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色盤上的秘密——淺談劉狄洪油畫創作的色彩與空間關系
張存善
摘要:劉狄洪作為中國當代風景油畫的最重要的人物,其作品以獨特的色彩語言和空間敘事著稱。他的創作不僅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更通過色彩的象征性與空間的哲學性建構,展現了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的深層對話。
關鍵詞:劉狄洪油畫;色彩語言;空間敘事;視覺的延伸
前言:
劉狄洪(1944.4.1—2016.5.10,曾用名:劉杕洪,又名:劉秋洪),湖南省常德市人,是中國當代著名的風景油畫大師,早年攻水墨,傳統畫法功力深厚,后來主攻油畫。尤其以竹景油畫聞名,被美術界譽為“中國油畫畫竹第一人”。劉狄洪是中西方繪畫之集大成者、中國湘西北美學的開創者。他的藝術生涯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作品以自然景觀為核心,兼具東方寫意與西方寫實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本文從色彩心理學、道家美學及空間構型三個維度,解析其油畫創作中色彩與空間的互動關系。
一、色彩的心理表達與空間層次
劉狄洪的色彩運用絕非單純的視覺再現,而是情感與哲思的載體。在《瀑布下的龜壽石·湘西》中,他以綠色為主調,通過深淺不一的青翠與藍綠交織,營造出靜謐幽深的氛圍,象征自然的神秘與創作者渴望逃離世俗的心境。[1]畫面中零星點綴的亮黃色與粉色,既打破了冷色調的單一性,又隱喻了藝術家內心的矛盾——冷峻外表下的柔軟與渴望。這種“冷中有暖”的對比手法,不僅調節了視覺平衡,更通過色彩的明暗層次強化了空間的縱深感,使瀑布的動態與山石的靜態形成張力。
在劉狄洪的油畫竹作品《南天門常德花巖溪》以綠色為主色調,來表現竹海的生機與寧靜。其畫面中的綠色象征自然、生命與希望。這幅作品中,冷色調(如藍、綠)不僅傳遞寧靜,還隱含東方哲學中的“空靈”與“超脫”。
空間層次是藝術作品中的深度與立體感的表現,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1. 透視法——線性透視:通過線條的匯聚表現深度(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空氣透視:通過色彩的漸變與模糊表現遠近(如劉狄洪的《五羅拜佛》中,遠景的竹影逐漸虛化,增強空間感)。
2. 色彩的空間效應——暖色前進,冷色后退:暖色調(如紅、黃)在視覺上顯得更近,而冷色調(如藍、綠)則顯得更遠。劉狄洪在《南天門常德花巖溪》中利用冷色調的對比,既表現了竹海的深邃,又通過暖色點綴(如陽光透過竹葉的亮白色)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
3. 光影與質感
光影的對比能增強物體的立體感,而質感的細膩刻畫能進一步強化空間層次。如劉狄洪在《湘西鳳凰一角》中,金黃與暗綠的互補色系構成陰陽調和的畫面基底。天空的金黃色象征“陽”,與地面冷色調的“陰”形成視覺對沖,而光影的漸變則通過色彩的冷暖過渡,將二維畫面拓展為三維空間。這種處理既呼應了中國傳統“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哲學觀,又借助西方油畫的色彩對比技術,實現了虛實相生的空間效果。
在表現畫面的動態與靜態的平衡之間,劉狄洪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德郊外》畫作中,冷色調的對比(如灰藍與深綠)既表現了自然的靜謐,又通過動態色彩(如云層的亮白色)暗示了即將到來的風暴,形成情感與空間的張力。
劉狄洪的作品中,冷色調的運用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再現,更是對東方哲學“天人合一”理念的詮釋。例如,《五羅拜佛》中竹影的光感處理,既表現了空間的深遠,又傳遞了禪意的空靈。
風景畫中的色彩與空間在實踐中的應用,劉狄洪通過冷色調的對比與光影的變化,將湘西的自然秘境轉化為精神空間,既表現了自然的壯美,又傳遞了內心的孤獨與超脫。
色彩的心理表達與空間層次的構建是藝術創作的核心要素。通過色彩的象征意義、動態變化與文化隱喻,藝術家能傳遞復雜的情感與思想;而通過透視法、色彩的空間效應與光影處理,藝術家能構建豐富的視覺層次。劉狄洪的作品正是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范:他以冷色調的對比與光影的變化,既表現了自然的深邃與靜謐,又傳遞了內心的孤獨與超脫,展現了中西美學與哲學的深刻對話。
二、道家美學與空間的“天人合一”
劉狄洪深受道家“天然之美”思想影響,其畫面空間常表現為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例如,《烏松嶺》通過松林的層疊與光影的穿透,將觀眾的視線引向畫面深處,形成“由近及遠”的縱深空間。[2]松樹的濃墨重彩與背景的淡彩暈染,既凸顯了松樹的堅毅品格,又通過色彩的虛實對比營造出“遠山如黛”的意境,體現了道家“物我兩忘”的審美理想。
此外,《湘西鳳凰一角》的“三明治式”構圖(天空、建筑、水面三分畫面)雖借鑒西方三分法,卻以非對稱的布局打破機械平衡。[3]畫面中吊腳樓與江水的比例差異,既強調主體的人文景觀,又以橫向延展的江面暗示空間的無限延伸,暗合道家“以有限寓無限”的空間觀。
三、幾何思維與動態空間的構建
劉狄洪善于將數學幾何思維融入繪畫創作。在《湘西鳳凰一角》中,他通過點、線、面的抽象化排列,將鳳凰古城的復雜景觀濃縮為幾何色塊的交織。例如,拱橋的弧形線條與吊腳樓的垂直線條形成視覺律動,而江水的橫向波紋則平衡了畫面的動態節奏。這種幾何化的空間處理,既保留了寫實的細節,又賦予畫面以抽象的詩意。
在劉狄洪的油畫竹子作品《南天門常德花巖溪》中,他通過冷色調的對比(如天藍與竹翠)和非對稱構圖,突破傳統對稱美學的束縛。[1]竹林的大片覆蓋與天空的留白形成疏密對比,既強化了空間的壓迫感,又以色彩的冷峻象征生命力的蓬勃,展現出“非對稱即永恒”的哲學思辨。
四、光影與色彩的動態平衡
劉狄洪對光影的處理兼具古典寫實與印象派的光色實驗。例如,在其油畫松樹作品《烏松嶺》中陽光透過松枝灑落的斑駁光影,通過明暗對比強化了樹干的立體感,而《湘西鳳凰一角》中橫向平射的金色光線,則賦予靜態畫面以“風動”的錯覺。這種光影與色彩的互動,不僅塑造了空間的層次感,更通過動態的光影變化暗示時間的流動。
結語:
劉狄洪的油畫創作,以色彩為情感密碼,以空間為哲學容器,構建了一座連接自然、人文與心靈的橋梁。他的色彩不僅是調色盤上的物理存在,更是精神世界的隱喻;他的空間不僅是視覺的延伸,更是東方美學的現代轉譯。通過融合中西技法與道家思想,劉狄洪在油畫本土化的探索中,為中國藝術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其名“杕洪”(獨木成林、洪流不息),他的作品既是孤獨者的精神獨白,也是時代美學的集體共鳴。
參考文獻:
[1] 楊振明.解析劉狄洪油畫中的精神內涵和意境[J].文化月刊,2024(10)。
[2] 劉泳俊.解析劉狄洪油畫《湘西鳳凰一角》的美學特點[J].藝術市場,2023(2)。
[3] 劉泳俊.從油畫色彩心理學分析劉狄洪《瀑布下的龜壽石·湘西》 [J].藝術市場,2024(11)。
[4] [美]詹姆斯.格爾尼. 色彩與光線寫實主義繪畫指南 [M].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5] 魯芳. 色彩心理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6] 倪少清. 色彩心理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
[7] 彭吉象. 藝術學概論(第5版) [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
注:本文全文轉引自:黑龍江省 文化教育類期刊
《北大荒文化》 期刊 2025年第3期 (旬刊)
第45頁
《調色盤上的秘密——淺談劉狄洪油畫創作的色彩與空間關系》 一文
文章作者:張存善
國內刊號:CN23—1558/C
國際刊號:ISSN 1674—7879
畫家劉狄洪先生:
劉狄洪(1944.4.1—2016.5.10,曾用名:劉杕洪,又名:劉秋洪),湖南省常德市人,是中國當代著名的風景油畫大師,早年攻水墨,傳統畫法功力深厚,后來主攻油畫。尤其以竹景油畫聞名,被美術界譽為“中國油畫畫竹第一人”。劉狄洪是中西方繪畫之集大成者、中國湘西北美學的開創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