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6,000字 | 閱讀約28分鐘
就在上個月,
據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道:
74% 的 CEO 擔心未來兩年自己會因為 AI 而被淘汰。
但更諷刺的是——
被淘汰的,從來不是不會“裝AI”的人,
而是把 AI 裝進去,卻不敢放權的人。
微軟 CEO 薩提亞·納德拉在采訪中說得非常直接:
““我已經開始讓 Copilot 主導項目、調度資源、推進閉環?!?/strong>
他不再審批、不再等流程、甚至不打開后臺系統,
而是讓 AI 直接完成整合、判斷、執行。
你以為自己是掌控者,AI 是助手。
但現實是:
AI 已經開始工作,而你還在控制它能不能開始。?? 第一節|AI動手了,而你還在打審批表
薩提亞·納德拉沒有把 Copilot 當作一個工具看待。
他說:
“組織的工作流程要重構,Copilot 是新的 UI 層?!?/blockquote>他舉了一個親身例子:
“我每天都通過 Copilot 與 Dynamic CRM 互動,我甚至不打開 CRM。 我只是說,‘告訴我微軟和 Infosys 之間發生了什么’, 它就能提取出 CRM 系統中的數據,以及我與合作方的全部溝通記錄。”這不是一位 CEO “會用 AI”的故事,而是一位掌舵者正在放棄原有控制方式的信號。
傳統的企業認知是:“AI 是工具,等我發指令,它再執行?!?/p>
但薩提亞的實際操作路徑是:“我不下指令,而是 AI 直接完成整合判斷,給我結果?!?/p>
這種從“命令-執行” → “協作-反饋”的變化,就是 Copilot 最本質的重構邏輯:
它不是工具,而是一個新的操作界面,一個新的組織入口點。
而在這個入口里,AI 不再等你批準,它已經動手了。
1、按鈕和菜單不再是入口,行動才是UI
技術正在穿過你的組織中層,直達前線。
傳統的 UI 是按鈕、菜單、審批流、流程表;
Copilot 帶來的 UI,是任務、目標、上下文、行動路徑。
過去的 SaaS 工具,是人找數據;現在的 Copilot,是數據找人。
你還在想著如何讓員工“用好 AI”,
但 AI 已經開始自我調用、鏈式推理、輸出決策。
而這一切,并不是因為它更強,而是因為它不再等待。
薩提亞提到了一組極具破壞性的變化趨勢:
“預訓練已經變得更難,因為數據和算力都在極限邊緣。 但推理環節正在變快,我們正看到‘推理時間計算定律’的出現。 也就是說,每次調用 AI 去執行任務,它的反應速度在以遠高于摩爾定律的速度迭代?!?/blockquote>這意味著什么?
它意味著:
AI 不再是一次性‘部署’的資源,而是實時在‘響應’的存在。納德拉補了一句極具現實壓力感的話:
“資本市場每90天就要一個奇跡?!?/blockquote>意思是——每個 CEO 都活在季度財報節奏里,90 天一個循環,增長要能拿得出手。
而 AI,是他用來兌現“短期奇跡”的底牌。
他不是在講情懷,而是在講「如何活下來」。
作為 CEO,他沒辦法等組織慢慢適應,只能先把執行權放出去,讓 AI 先跑起來。
2、你還在做計劃,它已經交付結果
你還在調試組織架構圖,
它已經跳過人手排期、審批簽字、自定義字段——直接上線執行。
你規劃的,是“誰做什么”;
它執行的,是“怎么立刻做完”。
AI 不是在等你安排任務,而是已經開始調度資源,自己發起流程,反饋結果。
這也正是微軟內部架構出現結構性裂變的原因。
薩提亞提出:
“Copilot 是新的 UI,Foundry 是新的應用服務器, 未來企業的工作流將由多 Agent 協作構成?!?/blockquote>Agent 不是插件,而是“行動節點”。
它知道你下周要提交季度匯報,提前整理了數據;
它看到客戶三天沒回復,自動重發郵件跟進;
它發現訂單異常,向供應鏈系統發出修正指令;
它不是等你提醒,而是主動感知并出手。
這意味著,AI 已經從“接受任務”變成“分派任務”。
而你的組織結構,還在討論“如何接入大模型接口”。
如果你仍然把 AI 視為一個等待你指令的“可用工具”, 你就會錯過它真正強大的那部分:
它是一個不需要你批準就能執行的行動體。3、總結一句話:技術變了,它不再等你批準,而是開始繞過你,直接交付結果。而如果你還在用“審批控制”來定義領導力,
AI 已經先一步,把你排除在“流程之外”了。
?? 第二節|流程不變,智能白裝
在所有關于“AI落地難”的對話里,最常被忽視的一環,
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預算,
而是流程。
你以為AI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問題出在能力;
其實問題出在流程根本沒給它留下“發揮作用的空間”。
流程,是組織智能的邊界。只要流程不變,AI就只能在邊界內打轉——
它做得再快、再準、再聰明,
也只是一個“生成建議工具”,永遠無法成為行動節點。
薩提亞說得直接:
“我們談的不是工具接入,而是工作流重構。要把AI當作默認執行單元,從底層重新設計流程?!?/blockquote>Agent能自主調整價格策略,但最后還是要走到 VP 桌上“拍板”
1、你不是不會用AI,你是不敢放權
你不是不會用AI,你是不敢放權。
硅谷資深風險投資家Ben Horowitz一針見血:
“CEO知道問題在哪,卻假裝沒看到。他們不是看不見真相,而是不愿面對它?!?/blockquote>讓AI生成一個草稿容易, 讓它跳過流程去執行很難。
因為這意味著你要拆掉的是審批制度、匯報鏈條、權力層級,
甚至是你自己多年來親手搭建的“穩定體系”。
但薩提亞用微軟的真實案例證明:
即使只是讓 Copilot 介入營銷、客服、內部IT流程,效率提升就能達到兩位數——前提是你敢“把流程交給它”。我們其實都知道:
流程不是技術問題,是權力分配問題。流程不動,AI沒權力;
流程不拆,智能只是個掛件。
很多CEO喊著要變革,但真正卡住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決心:
你能不能重寫指令鏈?
你敢不敢取消審批?
你愿不愿意放棄“最后拍板”的幻覺?
2、流程不拆,AI 就只是個掛件
傳統流程 vs AI流程,本質差異在哪?
很多企業看起來“接入了AI”,
實際上是給電動車加了馬車輪子:
動力是新的,方向盤卻還是舊的;
智能在跑,流程卻還在等“領導看完再說”。
AI不是被卡在算力里,而是被卡在你的審批流里。
薩提亞說得更清楚:
“不是升級系統,而是組織流程要改寫。 就像當年電子郵件替代傳真,不是發得快,而是改變了溝通鏈條?!?/blockquote>所以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
AI 沒有打敗你,是你把自己困在流程里了。組織不是不能變,是你不愿變;
流程不是不能改,是你不敢改;
AI不是不強,是你不放權。
而這個“流程不拆”的組織,
正是未來 AI 浪潮里最先被掀翻的單位。
?? 第三節|AI重寫的是權力邊界,不是技術路線
很多人仍然以為,AI改變的只是效率、流程、工具。
但實際上,它正在改寫的,是權力結構。
“老板只是簽字人,AI 才是項目負責人?!?/blockquote>你以為自己還在掌控節奏,但AI已經:
獲取信息
制定計劃
分派任務
推進進度
動態調整
自行反饋
然后告訴你:“任務完成了,請查收結果。”
這不是秘書,這是主管。
這不是“輔助你工作”,這是“替你推進”。
1、你以為它在聽命,結果它早就成了主管
而“項目負責人”這個角色,恰恰是企業中權責最重的中樞位置。
他必須理解目標、判斷資源、組織路徑、保障交付。
AI,現在也在悄悄承擔這些關鍵職責。
你讓它打草稿,它給你結果;
你讓它查信息,它幫你完成方案;
它不在等你批準,而是在幫你做完。
這不是“工具增強”,而是“角色替換”。
薩提亞在訪談中清晰地描繪出微軟的組織架構演進:
“Copilot 是新的 UI 層,Foundry 是 AI 的應用服務器, 未來企業將由多 Agent 協調執行。”他說的不是“提升AI能力”,而是:
組織的發起點將從“人”變成“AI”。企業正在進入“三段式協作結構”:
AI 定義任務
Agent 協調執行
人類確認結果、管理邊界
2、這意味著什么?
CEO,不再是“所有任務的發起人”, 而變成了“系統的設計者”。
以前:
CEO 是“控制一切的主腦”
所有流程圍繞他轉,他開會、拍板、審批、調度
現在:
AI 是主動發起者
CEO 是“行為架構師”——定義邊界、設置權限、決定誰有權觸發任務、分派資源
你不是操作員,不是指揮官,
而是這個系統背后的權力編排者。
Ben Horowitz對CEO的評價一向苛刻——他認為,
真正的CEO不是懂工具的人, 而是那個能不斷重構系統、持續面對組織真相的人。但在 AI 出現之后,“面對真相”這件事,也開始由 AI 來做了。
它不會被關系綁架,不會給人留面子,不會看錯數據。
它會告訴你:
哪些流程冗余
哪些成員低效
哪些產品表現不佳
哪個市場即將流失
哪段時間資源錯配嚴重
它不是來“聽命于你”,
它是來幫你“校正盲點”。
3、 CEO 的角色,不是指揮,而是系統架構師
你過去以為:掌控信息流就掌控了組織;
現在你必須接受:AI 已經比你更了解組織在發生什么。
組織不再圍繞“人”的意志運轉,
而是圍繞一套 AI 發起 + Agent 執行 + 人類校準 的系統邏輯運行。
今天的 CEO,不再是“最高決策者”, 而是“操作系統的架構師”。
不是親力親為的管理者, 而是把任務、權力、判斷機制設計好的人。
未來最好的領導者, 不是那個會操作AI的人,
而是那個知道哪些事必須交給AI的人。
所以請記?。?/p>
你還在布置任務,AI已經開始行動。 真正的權力轉移,不是宣布的,而是默認發生的。?? 第四節|微軟:一個真實在發生的“組織替換實驗”很多公司說自己“接入了AI”,
但微軟不是這樣的。
微軟是少數真正把AI當作組織中樞去重構的公司。
薩提亞沒有停留在“AI能干什么”這個層面,
他說的是:“我們要重寫系統?!?/strong>
在采訪中,薩提亞提到了一整套微軟內部的新結構構想:
“Copilot 是 AI 的 UI 層,Foundry 是應用服務器, 整個組織將建立在多 Agent 協調架構上運行。”這句話,聽上去像技術文檔。
但放在企業管理語境下,它的含義是顛覆性的:
公司不再依賴人的執行網絡,而是靠 AI 驅動的任務協同網絡來運轉。換句話說,微軟不再把 AI 當插件,而是把它放進了“系統核心”。
1、什么是“組織中樞 AI 化”?
我們來看微軟的三個典型重構場景:
? 1. 營銷流程過去:由人編寫方案 → 匯報審議 → 執行落地
現在:Copilot 直接聯動市場數據 + 過往活動歷史 → 自動生成 campaign 框架 → 自動觸發內容制作任務 → 協調發布節奏
人只需要定方向,不再做細節審批。
? 2. 客戶服務過去:客戶來信 → 服務人員查記錄 → 內部轉交 → 幾小時后響應
現在:AI自動調出客戶履歷 + 歷史購買 + 當前問題上下文 → 形成個性化回應草案 → 人類僅需確認是否發送
AI不是工具,而是前臺協調者。
? 3. IT運維與數據支持過去:數據拉取 + BI分析 + 人工匯報 + 決策
現在:AI接入數據流 → 主動監測關鍵指標 → 自行生成異常預警與洞察報告 → 輸出建議給相應負責人
人不再“找信息”,而是“等信息來找你”。
這些變化的本質,不是“自動化加強”,而是:
組織的動作邏輯從“層級發起”變為“系統內生”。過去是老板拍板 → 執行層動手;
現在是系統判斷 → Boss只負責授權邊界。
2、為什么微軟能做?很多公司卻做不到?
薩提亞提到一個關鍵詞:“Foundry”。
Foundry 是微軟內部 AI 應用基礎平臺, 它不是某個部門在用,而是所有業務協作的底座:
工具接入?統一接口調度
Agent調用?一鍵配置執行鏈
安全審計?嵌套權限模型、嵌入監督機制
多SaaS協同?默認支持調度CRM、ERP、HR系統
這意味著:
微軟不是“接入AI”,而是“重建了AI可以執行的環境”。其他企業還在討論“怎么把大模型接進來”,
微軟已經進入“讓AI接管任務、劃分權力、生成結構”的階段。
3、微軟不是在用 AI,而是在讓 AI 重建系統
薩提亞的目標不是優化某個系統的效率,
而是從底層重寫“誰在決定,誰在執行,誰在調整”。
這不是“升級系統”, 這是一次組織引擎的更換。
就像他所說:
“每一次平臺轉變,都會出現新的‘操作系統’。這一次,Copilot 就是 AI 的 UI,Foundry 是新的 App Server。 我們構建它們,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讓企業能直接在上面運行 AI 組織?!?/blockquote>所以你看到的不是微軟“用了AI”,
而是微軟已經不再依賴“人-流程-人”的傳統協作鏈。
它在構建的是:
一個“AI生成目標、AI執行路徑、AI協調執行、人確認邊界”的新型企業系統。這才是真正的組織重構。
不是加裝AI,而是重設權力、重寫流程、重編結構。
很多企業以為自己走在前沿,
其實微軟,已經開始用AI管理AI。
?? 第五節|技術從不毀掉公司,回避才會
很多CEO在談AI的時候,表現得無比積極。
他們組建了AI工作小組,采買了最前沿的模型,給員工上了Prompt課程。
但他們真正逃避的問題是:
組織根本沒變,流程照舊,權力不讓, 自己還站在“最高判斷者”的位置不動。1、你知道流程該拆,卻裝作一切正常
AI進來了,卻只是“可用”,而不是“可執”。
Ben Horowitz的評價直接又犀利:
“CEO 最大的職責,不是制定愿景, 而是面對真相,并做艱難決定?!?/blockquote>這在AI時代顯得更加刺耳。因為——
AI 就是那個不會講好聽話、不會替你遮丑、 只會冷靜輸出真相的東西。而多數CEO,最怕的就是這個。
Ben 曾講過一個典型例子:
“你看到組織里某個關鍵崗位明顯有問題,大家都繞著走,但你不處理,只是拖延。 你知道換掉他會引發波動、引來非議,但你選擇忽視。然后,這個問題變成了組織癌癥。”這種場景,在AI落地中大量重復上演:
你看到 AI 能寫比人更清晰的報告,但你不敢調整團隊結構;
你知道 Agent 能閉環任務執行,但你堅持走原有審批流;
你明明知道 AI 能識別數據中的風險模式,但你還在開季度復盤會“用經驗”決策。
2、AI 能指出問題,但你不愿裁人、不敢刪流程
你不是不知道問題在哪兒,
你只是不敢承認——AI已經做得比你好了。
Ben 在多個場合中反復提到的一句話是:
“CEO 最大的挑戰,是‘相信自己的眼睛’?!?/blockquote>這句話的背景是一個足球比喻:
“你看到跑衛從某個方向沖出來了,你不確定他是否帶球。 但如果你猶豫了,就會錯過最佳撲救時機?!?/blockquote>現在AI時代的CEO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你已經看到AI在運營流程中表現得更準、更快、更穩定,
但你還在猶豫:
我要不要放權?
會不會讓別人覺得我不懂AI?
其他高管會不會不安?
員工會不會不服?
于是,你選擇讓AI“躺在旁邊”,
而組織依然靠人的經驗、反復、權力鏈驅動。
這才是Ben所說的:“拖垮公司的是回避,而不是技術?!?/p>
他還說過一句話:
“技術從不毀掉公司,回避才會?!?/blockquote>你可以技術落后,但能調整路徑;
你一旦自欺欺人、逃避真相,那公司就沒有任何自我修復能力。
而AI這件事,本質上不是技術決策,而是結構性真相暴露機制。
在你提供的數據里,AI會告訴你哪些產品賣得不好;
在你搭建的Agent系統里,它會報告流程中的盲點、重復、冗余、非必要等待;
它甚至可以識別會議中信息滯后的參與者,分析每一個動作的時間浪費。
這些不是炫技,而是赤裸裸的系統“反向審查”。
你敢面對這些嗎?
你敢根據AI告訴你的真相,重寫你的決策邏輯嗎?
你敢承認:你作為CEO,正在被AI“反向管理”嗎?
3、真正讓你被淘汰的,不是技術,而是逃避
Ben 說,CEO 的本質,是“結構設計者”:
“你需要具備三件事: 原創判斷力(Original Thinking) 面對真相的勇氣(Radical Honesty) 重構流程的能力(System Rewiring)”這三點,在AI時代,反而變得比“懂Prompt”更重要。
真正讓一個CEO在 AI 沖擊下不被淘汰的,不是他能不能用 Copilot,而是:
他能不能砍掉失效流程
他敢不敢讓 AI 進入中樞位置
他愿不愿意把“控制權”部分交出來
所以,不要再問“AI 會不會替代我”,
而要問:
你有沒有勇氣做那個愿意“自我替換”的人?結尾|未來的權力,不再等你簽字AI不會“自上而下”顛覆你。
它不會造反、不會篡權,它只是在一步步填補你未曾處理的空白:
流程的漏洞、信息的滯后、判斷的慣性、組織的遲鈍。
它不是野心家,但它的執行效率,足以讓“控制欲”顯得多余。
你說 AI 是工具,它卻在承擔主導任務的責任;
你說你要掌控流程,它卻已經跑完閉環,留你站在原地。
組織的未來,當然仍然需要人, 但不是需要“舊時代的那種人”。
而是那個——
是那個敢于交出一部分決策權的人;
是那個懂得與 AI 共建流程的人;
是那個知道“判斷不是權力”,“結構才是權力”的人。
你還想做決策者,那就先別阻擋它去執行。
AI 可以成為最好的執行者,
而你,愿不愿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組織架構師?
這不是 AI 能不能做到的問題,
是你敢不敢放下控制欲,去搭建一個你不再站在中央的組織。
你簽的,不再是批準書,而是轉讓書。
未來的項目負責人,可能沒有名字、沒有職位,也沒有工位。
但它早已在為你工作、匯報、推進、修正。
而你,是否真的準備好了?
你覺得——
AI 最先應該接管組織里的哪個流程?
是匯報?審批?考核?還是排期?
歡迎評論區留下你的判斷,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聚焦全球 AI 創新浪潮中的企業轉型策略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WT_doo68k&t=2s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