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婁底新聞網)
芳菲四月春意盛,大地如錦春耕忙。
眼下,正值春耕生產好時節。俯瞰湘中大地的廣袤農田,只見農機穿梭、泥土翻滾,農民朋友擼起袖子、搶抓農時,加強農資儲備、農機檢修,強化技術服務、田間管理,為今年糧食穩面豐產開好局。
多點開花,早稻生產進展順利
婁底的田間地頭,正似一幅熱火朝天的春耕畫卷。
在婁星區蛇形山鎮萬橋村,種植大戶康建新指揮著“飛手”操控無人機運送水稻秧苗。滿載秧苗的無人機騰空而起,快速降落到待插地塊田埂上。這一創新舉措將傳統挑苗運苗的“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每次飛行,無人機能運送15盤秧苗、約65至75公斤,不到一分鐘就能精準送達指定區域,工作效率提高了5至10倍。而且,秧苗在運輸過程中能得到有效保護,成活率顯著提升。
在雙峰縣,集中育秧大棚內自動化控溫控濕、無人化灌排,大田無人機施肥噴藥等“黑科技”紛紛亮相;農友集團制造的丘陵山區新農機“深泥王”大顯神威。從“藏糧于地”到“藏糧于技”,現代農業技術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新動力,提升了現代化水平、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推動了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
在新化縣科頭鄉種糧大戶李忠誠的水稻育秧基地,機器自動填入營養土、澆水、播種、再覆土,工人們嫻熟地配合育秧生產線開展自動化育秧。“我年前就把農資準備充足,今年計劃增加雙季稻種植面積600畝。”李忠誠介紹,為了做好今年雙季稻種植,他專門引進了中科發早粳1號。這個品種具有耐低溫、米質好、產量高、低鎘等特點,具有良好的商品性與市場競爭力,與其他早稻品種相比提前了10-15天播種,能提前收割早稻、移栽晚稻,防止寒露風為害,確保晚稻生產安全。
截至4月17日,全市早稻移栽44.81萬畝,完成進度50%。2023年以來,全市新建集中育秧設施234個、92.2萬平方米,均已投入早稻育秧;檢修調試各類農機3.3萬多臺,開展農機手培訓2600余人,助力春耕生產機械化;“湘劍”護農行動深入開展,各類農資量足價穩、質量可靠;大力推廣集中育秧大棚育秧閑置期綜合利用,發展春提前蔬菜、食用菌生產和富硒油菜苔產業,支撐“菜籃子”穩產保供。預計今年一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總產34.11萬噸,同比增長4.3%;生豬出欄同比增長0.97%,農業經濟呈現平穩向好態勢。
多措并舉,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受去年暖冬和干旱天氣影響,今年水稻二化螟基數高。據預測,今年“五月低溫”發生幾率較高,全年總降雨量偏少,當前局部地區大田翻耕缺水。面對這些問題,市委、市政府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推進糧食穩面豐產,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強化科技賦能。深入推進單產提升行動,聚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四大重點作物,分區域明確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力機型,推動品種優良化、技術集成化、全程機械化。大力推廣水稻“早專晚優”和鎘低積累等品種,應用適時早播、合理密植、深水滅蛹、配方施肥等技術,補齊水稻集中育秧、機插機拋等短板。重點打造新化縣水稻、雙峰縣油菜、漣源市玉米等3個全國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由市級黨政領導帶頭聯系建設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集成推廣片,帶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增效。
強化龍頭帶動。在現有糧油類70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3500多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0多家規上加工企業的基礎上,深入實施“百企千社萬戶”工程和返鄉創業行動,持續培育壯大規模化種植主體、社會化服務主體、品牌化加工主體,做優“婁底農事達”服務品牌,推廣“N代”托管服務模式,構建“一域一中心、鎮村全覆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格局,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農戶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效益。
強化要素支撐。大力推進耕地提升、防災保灌、農技人員“三進三全三送”等行動,全方位夯實糧食生產“軟硬件”。2019年以來建設高標準農田95.13萬畝,其中實施投融資創新8.47萬畝、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94億元,目前全市高標準農田占比達68%。創新“天幫忙”APP等災害預警機制,加強基層植保體系和能力建設,2024年全市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5.5%,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2.6%。組建技術服務團隊,緊盯關鍵農時,下沉一線開展技術服務,促進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對30畝以上種糧主體實行技術包聯“點對點”服務全覆蓋。(婁底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瀾 通訊員 袁敏 羅宇星)
一審:王星 二審:羅江 三審:劉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