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9年位于山東省境內的泰山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本文10幅來自于《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多年前,一個民國20年代末期的東岳泰山。
五岳之首——泰山
作為五岳首位的泰山,早已被海內外的人所熟知。雄偉也好,崇高也罷,都是與之匹配的形容詞,同時這里也是古時百姓們的最高信仰。
民國20年代末的泰山位于津浦鐵道泰安站的東側。根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當時無論是哪一個季節,沿著山路攀登的游人都可以達到十萬人以上的規模,可謂十分壯觀。
民國時期泰山及其周邊地圖
但本組照片拍攝時,攀登泰山的人數卻急速下降。究其原因,當時來往于泰安的鐵路線遭到破壞,大量外地游人無法抵達此處。此外當時連年的匪患也是人數驟減重要的原因。
1929年,這是作為當時局勢略微緩和之后。作為第一批允許登臨泰山的外國旅人所拍攝下的照片。
1929年的泰山紀行
岱山坊
這座牌坊題寫著“岱宗”二字。作為泰山的別稱,岱宗一詞出自《尚書· 舜典》 , 帝舜“東巡狩,至于岱宗”。從當時的泰安城向北出發,大約經過三條街道后,便可以看到這座通體白色的石牌坊。
這里是登上泰山的第一道大門,過了這座牌坊,接下來面對的將會是6300多個臺階。根據史書記載,這座牌坊最早建造于明朝慶隆年間,如今所能看到的為清乾隆八年(1743年)時所重新修建的。
仙云樓
搭乘轎子經過此處時,可以看到數量眾多的古柏,不遠處還有溪水與巖石碰撞后所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十八盤遠眺
從對松山的盤道開始,就可以遠遠地望到遠端的南天門。從此處望去,宛如向上延伸的云梯。十八盤處在東飛龍巖與西翔鳳嶺之間,從古代開始就一直有著山中第一難的說法。
五大松夫
秦始皇繼位的三年后,同齊魯的儒生博士等75人一起攀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登山途中遇到強風,眾人不得不躲到松下避風。因此原因,當時的幾棵松樹被封為五大夫。如今遙想此事發生之時已經是兩千年前。民國時這些曾經的古松早已無法得知其是否依然存在,只有一個叫做五松亭地方,向當時登山的旅人提供一些簡單的茶水和食物。亭前當時種有三棵松樹。
對松山
因東西兩側種滿松樹,此處得名對松山。作為泰山的勝景之一,清嘉慶年間又從他處移植了2萬棵松樹到此處,山間的景色變得更加壯觀。可惜的是,清末民初的無人照看再加上之前的連年旱災,上世紀20年代末所留存的松樹實則所剩無幾。
南天門
抵達十八盤的盡頭便可來到南天門處,這里也是泰山頂部的入口。當時大門兩側寫有“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百級俯臨千章奇觀”。登上城門樓,閣樓內放有觀世音像。向外眺望,山下一覽無余的景致更是恒古未變,一種時空穿越的錯亂感不禁涌上心頭。
碧霞祠
相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來泰山封禪,在泰山山頂洗手時無意中發現了在水池中的玉女像。隨后宋真宗下旨在此處建立祠堂,封這里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從稍遠的地方看去,宛如一幅人間的仙宮圖。
玉皇頂
作為泰山的玉皇頂,舊時稱作太平頂或者天柱峰。祭祀道教中萬神主宰的玉皇大帝。始建年代已經難以考證,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經過一次重修,后又在隆慶六年(1572年)經過一次大規模的修葺,形成了民國時期所能看到的基本格局。每當朝陽升起時,站在東側的迎旭亭內遠眺都是人生難得的幸事。
古登封臺
這里便是古時皇帝進行封禪的場所。被石欄所圍起來的絕頂石。這個封禪大典時所用到的石塊,最早由明朝慶隆六年兵部侍郎萬恭所發掘。
經石谷
在泰山中,在一塊并不算大的巖石上有著隸書所篆刻而成金剛經。具體的篆刻者是誰,這已然是一個千古之謎。
結語
如今90多年已經過去,曾經那個民國二十年代末的泰山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但在這些曾經的舊照中,我們依然可以尋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泰山。
歡迎關注小郭曾曰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