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一場流動的非遺盛宴在蘇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鋪陳開來。十全街、鳳凰街、平江路雪糕橋、拙政園百家巷……非遺市集、非遺體驗課堂、非遺電影展映……靜態與動態相結合,讓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蘇州非遺之美。
記者看到,在園林意境濃厚的百家巷內,檀香扇在匠人指間開合,暗香浮動成吳門風雅;雷允上的藥香氤氳著時光沉淀的智慧;橄欖核在刻刀下幻化萬千氣象,方寸之間自有大千世界。移步換景間,蘇繡隨光影流轉,絲線在素絹上勾勒出流動的水墨江南。
位于平江路雪糕橋附近,沿河而設的非遺展廳,讓文化傳承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美學。緙絲與澄泥石雕對話,仿古銅爐與當代陶藝輝映。五一期間,雕刻芬藝術館與浩蘇坊工作室輪流登場,讓市民游客近距離感受“刀尖芭蕾”,雕刻屬于自己的江南文化記憶。
位于十全街上的“非一般的市集”南園專場,古琴快閃在喧鬧中流淌千年清韻,“青新SHOW”的年輕人正用現代筆觸續寫古老傳說,“來點藝術”將非遺元素解構成時尚符號。這里,非遺不再是展品,而是可觸摸、可參與、可購買的都市美學。非遺課堂繼續在鳳凰街旅游咨詢中心開課,游客們穿針引線間,織就的不僅是香囊,更是對精致蘇工的文化解碼。當宋錦流蘇垂落衣襟,佩戴的便是流動的文化自信。
五一期間展映的影片從12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視角,講述蘇作手藝的前世今生。檀香扇搖動平江路的月色,核雕串珠映照拙政園的晨光,蘇式糕點的甜香縈繞十全街的市集……蘇州非遺正以鮮活姿態融入日常生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畢榮
校對 盛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