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德育何為?名師何為?”近日,張立名師工作室結合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德育的職能被重新定義、少先隊輔導員被深刻“重塑”的大背景,邀請書院街街道華興街社區人員,以及開發四川省教科院科研管理、資源評審及證書系統的軟件公司召開教聯體工作研討會,共同探討如何利用數字化平臺推動教聯體工作的落實與創新。
成員共訴教聯體發展需求
張立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張立老師、成員何娜老師、毛鈺靈老師,分別介紹了學校德育在教聯體工作中面臨的挑戰與需求,提出希望借助數字化手段助力項目式學習,吸引更多學生家庭和社會機構共同開展教聯體活動,拓寬學生社會實踐的覆蓋面,促進家校社之間的互動。工作室老師們還提出需拓展新人工智能時代德育轉型發展的實施路徑,增強教聯體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從而不斷提升學生與家長的參與感與獲得感。
豐富社區資源助實踐拓展
華興街社區工作人員分享了轄區內的優質社會實踐資源,如川劇藝術中心、熊貓郵局、川報博物館等,并表示期望通過技術平臺實現學校與社區資源的高效匹配,陸續引入更多外部資源,為教聯體活動提供更廣闊的實踐空間。
整合資源建數字平臺框架
軟件公司工作人員提出,教聯體工作的技術平臺不是做加法,而是生態重構。重點圍繞“連空間、連資源、連主體”展開設計,注重整合家庭、學校、社區間的分散信息,實現資源的系統化管理,便于檢索與活動升級。平臺支持活動發布、資源共享、積分激勵等功能,服務于活動組織者,優化流程,提升協作效率,幫助家長和學生便捷參與本區域及跨區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會人員就如何通過活動證書、積分獎勵等方式提升家庭與學生的積極性提出了可行建議。
攜手共繪教聯體工作藍圖
會議最后,張立表達了新時期德育對教聯體工作數字化平臺的期待,希望其能便于少先隊輔導員的工作,促進社區資源充分共享,讓德育實踐打造創新空間,讓每位輔導員成為數字導師,讓每位少先隊員都能擁有未來勝任力,此次研討會為數字賦能德育,促教聯體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展現了學校、社區、家庭多方協作,齊心助力教聯體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圖/文 張立名師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