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用戶需求挖掘、商業化策略、戰略定力的精準實踐。
作者|栗子
經過20余年發展,今天的中國SaaS市場可謂“在矛盾中前行”。
一邊是整個行業不斷擴張的市場規模:
去年8月,中國信通院發布《中國企業級SaaS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SaaS市場規模達581億元,增速約為23.1%。雖然增速有所下降,但整體規模仍呈現穩步增長。
而另一邊卻是每家企業的持續虧損:
最典型的當屬過去幾年一直在進行SaaS轉型建設的金蝶與用友。財報顯示,2024年,金蝶凈虧損1.42億元,同比收窄32.3%;對比之下,用友的財務數據就比較難堪了。財報顯示,用友2024年歸母凈虧損20.61億元,同比擴大113.13%,虧損額創歷史新高。
金蝶與用友作為中國toB市場的兩大巨頭,二者的動作在一定程度代表著國內軟件廠商的普遍處境。這種冰火交織的圖景背后,暴露著中國企服市場的深層矛盾: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逐步增加,但供給側深陷標準化缺失、客戶付費意愿低、定制化成本高企的“三座大山”。
SaaS作為中國軟件市場的“舶來品”,其近10年的快速發展,同樣離不開海外風險投資的助推。在「甲子光年」近期與銷售易、紛享銷客等知名SaaS廠商交流的過程中,都談到了近兩年整個行業對“toVC”模式的反思。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退潮加速了SaaS市場的洗牌。曾經追捧SaaS賽道的風險投資,如今更關注云廠商的利潤造血能力。過去重金押注“燒錢換規模”的企業,在續費率、人效、客均收入等本質指標上集體失速。
在行業一片紅海之中,帆軟旗下零代碼應用搭建平臺“簡道云”卻畫出了一道逆勢曲線:2024年ARR增長近30%,續費率超90%,市占率37%穩居行業第一,與行業普遍虧損形成鮮明對比。
事實上,低代碼與零代碼在過去幾年被資本市場熱捧,行業中跑出了不少低零代碼平臺。而在資本驅動的賽道中,簡道云如何以“非典型”路徑成為行業第一?這家已經成立10年的SaaS企業,又給中國企業服務市場帶來了哪些可參考的價值?
1.從零到一,簡道云10年破局
復盤簡道云的破局之道,既非技術神話,也非資本游戲,而是SaaS產品的一場關于用戶需求挖掘、商業化策略、戰略定力的精準實踐。
十年間,這個最初僅由不到十人組成的團隊,從零摸索出一套企業級零代碼應用搭建平臺,成長為年營收突破2億元的行業龍頭。
圖片來源:簡道云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今天的簡道云,源自于2014年帆軟內部孵化的SaaS創業項目,內部代號“FineX”。
據簡道云事業部總經理單蘭杰介紹,2014年底簡道云項目孵化時,團隊對產品的形態并無清晰規劃,甚至連客戶支持都沒有。“帆軟只給了我們一個模糊方向——做中小企業云報表,但具體怎么做,全靠我們自己‘掃樓’找答案。”
單蘭杰回憶,早期團隊走訪辦公室街邊的水果店、眼鏡店,發現小微企業普遍用Excel管理進銷存,卻面臨數據混亂、協作低效的痛點。這一需求洞察催生了簡道云的核心功能:表單填報+基礎報表,以“零代碼”解決數據收集難題。
3個月后的2015年4月,簡道云1.0版本正式上線。而這些團隊辦公室周邊的水果店、眼鏡店等,也順理成章的成了簡道云第一批種子客戶。
從SaaS版的報表,到今天的零代碼搭建平臺,簡道云的產品形態看似變革巨大,但實際卻是不斷積累用戶反饋,圍繞用戶需求完善產品的結果。
在單蘭杰看來,正如2年前的低代碼一樣,今天的AI技術如日中天,未來簡道云的產品形態究竟如何誰也不確定。“實際上我們并不關注低零代碼或者AI的技術概念。我們更關注如何把相對成熟的技術應用在產品中,讓我們能以更低的成本快速解決客戶需求。”
除了深入的需求挖掘,差異化的商業策略,也是簡道云的成功秘訣之一。
上線2年之后的2017年,注冊用戶突破20萬的簡道云正式開始商業化。彼時,伴隨雙創浪潮,海外VC在中國的投資開始加速,企業服務與SaaS越發被重視,不少獲得融資的SaaS企業在大量資金支持下,紛紛開啟了以價換量的市場競賽。
“但如果當年拿了融資,我們或許活不到現在。”單蘭杰向「甲子光年」給出了令人頗感意外的觀點。
與多數SaaS企業“燒錢換規模”的路徑不同,簡道云從誕生起就繼承了帆軟“不融資、不上市,所有投入來自客戶付費”的企業基因。
“因為我們自負盈虧,所以簡道云整個的商業化過程沒有那么激進,帆軟戰略層對簡道云也沒有很高的營收和利潤的目標。雖然簡道云目前是盈利的,但我們沒有定更高的利潤率目標,反而期望利潤率可以更低一些。我們期望用更好的產品幫助到中小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合理的回報促進產品正向發展。”單蘭杰表示。
事實證明,這種“自負盈虧”的策略看似保守,卻反而是toB行業最健康、最本質的商業模式,也讓簡道云收獲了不俗的成績單:商業化第一年,在沒有1名正式銷售的情況下,注冊用戶突破20萬;2017年即實現盈虧平衡;2019年銷售額突破 3000萬元;
如果說需求洞察與商業化策略是簡道云成功的秘訣,那么能夠把秘訣堅持下去的戰略定力,則是秘訣能夠實現的關鍵。
2020~2022年,中國低代碼市場大爆發,行業融資金額超百億,各個低代碼平臺如雨后春筍,紛紛鼓吹“顛覆傳統開發”。但就在低代碼行業最火時,簡道云卻是最冷靜的那個。
據單蘭杰透露,簡道云從2015至2020年期間,團隊規模一直控制在百人以內,直到2020年隨著企業數字化需求的集中爆發,團隊規模才突破100人。這種對成本的極致管控,不盲目擴張,也是簡道云能夠快速盈利的原因。
另外,當行業其他友商都在追求針對小微個體用戶“一鍵生成APP”的噱頭時,簡道云開始提出了“全民開發”的口號,在產品層面持續深耕,圍繞大型KA客戶需求,在2022年下半年推出了支持私有部署的簡道云獨享版,拓展自己的客戶邊界。
在「甲子光年」看來,能夠持續洞察客戶需求,并有自己的商業化選擇與堅守,是簡道云能夠在過去10年里突圍中國SaaS泥沼的核心原因。
那么在AI技術高速發展滲透的未來10年,簡道云又將如何面對接下來的市場挑戰?
2.AI+低代碼新十年,簡道云的機遇與挑戰
當全球科技行業被AI大模型點燃,低零代碼賽道也迎來新一輪變革。
與過去相比,今天的低零代碼行業迎來了以Curser為代表的AI Coding類產品挑戰。這類產品基于LLM,用自然語言交互的方式,進一步拉低了用戶的開發門檻。獵戶星空CEO傅盛曾在多個場合表示:“AI率先取代的,一定是程序員群體。”
與許多廠商高喊“AI顛覆開發”不同,簡道云對這場技術革命的態度似乎頗為冷靜。“AI不是魔法,它必須解決真實問題。”簡道云技術負責人邵文武向「甲子光年」直言。
邵文武強調,作為一家企業級應用軟件廠商,簡道云的核心并不是追求最前沿的技術,而是將已有的成熟技術應用在產品中,為用戶解決實際需求。
實際上,在AI Coding類產品出現之后,簡道云內部就第一時間進行嘗試。“我們試用后發現,這類AI產品有一定價值,它能完成一些簡單應用的開發,但實際功能使用率不足5%,遠不足以應用在toB產品之中。”
盡管從實際結果看,AI Coding類產品并不能替代低零代碼產品,但這并非意味著低零代碼產品不能被AI優化。事實上,簡道云早已在產品中加入了不少AI功能,甚至將部分AI功能做成插件,供有實際需要的客戶自主接入自己的大模型使用。
例如在表單填寫過程中,簡道云能夠通過AI能力幫助用戶進行內容總結,解讀表格數據并進一步提煉相關信息。
其實,AI不能替代低零代碼產品的核心并不在于AI能力或研發難度,而是toB場景特有的企業級需求。例如企業內部的專有名詞、企業架構和管理權限、企業業務知識庫等。
“比如客戶在使用簡道云時,‘子表單’和‘聚合表’是兩個常見名詞,在不同的企業中會有不同的含義和價值。但把它放在互聯網之中就失去了這種特定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用大模型來回答相關問題,就可能會出現答非所問的結果,因為它無法理解真實的客戶場景和業務。”邵文武強調。
據「甲子光年」了解,在AI能力上,簡道云重點圍繞以下三大維度進行建設:
1.交互提效:通過AI問詢實現自然語言指令操作,讓復雜的系統交互變得像聊天一樣簡單;
2.流程加速:利用文件識別、表格解析等技術,將人工處理環節壓縮80%以上;
3.數據治理:借助智能校驗、自動補全等功能,從源頭提升數據質量。
這些功能并非遙不可及的技術演示,而是經過制造、零售、服務業等數十個行業驗證的成熟方案。目前這些能力都已在簡道云產品中面向用戶開放使用。
不可否認,AI技術的進化速度日新月異,包括Agent、MCP等延伸能力也讓AI的想象空間進一步增加。從整個行業的視角看,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SaaS廠商在產品中加入了AI能力,甚至希望從底層用AI進行產品重構。
面對AI浪潮,簡道云內部也曾有過兩條戰略路徑的爭論。
其一是經典的AI原生路徑,直接讓大模型處理企業原始數據(如合同文本、銷售記錄),跳過傳統表單、報表等中間環節。這種路線必然能夠重塑用戶體驗,帶來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空間,但問題在于前面提到的數據準確性與業務理解能力問題。
其二就是現在的漸進式增強路線,在現有零代碼產品中嵌入AI模塊,如智能字段填充、流程自動化等,能夠繼承簡道云易用性優勢,客戶學習成本低,但風險在于產品有可能被更激進的技術顛覆。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討論,團隊最終選擇了目前的“雙軌并行”策略,即一邊在產品中加入AI功能,一邊關注技術進展,保持從底層重構產品的可能。“簡道云并不排除未來完全進行AI原生的產品重構。但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追求技術,而是用技術解決客戶需求。”單蘭杰直言。
「甲子光年」認為,簡道云的十年印證了“慢即是快”的哲學。這家已經成立10年的SaaS產品,正在走出一條中國企業服務軟件產品都可參考的路徑:當同行追逐融資估值時,它用“掃樓式”地推挖掘中小企業數據管理痛點;當競品都在堆砌AI能力制造噱頭,它卻保持著對技術的冷靜與克制。
其實,中國SaaS的從業者們其實都很清楚問題在哪里,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出像簡道云這樣的選擇。這種“反共識”的選擇策略,或許正是回答中國SaaS問題的最優解。更重要的是,隨著AI技術重寫產業規則,這場關乎SaaS生存的戰役,正在進入更復雜的下半場。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