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在上海考察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公立醫院作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其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一環。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公立醫院在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實現全面創新,更強調通過科技賦能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
繼往開來,科創筑基,打造融合平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建院以來,八十八年風雨兼程,見證了中國現代醫學從篳路藍縷到蓬勃興盛的跨越式發展,醫療技術創新、臨床研究與成果轉化始終是刻入中山醫院血脈的發展基因。作為國家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單位,中山醫院不僅承載著中國醫學史上多項“從0到1”的突破,更在新時代下肩負著攻克疑難重癥、突破技術瓶頸的重任。2023年,中山醫院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正式開工,醫院將新建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工程、青浦新城院區一期工程,圍繞生物醫藥領域的“卡脖子”和“臨門一腳”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向鑄造衛生健康領域的“國之重器”邁進。
在科創之路上,中山醫院以學科群建設為基石,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學科生態體系。醫院以腫瘤學科群、泛血管學科群為“雙龍頭”,構建起學科協同發展的創新矩陣。牽引著重要臟器及生命支持學科群、診斷和精準醫學學科群等“優勢”學科百花齊放,形成多學科協同攻關的雁陣格局,為技術創新和臨床研究提供源頭動力。
為支撐臨床研究與成果轉化,中山醫院搭建起高能級創新平臺,打造三大支柱性平臺:一是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聚焦高端醫療裝備、創新藥物的研發與產業化,搭建從實驗室到臨床研究的全鏈條轉化體系;二是青浦新城院區,定位為“面向未來的智慧醫療示范區”,通過數字孿生、AI輔助診斷等技術探索醫療服務新模式;三是院內特色創新平臺,包括分子病理中心(支撐HDT轉化的精準檢測平臺)、生物治療中心(專注細胞/基因治療前沿技術)以及中匯醫創孵化器(泛血管介入治療、未來手術室、數智外科、重大疾病診治前沿技術、重癥監護、精準診斷以及下一代通訊技術醫療應用等驗證中心),形成“健康需求和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概念驗證-產業孵化-臨床研究”的閉環生態,推動中山醫院成為臨床醫學創新轉化的戰略高地。
科創領航,多維賦能,勇立創新潮頭
中山醫院始終堅持全方位、多維度地賦能科創發展,以堅定有力的步伐朝著科技創新的前沿邁進。
在管理優化的征程中,中山醫院精心雕琢管理架構,對各類資源進行巧妙整合,極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醫院構建起八項核心制度,為全院研究病房的規范、高效運行保駕護航。當信息化浪潮奔涌而至,中山醫院馭浪而行,用數字化和智能化勾勒臨床研究智慧化管理新圖景,大力推進臨床研究各環節的智慧化管理,實現了臨床研究過程的全面數字化轉型。臨床試驗一體化平臺、臨床研究一體化管理系統等信息化舉措,為臨床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使其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如虎添翼。
人才是驅動科創發展的不竭引擎。中山醫院以戰略眼光布局人才培養體系,創新開展立體式培育工程,在臨床研究領域開風氣之先——率先設立臨床研究專業二級學科博士點,廣納英才、精育棟梁。同時,分層分類的培訓體系精準對接科研人員成長需求,鍛造出一支素質過硬、多元互補的科研鐵軍。豐厚的資助政策與系統化科研組織,為創新征程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在成果轉化的賽道上,中山醫院構建起全周期、全鏈條的精密轉化網絡。以高質量創新、源頭創新、政策創新、人才培養的四大創新模式驅動發展,同步推進科研成果轉化“中山科創十條”制度突破,為醫療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設立專職轉化崗位、優化管理制度、強化激勵政策,配以科技創新基金精準滴灌,搭建起科研成果轉化的通衢大道,讓創新智慧加速落地生根。醫院更著力培育創新沃土,創新推出專利沙龍、專利門診、專利趕集等特色平臺,點燃科研人員的創新激情,構建起充滿活力的成果轉化生態。
創新驅動,成果涌流,領航醫學新程
中山醫院以系統性、戰略性的創新舉措,在科研管理、臨床研究與人才培育等領域持續突破,推動醫學創新成果呈蓬勃發展之勢。2022—2024年,醫院累計申請專利近2700項,獲得專利授權近1500項,實現成果轉化330項,占全國三甲醫院轉化總量的7.3%,以亮眼數據彰顯創新實力。其中,中山醫院是2022年全球生物醫藥發明專利TOP100中唯一入圍的中國醫院。
在心臟、肝臟、腎臟、肺臟、消化內鏡等學科領域,中山醫院臨床研究實力穩居國內頂尖、國際先進水平。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全球醫學界引發廣泛關注:創新腫瘤免疫治療理論體系,革新冠狀動脈支架術后綜合治療策略,探索肥胖癥藥物治療新路徑,拓展青蒿素衍生物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以及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等,每一項成果都為攻克醫學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方案。
頂尖醫學團隊的持續深耕,鑄就了中山醫院的創新高地。肝膽腫瘤與肝臟移植外科樊嘉院士/周儉教授團隊聚焦肝癌早篩早診與精準治療,研發出國內首個獲CFDA批準的核酸類肝癌體外診斷試劑盒并成功應用于臨床;首創肝癌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提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肝癌肝移植“上海復旦標準”;國際首個醫療機構自主研發膽管癌精準檢測試劑盒完成備案,實現了我國在腫瘤精準醫學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科學院院士、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團隊研發的國內首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生物可降解支架,于2020年上市,標志著冠脈介入治療邁入“第四次革命”;該團隊共同攻關的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TEER)器械等取得突破性進展,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深度契合“一帶一路”醫療合作需求,創新產品楊帆出海,團隊專家先后應邀赴印尼、土耳其等國手術演示,諸多國外同行慕名來院學習心臟介入治療的各項技術。血管外科符偉國教授團隊實現多項原創技術與器械成果轉化;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團隊的微創技術革新被推廣至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451家醫院,為國際內鏡診療技術發展貢獻中國力量……近期,中山醫院更是不斷刷新醫學創新紀錄,全球首例微創腦脊接口助力患者重獲行走能力、全球首臺“零噪聲”DSA成功應用、全國首個心血管專科AI醫生落地等成果競相涌現,推動中國醫學從“國內領先”邁向“全球首創”,切實提升患者診療質量與健康福祉。
在推動醫學創新發展進程中,中山醫院積極探索產醫融合新模式,與聯影等行業領軍創新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加速基礎醫學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雙方聯合研發的全球首臺長軸視野全身PET/CT完成臨床驗證并上市,推動建立全球首個專家共識;國產首臺PET/MR在中山醫院完成臨床驗證后,牽頭發布4部權威專家共識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山—聯影”創新合作模式,已成為我國攻克醫學重大科學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典范,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與全球醫學進步注入強勁動力。
科創浪潮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未來,中山醫院將秉持世界一流的標準,持續探索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之路。通過努力把中山醫院建設成為臨床醫學科創高峰、領軍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成果轉化高地,為更多患者帶來福祉,為全球衛生健康事業作出復旦特點、上海高度、中國特色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原標題:《中山醫院院長周儉:未來已來,以科創為翼打造衛生健康領域的“國之重器”》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作者:周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