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是否進口美國飼料糧以及油料并不會影響我國糧食供應。數據顯示,2024年來自美國的高粱,玉米,大豆等糧食進口量占我國內糧食消費量的比重非常低,且基本上都是飼料糧。加上這些品種的可替代性較強,國際市場供應充足,與此同時,國內糧食儲備資源也很充足,即便是不采購美國的飼料糧和油料,對我國而言,也不會構成什么影響。
說具體點,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谷物自給率超過95%,口糧自給率達到100%。這意味著,中國在糧食供應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給能力,尤其是大米和小麥等主糧,幾乎可以完全依靠國內生產。飼料糧和油料作物雖然不像主糧那樣直接關系到口糧安全,但它們在畜牧業和油脂加工行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年來,中國也在不斷加強飼料糧和油料的生產能力。例如,玉米作為主要的飼料糧,中國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大豆雖然進口依賴度較高,但中國也在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單產來逐步減少對外依賴??上啾戎?,對于美國而言,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呢?有不少消息傳出,在中方發出這一表態之際,美國農民或將失去中國這一至關重要的最大市場。
換句話來說,中方的這句話猶如一記重磅炸彈,讓美國農民懸著的心徹底“死”了。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已經取消了美國的大豆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進口,甚至還取消了牛肉豬肉的進口。這些舉動,或許美國政府一時之間無法感受到有多大的影響,但對于美國的農民和養殖戶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
要知道,美國農民一直將中國視為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農產品最大的買家之一,美國農民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高,甚至有人將中國稱為“美國農業的救世主”。然而,這種依賴關系也存在脆弱性。首先,中國對進口飼料糧和油料的需求并非不可替代。隨著國內生產能力的提升,中國可以在必要時減少進口量,甚至完全依靠國內供應。
其次,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也讓美國農民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存在巨大的風險。近年來,中國已經開始調整進口來源,逐步增加從南美、東南亞等地的進口,以降低對美國的依賴。對此,美國農民也難怪會崩潰,而崩潰的同時,可能還會將“槍口”對準特朗普,畢竟如果不是特朗普打響的這場貿易戰,中國不會這么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