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透亮,李老漢就蹲在院門口扒拉天氣預報。手機屏幕藍光映著他緊皺的眉,老輩人傳了幾輩子的“立夏前一天,天氣最難變”,今年咋就應在了這場說不準的雨上?田里的小麥剛抽穗,穗頭還沒扎實,村東頭王嬸家的早稻才插秧三天,秧苗蔫巴巴的還沒緩過勁,這天氣要是忽冷忽熱鬧起來,莊稼可經不起折騰。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可現在手機里的氣象預警說夜里有暴雨,李老漢摸了摸旱煙袋,煙絲沒點著,心里倒是燒得慌——往年盼雨盼不到,今年這雨要是砸下來,剛灌漿的小麥能扛住嗎?村西頭的老張頭卻掰著手指頭算節氣:“早立夏冷颼颼,晚立夏熱死牛”,今年立夏在5月5號,按農歷算是早立夏,可這兩天悶得像蒸籠,哪兒來的冷颼颼?
老說法和天氣預報較上了勁,到底該信哪頭?氣象大喇叭突然在村道響起來,說冷暖空氣正在“打架”,今明兩天要防強對流。李老漢望著天邊翻涌的云,想起去年立夏前的冰雹砸爛了半畝西瓜,如今地里的玉米苗才破土,經得起幾回折騰?
田里的螻蛄叫得人心慌,王嬸蹲在田埂上揪下幾簇發黃的秧葉——按老規矩,立夏前一天的天氣能看病蟲害,可現在氣溫忽高忽低,田里的水剛排了又灌,病蟲害要是趁機鉆出來,打藥都找不準時機。村部的大喇叭又響了,說鎮里農技站發了通知,讓大家盯著手機上的氣象預警,該排水的排水,該加固的加固。
老張頭嘟囔著:“老輩人靠天吃飯看農諺,現在靠手機看云彩,可這天氣越來越怪,到底是農諺不準了,還是天變了?”鎮上的農技員小吳來了,手里捧著平板劃拉數據:“近十年立夏前后,咱們這兒的強降雨天數多了三成,大風天氣翻了倍。”他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曲線,李老漢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圖,只聽懂一句:“老農諺是經驗,現代預報是工具,兩樣都得用。
”可王嬸還是犯難:“去年按天氣預報防了暴雨,誰知道半夜刮大風,麥子倒了一片。今年聽農諺說早立夏要涼快,可這高溫曬得秧苗卷葉,到底該信啥?
”她的疑問在田埂上飄著,驚飛了幾只啄食的麻雀。村口的老槐樹沙沙響,樹底下聚著幾個老漢嘮嗑。有人說“立夏風狂,麥竿自折”,前幾年鄰村就吃過這虧;有人說現在有提前三天的大風預警,只要及時加固,莊稼能少遭罪。
可話雖這么說,去年那陣沒預報到的干熱風,還是曬焦了一片玉米。李老漢突然想起,開春時農技站教的葉面肥噴施,說是能增強作物抗逆性。他拍了拍大腿:“老法子守著,新法子學著,老天爺變臉的時候,咱莊稼人也得有兩手準備。
”這話讓旁邊的老張頭直點頭,煙袋鍋子在石頭上磕得當當響。
遠處的天邊又堆起了云,氣象預警的短信叮咚作響。
王嬸掏出手機看了眼,嘟囔著回家拿塑料布——不管老諺新報,先把秧苗護好了再說。田埂上的腳印深淺不一,印著莊稼人對天氣的敬畏,也踩著應對變化的盼頭。
我個人覺得,老祖宗留下的農諺像一面鏡子,照著節氣里的天道輪回;現在的氣象科技像一盞燈,照亮多變的天氣前路。
可鏡子和燈都得用好了,才能在這琢磨不透的天氣里,給莊稼爭來幾分穩妥。今年的立夏前一天,有人盯著手機上的雷達圖,有人念叨著老輩的諺語,田里的莊稼不管這些,正趁著這陰晴不定的天光,拼命往上拔節。只是不知道,這場冷暖交鋒的天氣仗,到底是給收成鋪了路,還是埋了坎?
村口的廣播又在喊:“今晚有暴雨,各家各戶注意排水!”李老漢站起身拍了拍褲腿的土,往田里走去。他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怎樣,但知道手里的鋤頭、兜里的手機,都是和天氣較勁的家伙。
這千百年來莊稼人和天氣的周旋,到如今,多了些幫手,卻也沒少了操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