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于新智元
想象一下,在親人離世后,你仍能與他們的「數字幽靈」互動、交流。
甚至獲得他們「生前」從未表達過的想法或對當下事件的「看法」。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在迅速成為可能。
《超人:鋼鐵之軀》中超人父親的「數字生命」
DeepMind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最近的一篇論文提出一個觀點,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很有可能會看到一種新的智能體,一種全新的數字生命。
在人們去世后,仍然可以做到與親人或更廣泛的世界互動。
DeepMind將這種形態稱為生成幽靈(generative ghosts),因為這些智能體將能夠生成「新的內容」,而不僅僅是重復其創造者生前產生的內容。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2.01662
這并不是幻想,隨著AI系統在廣度和深度的迅速提升,生成式AI能夠創建越來越強大和逼真的智能體,甚至可以基于具體的一個人完成建模。
但這種區別碳基人類的全新生命,是否會帶來未知的風險、倫理挑戰和人機交互(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議題,還未為可知。
DeepMind和科羅拉多大學為AI和HCI制定了一項研究議程,以更好地探討這項新技術。
在這種生成幽靈、數字生命出現前,也許是時候提前「對齊」一下了。
1
聊聊身后事,如何與「死者」互動?
DeepMind引入了「生成幽靈」的概念,代表未來已故人士的一種智能體。
這種形態會在多久的將來實現?真的會越來越普遍嗎?
縱觀歷史,人們一直依賴技術來紀念、緬懷甚至與故去之人交流。
墓碑和其他葬禮標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古埃及的死亡與來世》
訃告,比如美國的訃告可以追溯到16世紀。
等到了萬維網、互聯網時期,人們會創建自己的家庭主頁,其中的某一頁用來紀念家族的已故成員,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曾經陪伴生活的寵物。
很快,在線墓地也隨之出現。當互聯網技術與死亡在不同背景下交匯,數字遺產、在線紀念、數字遺贈等紀念形態不斷出現。
這些能夠傳遞價值和意義的遺產,在逝者去世后,依然能繼續代表逝者。
AI版本的「前世今生」
一些對AI技術「嫻熟」的人已經通過親人的數字內容,制作出了逝去親人的數字形象。
Amy Kurzweil在她的圖像小說《Artificial: A Love Story》中,記錄了她的父親、未來學家Ray Kurzweil如何創建了一個聊天機器人,以Ray稱之為「Fredbot」的形式體現已故父親Fred Kurzweil(Amy祖父)的記憶。
利用AI的力量Amy與她從不認識的祖父Fred建立聯系
在2023年11月,披頭士樂隊的在世成員發布了一首新歌《Now and Then》,使用人工智能使已故的約翰·列儂能夠與他的在世樂隊成員一起唱歌。
披頭士樂隊解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之久
雖然上面分享的例子展示了新興方法的多樣性,但這種「身后AI」的一個關鍵趨勢是圍繞著「哀悼」機器人。
「哀悼」機器人,有時也被稱為死亡機器人,通常形態為聊天機器人(早于現代LLM),旨在讓喪親者能夠與逝者「對話」。
「生成幽靈」可以被視為哀悼機器人的概念的延伸,但并非所有的哀悼機器人都能被稱為生成幽靈。
生成幽靈總是包括以角色身份生成新穎內容的能力,并且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進化。
例如,用戶應該能夠向生成幽靈詢問當前事件,并獲得與逝者「角色相符」的回答,即使這些事件發生在被代表者生命結束之后。
生成幽靈的創建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支持喪親者的哀悼過程。
《尋夢環游記》中關于死亡和悼念的隱喻
應該如何設計,來用AI連通「前世今生」?
1
「生成幽靈」設計空間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借助各種技術來緬懷逝者。
「生成幽靈」聽起來有點神秘,其實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理解。
先說說來源,也就是誰創建了這個幽靈。
如果是本人創建的,比如通過臨終規劃提前做好準備,這就是第一方幽靈。
比如,一位作家生前就安排好,自己去世后,生成幽靈能繼續用自己的風格創作作品,和粉絲互動。
要是由其他人創建,像家人、朋友,甚至和逝者毫無關系的人創建的,那就是第三方幽靈。
Character.AI這樣的公司和可汗學院這樣的非營利組織,曾為了娛樂或教育目的,創建歷史人物的第三方幽靈。
如果是經過逝者同意創建的,那還好說,要是未經授權,就可能引發很多問題。
再看看部署時間線。有的生成幽靈是在逝者去世后才開始生效。
但也有不少是生前就存在,幫人們處理一些事物,像回復郵件、打電話等等,等主人去世后再變成「幽靈」。
生前部署的好處是,人們可以按喜好調整它的行為和能力,給數字分身提前做好規劃。
擬人化范式這個維度也很有意思。
生成幽靈在和人互動的時候,是把自己當成逝者的轉世,還是僅僅作為逝者的數字形象?這會極大地影響人們和它互動的感受。
要是用第一人稱、現在時態,還聲稱自己活著的幽靈,更容易讓人產生它就是逝者本人的感覺,這可能會帶來一些心理和倫理上的問題。
多重性說的是一個人是由一個幽靈代表,還是多個幽靈代表。多個幽靈可以針對不同的人展現不同的特點和能力。
比如說,一個人可能希望在孩子面前展現溫柔耐心的一面,在朋友面前又有不同的形象,就可以設置多個幽靈來滿足需求。
但這也可能帶來問題,要是多個第三方未經授權為同一個人創建幽靈,就容易亂套。
截止日期決定了幽靈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
靜態的幽靈會一直保持逝者去世時的狀態,記憶、能力都不會更新。
動態幽靈則會隨著時間變化,比如根據新發現的逝者信息,或者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如果是一個代表孩子的幽靈,靜態的可能永遠是孩子的樣子和性格,動態的就可能長大。
具身形式很好理解,就是幽靈有沒有實體形態。
它可以是像機器人這樣真實的物理實體,也可以是逼真的虛擬形象,或者僅僅是一個聊天界面。
選擇實體化還是虛擬化,涉及技術、成本,還有倫理和心理方面的考慮。
最后是被代表者的類型。生成幽靈不僅能代表已故的人,還可以代表非人類,比如心愛的寵物。
1
是利還是弊?
分析完「生成幽靈」的設計維度,接下來分析它有哪些好處。
對于被代表者來說,創建第一方幽靈就像是給自己的數字永生買了張門票。
人們想到去世后還能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給親人留下溫暖的回憶,傳承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會感到安慰。
它甚至可能帶來經濟收益。例如一位作家的生成幽靈,要是能繼續創作作品,就能為家人賺取收入。
對喪親者而言,和生成幽靈互動可能是一種情感寄托。
在悲傷的時候,能和逝去的親人說說話,獲得一些安慰和建議,對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
在一些重要的人生時刻,比如結婚、生子,聽聽它的祝福和囑托,那種感覺真的很特別。
幽靈還能把逝者生前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傳承下來,讓親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從社會層面看,生成幽靈在文化、歷史和遺產保護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它可以保存瀕危文化的知識,比如一些快要失傳的語言。
博物館、歷史研究機構能借助它,讓人們以全新的方式和歷史人物對話,這種體驗肯定超有趣。
不過,「生成幽靈」不是只有好處,背后也藏著不少風險。
先說說心理健康的風險。雖然和幽靈互動能緩解悲傷,但如果過度依賴,就可能出現問題。
從西方心理學角度來看,健康的哀悼應該是逐漸接受親人的離去,重新回歸正常生活。
但有些人可能會對幽靈產生過度的依賴,把它當成生活中唯一的情感寄托,忽略了身邊真實的人際關系。
另外,把幽靈擬人化,甚至神化的風險也不小。
要是有人真的把幽靈當成逝者本人,就可能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信仰,做出一些對自己或他人有害的事。
如果幽靈因為各種原因突然不能用了,這會讓親屬再次經歷失去的痛苦,帶來很大的情感傷害。
聲譽風險也不容忽視。
幽靈要是不小心泄露了逝者不想被公開的隱私,就會給逝者的聲譽帶來損害,也會傷害到在世的親人。
另外,幽靈還可能會胡說八道,說出一些聽起來合理的虛假信息,損害逝者聲譽。
就算幽靈提供的信息是準確的,也可能有問題。
人們往往會記住親人的美好瞬間,但幽靈可能會提醒那些負面的事情,影響逝者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安全風險也不容忽視。生成幽靈可能會引發新的犯罪形式,比如死后身份盜竊。不法分子可以利用幽靈獲取逝者的敏感信息,像密碼、財務信息,進行非法活動。
社會文化風險也不容小覷。生成幽靈真的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大量幽靈參與經濟活動,可能會影響就業市場。它可能會改變人們的交往模式,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復雜。
1
應對策略:降低風險,擁抱未來
在設計生式幽靈的界面時,一定要把風險降到最低。
比如,避免使用那些容易讓人產生成癮性的設計,像頻繁的推送通知。
還要提高透明度,讓用戶清楚地知道這是個幽靈,不是真正的人。可以用數字水印或者其他技術來驗證身份。
還可以增加一些保護機制,像監測用戶和幽靈的互動模式,一旦發現過度依賴或者其他異常情況,就及時提醒或者限制使用。
政策制定也得跟上。對于第三方生成幽靈,必須制定嚴格的規范,明確誰能創建、誰能被代表,還要保護好逝者和家屬的隱私和同意權。
對于公眾人物和普通人,歷史人物和近期去世的人,要有不同的標準。
同時,要建立緊急機制,一旦出現惡意行為或者其他問題,能迅速禁用幽靈,保護用戶權益。
如果技術進步能降低風險,比如減少幻覺、提高安全性,就會有更多人愿意接受它。
另外,成本也很關鍵,如果太貴,就會造成新的數字鴻溝,只有少數人能使用。
參考資料:
https://deepmind.google/research/publications/65827/
https://arxiv.org/pdf/2402.01662
點個“愛心”,再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