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時候,當時徐克和李連杰繼續合作拍攝《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徐克當時耗時數月研究了北方的醒獅文化,將傳統“采青”、“斗獅”和武術動作設計結合,最終呈現的“獅王爭霸”的高潮戲份則是融合了南派的洪拳、北派的舞獅和戲劇化表演,成為華語影史經典的場面。
片中“獅王爭霸”的巨型擂臺高度有8米,直徑20米,由200名工人耗時一個月搭建,在表面還鋪設了防滑的木屑,以確保演員的安全。舞獅所用的“金獅”重達30公斤,李連杰需要與搭檔練習數月配合才能完成“跳樁”、“采高青”動作,部分鏡頭甚至要3人合力操縱完成。
這部戲的武術指導是大名鼎鼎的袁和平,1962年,袁和平參演電影《白蛇傳》,以演員身份進入演藝圈,此后擔任過多年龍虎武師和龍套演員。1978年,袁和平在吳思遠的支持下初次擔任導演,拍攝了由成龍主演的電影《蛇形刁手》和《醉拳》。2000年前后,袁和平前往美國好萊塢擔任《黑客帝國》系列的動作指導,后又擔任了李安《臥虎藏龍》的動作指導。
武術指導袁和平為《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這部戲的“獅王爭霸”設計了融合南派醒獅和實戰武術的動作體系,獅頭被賦予了兵器屬性,黃飛鴻的長棍和鬼腳七的快腿在獅身纏斗中碰撞,既有舞獅的民俗韻味,又充滿了格斗張力,當時在拍這場戲的時候,動員了百名舞獅演員,這場戲耗時2周拍攝。
在這部戲中,熊欣欣也客串了一個角色,1984年,劉家良導演在北京拍攝《南北少林》,熊欣欣經師兄介紹前往北京,在片中飾演小角色并擔任李連杰的替身,由此進入影視圈。1988 年,熊欣欣參演《老虎出更》,之后在《黃河大俠》、《老虎出更 2》、《瘦虎肥龍》等動作片中出演小角色,同時還多次為李連杰擔任替身。1992年,熊欣欣在《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飾演大反派九宮真人,獲得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
熊欣欣在本片中飾演的鬼腳七起初是反派角色,后被黃飛鴻感化,他的腿功設計參考了真實武術中的腿法快攻,熊欣欣為呈現“腿影模糊”效果,平時練功時綁著沙袋練習,最終成片中的腿法速度被稱為“香港史上最快腿功”之一。
李連杰在拍攝之前,也深入研究了黃飛鴻的歷史原型,刻意收斂鋒芒,通過眼神和肢體語言傳遞“仁者無敵”的宗師風范,如面對洋人挑釁,沒有直接出手,而是以“以德服人”的態度化解,展現角色的思想高度。
在一次采訪中,徐克在談到李連杰的時候說:“李連杰是教科書級別,比李小龍更具現代化,他把功夫片以武俠小說拽進現代格斗中,讓武術哲學與實戰結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