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事業發展中心共同主辦的“2025中國抗癌協會整合科普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大會以“腫瘤防治,科普先行”為主題,通過政策分享、成果發布與項目啟動,搭建起多學科、跨領域的腫瘤科普交流平臺。
會議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媒體傳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篩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委員會聯合承辦,設1個主會場、9大分會場,吸引全國腫瘤領域專家、行業代表及70余家媒體共襄盛舉。
會議全面總結了2025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暨中國抗癌日的成果;同時共發布科普成果64項;啟動科普項目28項。新華網、央廣網、光明網、微博健康、百度等累計129家媒體平臺參與直播,主會場及分會場累計9485萬人次觀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何維,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叢斌院士,原衛生部副部長曹澤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健偉,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黨委書記秦德繼,新華炫聞(北京)移動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胥斌等相關領導及中國抗癌協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事業發展中心、中華醫學會、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中國癌癥基金會、中國控煙與健康協會、北京市科協等相關單位領導出席會議。開幕式由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王瑛主持。
王瑛教授主持大會
領導致辭
錨定戰略方向,凝聚科普共識
樊代明院士致辭
大會主席、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強調,協會始終貫徹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重要論述,以新版《科普法》為指引,構建"政府引導、協會主導、社會參與"的科普格局。他回顧,協會自1995年發起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已發展為全民參與的"健康節日",通過品牌化、精準化、立體化科普模式,推動"腫瘤防大于治"理念深入人心。
王健偉主任致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健偉提出未來三大戰略:強化"疾控-社團-機構"協同,成立"腫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員會"完善全鏈條技術支撐;構建腫瘤篩查與早診體系,打通防控"最初一公里";依托數據賦能,建立"監測-預警-干預-評估"精準防控閉環,實現健康檔案與腫瘤登記系統互聯。
何維主席致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何維指出,我國高質量發展階段需以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雙輪驅動”,二者協同對提升科學素質、完善腫瘤防治體系具戰略意義。針對癌癥這一全球公共衛生問題,需“科技+治理”雙軌發力:加強遺傳與環境互作研究,推動基因檢測等技術轉化;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治理格局,依托專業平臺強化醫防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構建“監測-預警-干預-評估”數據閉環,優化防控策略,推動健康檔案與腫瘤登記系統互聯以提升基層早篩可及性。
“415”宣傳周收官
31年品牌鑄就科普里程碑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田艷濤教授主持2025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暨中國抗癌日(簡稱“415”)收官儀式。
田艷濤教授表示,這項國家級科普品牌的31年歷程:自1995年由中國抗癌協會發起以來,宣傳周已連續舉辦31年,成為我國歷史最悠久、覆蓋最廣的腫瘤防治科普“金字招牌”。2018年增設的“中國抗癌日”(4月15日),更讓防癌抗癌的科學理念深入人心。
田艷濤教授主持
2025年宣傳周以“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發力”為主題,4月13日在重慶啟幕后,圍繞《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開展了系列創新活動,帶動全民參與科學防癌。
六大項目啟航
繪制腫瘤防治路線圖
大會開幕式上,六項國家級腫瘤防治與科普項目集中發布,以“整合資源、下沉基層、全周期覆蓋”為思路,勾勒出未來腫瘤防治的藍圖。該環節由中國抗癌協會媒體傳播委員會執行主任支修益教授主持。
1.全國腫瘤整合防治項目(2025-2030)啟動
中國抗癌協會聯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事業發展中心重磅啟動全國腫瘤整合防治五年規劃,以“科普惠民、康復助老、賦能強醫、防治綜合區建設”四大行動為抓手,踐行“健康是1”的核心理念,為健康中國戰略提供實踐樣本。
2.腫瘤防治基層賦能工程啟動
中國抗癌協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聯合發起“腫瘤防治基層賦能工程”,重點推進“百萬人群腫瘤篩查”和“腫瘤微創診療中心”共建計劃。
3.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員會成立
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支持下,“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疾控整合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擔任主任,國家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任執行主任。成立儀式上,樊代明院士為首批專家組成員頒發聘書,標志著“醫防融合”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4.《科普中國?腫瘤防控科普叢書》正式發布
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中國抗癌協會聯合中國癌癥基金會組織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科普中國?腫瘤防控科普叢書》首批作品亮相。叢書由支修益教授、田艷濤教授等權威專家擔任主編,涵蓋肺癌、乳腺癌等10大高發癌種的防治知識,兼具科學性與可讀性。
5.《知曉致病因,防癌我先行》青少年健康手冊編寫啟動
針對青少年腫瘤防治知識匱乏的現狀,中國抗癌協會聯合北京市科協、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啟動《知曉致病因,防癌我先行》青少年健康手冊編寫工作,將通過“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的模式,將腫瘤科普關口前移至青少年群體,筑牢健康第一防線。
6.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工程全國科普巡講發布
由國家衛健委指導、人民日報社健康客戶端支持的“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工程全國科普巡講”正式啟動。巡講將邀請國家癌癥中心、中國抗癌協會等機構的專家,深入全國,圍繞早篩早治、精準診療等主題開展公益講座,并通過全媒體平臺直播。
支修益教授主持
對話院士
權威解讀科普法治與技術創新
吳永忠教授主持
會議期間,“對話院士”環節成為焦點,由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吳永忠教授主持,叢斌院士、黃曉軍院士、樊代明院士圍繞腫瘤防治領域的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為科學防癌提供權威解讀。
叢斌院士分享
針對“新版《科普法》如何通過法治力量筑牢全民科學素質根基”,叢斌院士強調,新法通過明確科普責任主體、規范傳播內容、強化倫理審查,為腫瘤科普劃定“安全邊界”。
黃曉軍院士分享
以白血病治療為例,黃曉軍院士聚焦“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關系”表示,“北京方案”等技術突破的價值,不僅在于臨床療效提升,更需通過科普讓公眾理解“半相合移植”等創新技術的安全性與可及性。他提出,應建立相關機制,將前沿技術轉化為“聽得懂的希望”,打通“技術創新到患者獲益”的最后一公里。
樊代明院士分享
談及“整合醫學對公眾認知癌癥的革命性意義”,樊代明院士提出“善待腫瘤,攻守同謀”理念,強調抗癌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過整合醫學手段實現“帶瘤生存與高質量生活”的平衡。他呼吁,科普需打破“談癌色變”的恐懼定式,向公眾傳遞“癌癥可防可控可治”的科學認知。
主旨報告與圓桌沙龍
多元視角解鎖科普創新
李平教授主持
主旨報告環節,三位權威專家圍繞“科普與科技協同”“國際視野下的傳播創新”“高發癌癥精準預防”等議題展開深度分享,為腫瘤防治科普事業注入多元智慧。該環節由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李平教授主持。
田艷濤教授分享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艷濤教授以《科普、科技同頻共振之初步探索》為題,系統闡述了科技如何為科普“提質增效”。
DavidG.Evans 教授分享
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DavidG.Evans以《另辟蹊徑:擴大科普的影響范圍為主題,分享了國際視角下的科普破圈經驗。
李治中教授分享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藥學院客座教授李治中圍繞《中國高發癌癥預防》,結合最新流行病學數據講述了癌種的防控聚焦 “三級預防” 體系。
科普圓桌沙龍環節,中國抗癌協會非小細胞肺癌專委會主委周彩存教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主委張瑾教授,中國抗癌協會口腔頜面整合腫瘤委員會執行主任郭偉教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委員會執行主任師建國教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腸病學專委會副主委張發明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委員會委員劉均娥教授等六位腫瘤領域權威專家圍繞《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展開深度解讀,結合臨床實踐與科普經驗,為瘤種防治與技術應用提供專業指引。
周彩存教授(左)、張瑾教授(右)
郭偉教授(左)、師建國教授(右)
張發明教授(左)、劉均娥教授(右)
該環節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副部長、河南省腫瘤醫院陳小兵教授與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聶勇戰教授共同主持。以“小切口、深解讀”的形式,展現了腫瘤科普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升級路徑,為后續科普資源的二次創作與下沉基層提供了重要參考。
陳小兵教授(左)、聶勇戰教授(右)
九大分會場聯動
全領域深化科普實踐
同期舉辦的CACA讀書會、科普訓練營、胸部腫瘤科普等9大分會場,圍繞"媒體傳播""整合防篩""診療能力提升"等主題展開深度研討,形成"主會場引領方向、分會場落地實踐"的立體格局。
此次大會標志著我國腫瘤防治從"治療中心"向"整合防控"的戰略轉型。隨著政策、科技、社會力量的深度融合,"全民參與、全程管理"的防癌格局正加速形成,為"健康中國2030"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