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莊里,李老漢的院子里立著兩個祖傳的大木柜,一個裝著金黃的稻子,一個盛滿雪白的麥子。這兩個柜子比他本人的年歲還要長,據說祖父那輩就立在了院子里。
李老漢年輕時在外闖蕩,見過些世面,可最終還是回到了這片黃土地。他說,外面的世界再繁華,也不如家里的糧倉踏實。年復一年,他春種秋收,將收獲的糧食存入這兩個柜子。柜子漸漸被填滿,也漸漸成了村里的標志。
冬夜漫長而寒冷,李老漢喜歡躺在柜子上取暖。兩個大木柜散發著糧食的溫暖氣息,讓他感到安心。在這安寧的夜晚,他常常夢見自己年輕時的日子——那些在田間勞作的汗水,收獲時的喜悅,還有與妻子共度的時光。
"老頭子,這兩個柜子真能裝下你一生的故事?"老伴生前曾這樣問道。
"是啊,它們裝著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咱們的命根子。"李老漢總是這樣回答。
歲月如梭,轉眼已是耄耋之年。李老漢的身體大不如前,卻依然堅持每天查看柜子里的糧食。他常說:"莊稼人的命在田里,也在糧倉里。"
然而,一個冬夜,異樣的聲響打破了寧靜。細心的李老漢發現,柜子底部出現了幾個細小的洞。他知道,是老鼠干的。
"這些小東西,連我的養老糧都不放過。"李老漢嘆息著,用稻草堵住了洞口。
但第二天,他又發現了新的洞口。這次,他看清了——是一只瘦弱的灰老鼠,正努力地啃咬著木柜。
"你這小家伙,比我還會過日子啊。"李老漢苦笑著,從柜子里抓了一把麥子撒在地上,"吃吧,吃飽了就別折騰我這把老骨頭了。"
老鼠似乎聽懂了,竟真的停下了啃咬,靜靜地看著老人。
從那天起,李老漢和這只灰老鼠之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默契。每晚,老鼠會在固定的時間出現,而李老漢總會留些糧食給它。有時,他們就這樣靜靜地對視著,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你知道嗎,我年輕時也養過一只貓,也是這樣看著我。"李老漢有天晚上突然說道。
老鼠歪著頭,黑豆般的眼睛閃爍著光芒。
"那貓后來走了,再也沒回來。"老人輕聲說,"人啊,終究是孤零零的。"
春天來臨時,李老漢病倒了。他躺在炕上,再也無力爬起來照看糧倉。家人從城里趕來,要接他去治病,他卻搖頭:"我這把年紀了,治不好了。給我留幾袋糧食,就放在那兩個柜子里吧。"
臨終前夜,李老漢讓家人扶他起來,最后一次撫摸那兩個陪伴了他一生的木柜。月光透過窗戶灑在柜子上,泛起一層銀色的光輝。
"這兩個柜子啊,比我還會過日子。"老人微笑著說,"它們把每一粒糧食都看得金貴。"
說完這句話,老人安靜地閉上了眼睛。他的目光似乎仍停留在柜子的某個角落,那里藏著他最后的秘密——一個只有他和灰老鼠知道的洞口。
葬禮過后,家人發現那兩個木柜依然靜靜地立在院子里。只是柜底多了一個大洞,大小剛好夠一只小老鼠進出。爺爺的夢,就這樣被時光咬出了豁口,露出了生活的艱辛與豐饒。
村民們說,李老漢變成了田間的守護神,每到夜晚,就能看見他的身影在田間徘徊,守護著那些沉睡的莊稼。而那只灰老鼠,也再沒有出現過。
多年后,一位城里來的作家偶然來到這個小村莊,聽老人講述了這個故事。他站在那兩個空蕩蕩的木柜前,久久不愿離去。
"這是兩個裝滿了故事的柜子啊。"作家感嘆道。
"不,"一位路過的老農接過話茬,"它們裝的是莊稼人的魂。"
夕陽西下,作家望著遠處起伏的麥浪,恍惚間仿佛看見了李老漢的身影,依然躺在那兩個木柜上,做著他那未做完的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