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專家學者強調“農民必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時,這一宏大命題的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追問:誰來守護農民的生存安全?在耕地紅線與飯碗戰略的時代語境下,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命脈,始終被置于戰略高度;然而,承擔糧食生產重任的農民群體,其生存發展的現實困境卻亟待回應。這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課題。
一、糧食安全:農民不可承受之重
中國14億人口的糧食供給,離不開5億農民在18億畝耕地上的堅守。但現實是,糧食生產的高投入與低回報形成鮮明反差。以小麥種植為例,每畝凈利潤不足200元,遠低于外出務工收入;加之化肥、農藥價格波動,極端天氣威脅,農民在“看天吃飯”的困局中艱難維持。同時,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年輕人紛紛涌入城市,農村空心化加劇,留守務農群體老齡化嚴重。農民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過程中,自身卻面臨收入微薄、養老無依、職業尊嚴缺失等多重困境。
二、農民生存安全:被忽視的社會短板
農民生存安全的困境體現在多個維度。經濟層面,農產品價格長期受國際市場制約,“谷賤傷農”現象頻發;社會保障層面,農村養老保險待遇與城市職工差距顯著,部分地區月均養老金不足200元,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公共服務層面,農村醫療、教育資源匱乏,留守老人與兒童面臨看病難、入學難等問題。當農民為國家糧食安全默默奉獻時,他們的生存權益卻因城鄉二元結構、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難以得到充分保障。
三、雙向保障:構建命運共同體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生存安全,本質上是相互依存的共同體。沒有農民的穩定生存,糧食安全將成為無源之水;忽視糧食安全,國家發展根基將動搖。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建立雙向保障機制:
- 政策傾斜,提升農業收益:通過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讓種糧農民獲得合理回報;推廣訂單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待遇標準,完善大病救助制度,將進城務工農民納入城市社保體系,消除農民后顧之憂。
- 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廣機械化、智能化種植,降低勞動強度;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 重塑農民職業尊嚴:通過職業培訓、政策扶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
四、以公平正義筑牢發展根基
糧食安全與農民生存安全的雙向保障,核心在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政府、學界與社會各界應摒棄“農民理所當然保障糧食安全”的單向思維,將農民視為糧食安全的核心貢獻者與權益主體。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農民不富,中國不強。”唯有讓農民在種糧過程中獲得體面的收入、完善的保障與應有的尊重,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讓糧食安全與農民福祉形成良性循環。
在鄉村振興與農業強國建設的征程中,解決“誰來保證農民生存安全”的問題,不僅是對農民群體的責任擔當,更是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投資。當每一位農民都能安心耕種、體面生活,中國的糧食安全防線必將更加穩固,城鄉共同富裕的愿景也將照進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