同樣的原材料、工藝流程和產品品質,工廠不但賣不起價格,甚至根本沒有銷售出去的渠道。
結論:舉個最近的例子。俄烏沖突之前,俄羅斯市場也沒有那么多中國產品,當歐美自己把市場讓出來了,中國產品進去了。“中國制造”在俄羅斯民眾心目中印象就改變了。歐美再想進去,付出的就是更多的成本和時間了。
而這一輪對賬中,如果奢侈品的消費者(特別是買小件的那一批消費者)發現,都是中國造的,他們在經濟窘迫的情況下,還會去追求“原裝”“原產”嗎?這個問題,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答案。
4. 最后,奢飾品營銷中最成功的概念誤導,富人不在乎錢。
首先:部分富人公開宣稱“不愛錢”,一部分是規避社會矛盾的策略。例如,避免因財富外露引發公眾敵視,同時維持低調形象;另一部分,就是凡爾賽。
其次:奢侈品產品其實也是一個投資理財產品,不少產品都擁有保值甚至增值功能(如愛馬仕鉑金包年均增值8%-10%)。
最后,對于部分富人來說,奢侈品是他們融入某些特定圈層的道具和工具 ,在公開場合穿戴高辨識度單品(如勞力士迪通拿)可傳遞商業信譽,彰顯經濟實力,間接保護其資本利益。
奢侈品牌作為滿足富人社會身份、價值認同和心理滿足的產品,既依賴富人的消費力,也通過文化敘事掩蓋其逐利本質。普通人對“富人不在乎錢”的誤解,實質是對財富運行規則認知的不對稱。
最后:站在品牌的角度上來說,中美貿易大戰,為什么我們承壓能力更強:
1. 中國進口美國的商品以大品牌為主,也就是高價值和高品牌溢價更多,這些東西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更容易被放棄;在中美直接交惡的社會背景下,過往幾十年經營起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認同感也會逐漸降低,因此高價值商品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不值得!
2. 而中國銷往美國的日常生活產品和工業半成品更多,影響的不但是美國人的日常生活(成品先漲一輪),還會帶動產業鏈的費用暴漲(成品價格暴漲),因此中美關稅戰,美國一定受傷更重。
3. 中國全產業鏈的優勢就在這里,商品依賴、原材料依賴、半成品依賴、生產線依賴、能源物流依賴,你總要占一個。
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奢侈品是中國人制造的且真實價值并不高,會有兩個最直接的后果:1). 奢侈品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會下跌;2). 中國制造在世界各國的含金量會越來越高。
幸運的是: 如果世界從這場轟轟烈烈的關稅戰中,認識到“中國制造”的價值,那么中國品牌的機會就來了!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做品牌,借勢都是最省錢和省力的方式。
君不見,已經開始有美國博主表示,請保留made in china的標簽,讓世界知道真正的好產品是誰制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