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京介
實在太過突然,陶昕然官宣離婚。
微博上,她用文字為這段婚姻劃上了句號:
“是的,分開有一段時間了,出于對孩子的保護,沒有跟大家同步我的生活。
沒有狗血的劇情,對于,我們,走散成了,你,我,我很遺憾!”
有人為她惋惜,畢竟這對才子佳人長跑9年,才修得正果。
兩人曾彼此恩愛,各自打拼,堪稱生活上的戰友。
但無論是攜手同行還是體面告別,陶昕然的選擇,是真實自我的訴求,也是對愛情最深的敬意。
這一段令人惋惜的感情,并不是特例。
一段痛苦卻又不舍的關系,該選擇忍受還是脫離它?
響應召喚:從空虛和混亂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黑茲爾·馬庫斯有一個理論:
“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的自我,這些自我之間存在優勝劣汰的競爭。
選擇了某一個可能的自我,其他可能的自我會慢慢消失不見。”
因此,喜歡某一個自我,就要放大它的聲音,甚至為它代言,而不是壓制它。
郝婷曾有一段不錯的婚姻,先生學歷很高,工作不錯,公公婆婆退休前做企業,經濟條件很好。
可是婚后,公公婆婆成為了家里絕對的權威,她要去加班,兩位老人會說她掙的錢不多,女人首先應該把家里顧好。
除此以外,他們還對郝婷的消費習慣指手畫腳,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她原生家庭的輕慢。
先生已經習慣于服從父母的權威,遇到矛盾,只會站在老人那一邊。
郝婷最終忍無可忍,離開了這段婚姻。
也許你會問,郝婷事后會失落,是不是意味著她后悔了?
并不是,她保護了核心的自我。
郝婷自己也曾解釋:后悔的是沒能早點做出這個選擇。
總是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但有些東西始終是改變不了的。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根據理性的利弊做出選擇,而僅僅根據那個我們無法舍棄的核心自我做出選擇,并以此構建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有一天能夠清晰無誤地辨認出那個核心自我,才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脫離舊自我:關系脫離的四個階段
當一段關系不適合自我的發展,又沒法改變時,究竟是忠于關系,還是忠于自我?
我們最終往往會選擇后者。
弗洛伊德和榮格是心理學史上兩位著名的大師。
榮格曾是弗洛伊德的追隨者,弗洛伊德視榮格為自己的接班人,但隨著榮格實力的提升,最終二人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
他們的師徒關系,從相遇相知到分崩離析,恰好對應了關系脫離的四個階段:
階段一:依附期
榮格追隨弗洛伊德時期,曾在日記里寫道:
“在他個性的影響下,我把自己的判斷放到了一邊。
因為無論是智慧還是經驗,他都遠勝于我。”
從屬于依附對象,模仿他、適應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但隨著自我成長,那些被壓抑的部分自我,曾經模模糊糊的感受,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這時候關系就慢慢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階段二:沖突期
隨著榮格的成長,他和弗洛伊德之間的芥蒂越來越深。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古怪的行為跟壓抑的潛意識、尤其是性本能有關。
榮格則認為潛意識根植于人類的集體文化,遠古記憶,而不是性本能。
最開始兩個在努力維持關系,將之認為是學術爭論。
但在一次激烈的爭吵過后,兩人徹底決裂,此時來到了第三階段。
階段三:決裂期
弗洛伊德規定自己的弟子不許跟榮格來往,他被自己的圈子放逐。
榮格被迫去蘇伊士周邊的鄉下隱居。
弗洛伊德每一次的好消息,對榮格而言,都是一次打擊。
榮格雖然脫離了權威的保護,但他也開始認識到:
選擇忠于自己,不是為了比弗洛伊德過得好,而是為了成為他自己。
階段四:自我重建
在與世隔絕中,榮格逐漸擺脫了弗洛伊德的影響。
他適應了關系的脫離,慢慢走出抑郁。
隨著一系列重要著作的問世,榮格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隨之一起問世的,還有榮格的新自我。
他成立了自己的學術機構,也有了追隨者,成為能與弗洛伊德平起平坐的心理學大師。
好的關系,培育者提供保護,是為了讓被培育者能夠離開。
壞的關系,培育者提供保護,是為了讓被培育者無法離開。
踏上新征程:如何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系
小田曾是一位留守兒童,因為得不到媽媽的陪伴,這種分離的經驗讓他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戀,影響了自己的戀愛。
前三段戀愛中,每次即將領證時,他都會選擇退縮。
被問到第四個女朋友有什么特別之處,他說太太好像能跟他交心,也會跟他分享自己過去的事,他升起一種想要保護好她的欲望。
等到快結婚時,太太提前約好了時間,拉著他去了結婚登記處。
最開始,小田還在忐忑,可過了一陣子,開始享受起家庭生活,并逐漸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親密關系,是一場值得的冒險。
選擇接受對方的影響,他就會成為你的守護者,而你也會變成他的守護者。
獲得新自我:新信念進入更廣闊的世界
朋友志華在公司里帶一支團隊。
有一次老板希望他帶領團隊去做一個新項目,這讓志華陷入矛盾:
這個項目對他而言的確是個機會,但失敗的可能性很高,一旦失敗,可能會讓別人質疑他的能力。
他開始陷入掙扎,痛苦不堪。
直到他讀到一本傳記中的一句話: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志華突然明白:
就算結果不能確定,努力投入這件事本身就能促進他成長。
所以答案已經很清晰,自己將帶領團隊全力以赴。
新的信念,可以擺脫害怕失敗的包袱,容納更廣闊的操作空間。
如果一個人缺少未來的長度,那至少可以抓住通往當下的深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