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職場Bonus」(ID:ZhiChangHongLi)
職場35歲危機,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一人“手搓”出「小貓補光燈」APP的陳云飛,選擇在這個時候主動離開。
陳云飛向《職場Bonus》描述了他從大廠離職后的生活:和許多人一樣,他先是開啟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旅居生活。起初,旅程滿是新鮮愜意。但日子一長,他就開始被無所事事的空虛感包裹著,讓他感覺不到自己“活著”。他需要感覺到自己在進步、在成長。所以,即便在旅居途中,陳云飛也時常泡一天咖啡館,學習他感興趣的AI知識。
陳云飛具備一種極易被人忽視的天賦:極度專注。不過,凡事皆有兩面性,這種極度專注有時會致使他在某些能力上有所缺失——陳云飛在職場打拼了十多年,處理職場關系始終不是他的強項。可他對此并不在意,反而沉醉于全身心投入做事的狀態。
離開職場后,陳云飛自學AI和編程相關的知識,有段時間整日泡在咖啡館里,從開門坐到打烊。從開始用AI嘗試做自己喜歡的產品,到在B站分享的長視頻憑借內容質量爆火。這個職場i人突破自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而這個過程背后,我們關注的是他是怎么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并抓住機會變現的?
從大廠離職之前,這個不善言語的用戶研究員,曾被職場的評價體系——成為管理者——束縛了3年。而命運最妙的安排,往往始于放下執念的瞬間。從大廠離職后,陳云飛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區,并實現收入遠超自己之前在大廠的收入。
而陳云飛發現,真正的自由不只是逃避職場,而是用自己熱愛的方式與世界對話。
錯入金融圈,半年即逃離 ╱ 01
被“成為Leader”的執念裹挾 ╱ 02
i人的第一個露臉視頻 ╱ 03
登頂AppStore ╱ 04
離職兩周年,重返阿那亞 ╱ 05
紅利人物 Q&A ╱ 06
錯入金融圈,半年即逃離
“我是一個自私的人,我只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對陳云飛來說,了解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在多數人迷茫的時期,篤定也是種天賦。
2006年,陳云飛高中畢業,此時中國金融業正蓬勃,相關商科專業是學子們的報考志愿首選。陳云飛報考了華中科技大學的經濟學專業。但入學后沒多久,他逐漸發現自己對專業課并不感興趣。于是乎,逃課躲在宿舍,或是泡在圖書館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成了他大學期間的常態。
不過在大學時,曾有一門專業課是令他著迷的,那就是行為經濟學。這是一門心理學和經濟學交叉的學科,主要研究人的行為。
畢業那年,身邊同學紛紛從事了金融領域,陳云飛也通過校招進入一家武漢的保險公司,成為了一名財產險管培生,月薪3000元。入職半年左右,陳云飛便感到難以適應。大學四年已讓他深切意識到金融并非自己心之所向,工作后這種不適感愈演愈烈。最終,他選擇了裸辭——這也是他職業生涯中的首次裸辭。
錯選專業的這段經歷讓陳云飛更加了解自己,“只能做自己喜歡干的事”。
2011年,移動互聯網尚處于轉型的關鍵階段,陳云飛也感受到了互聯網的欣欣向榮。裸辭之后,他想找一份既能深入研究人的行為,又處于互聯網行業的工作。
經過一番查資料、貼吧留言,陳云飛終于發現了“用戶研究”這個領域。
但當時,用戶體驗相關崗位的招聘需求并不多,僅阿里、百度等少數大廠設有此類崗位。由于專業不對口,他未能進入大廠,最終入職了一家上海的設計咨詢公司,月薪4000。不過,他總算如愿以償地從事起用戶體驗設計工作。
“這個工作只負責設計用戶體驗方案,不負責落實。”一段時間后,陳云飛發現,自己收不到到來自方案的任何反饋。他想:我要去一個真正會做產品的公司看看。
被“成為Leader”的執念裹挾
2012年,24歲的陳云飛獨自奔赴北京。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面試并加入了搜狐暢游。彼時,騰訊游戲的用戶研究團隊已相對成熟,網易也在布局相關團隊,搜狐僅剛開始有意識要做用戶研究。
在搜狐暢游的一年多里,陳云飛所在的團隊從3人規模擴充至7人,他也跟隨團隊成長,完成了游戲用戶研究體系的從0-1搭建。不過,這種成長的喜悅沒持續太久,項目組的工作節奏就被公司高層之間的權利博弈打破了。作為生性淡泊者,他厭惡職場中復雜的明爭暗斗,選擇了跳槽。
● 陳云飛看過的書,涉獵面廣泛
2013年到2016年期間,陳云飛一直在一家大廠工作。但大廠的“大公司病”,無形中降低了很多同事的工作效率——不少有人來到公司后,先去吃飯、逛街,直到下午四五點,臨近下班才回到工位,“加班”到九點。但陳云飛不堅持這些,他更喜歡按時工作,下了班就走。
也恰在此時,另一家互聯網公司,向陳云飛拋出了橄欖枝,承諾給予他管理崗位和期權。這條件看似讓人難以拒絕,但該公司實際距離上市遙遙無期,加入后,承諾他的期權短期內難以兌現——彼時期待升職加薪的他,發現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依舊迷霧重重。
2017年,陳云飛跳槽去了另一家“管理崗,給期權”的金融科技公司,并relocate到杭州。
有趣的是,來到新公司后,他發現這里的管理崗位,正式員工只有他一個人,下面全是實習生,同步進行的校招一直很難招到合適的人選。一年之后遇到P2P爆雷,公司雖然上市,但期權也無法兌換。
兜兜轉轉,陳云飛再度回到北京,職業軌跡也重歸大廠。這次他加入了美團,開始也是做用戶研究,經過組織調整后,陳云飛轉崗做產品運營。
產品運營是陳云飛的“新大陸”。在這一新崗位上,他第一次能親眼見證自己的用戶研究被如何應用到產品上,并通過改變產品的一些小細節去驗證自己的研究,實現閉環——這些新的經歷令他感到格外興奮。
在美團,陳云飛也得以嘗試很多自己能力邊界之外的事。比如,之前沒做過投流,他通過分析用戶數據,總結規律,計劃投放;聯動美團生態內外高頻場景開展cross-channel合作,并結合產品埋點優化入口轉化路徑等。最終實現新用戶轉化率,與功能使用滲透率的顯著提升。
而這些事情,都是有非常明確的數據結果和指標是可以衡量的。他一面享受這種來自指標反饋帶來的幸福感,一面沉浸于自己喜歡的和數據、用戶打交道之中。
i人的第一個露臉視頻
大廠的35歲危機,不是說說而已。從大廠離開的那天,陳云飛也曾陷入短暫的焦慮:以后做什么?
但作為一個不愿活在情緒當中的行動派,他開啟了自己的旅居生活。常日無所事事的狀態令他發現,盡管實現了在職時難以實現的愿望,生活卻變得越來越沒有期待了。
他開始撿起曾經的想法。2022年底,GPT驚艷全球,那時陳云飛便在工作場景下嘗試使用過AI。預感到AI的浪潮,陳云飛離職的時候就預設,自己的下一份工作一定要和AI有關。為了能更好掌握AI,90% i人屬性的陳云飛逼迫自己錄視頻,分享到B站和油管。
● 陳云飛在旅途中學習
起初陳云飛的視頻流量并不樂觀。但從大廠離職時,陳云飛給自己的預期是“可以一年之內不賺錢”,他也沒怎么精細規劃過存款使用,所以沒太把漲粉放在心上。
沒想到半個月后,在社交平臺上持續的更新就為陳云飛帶來了轉機。
有社群邀請他去做分享,內容是ChatGPT的提示詞技巧——正是這次社區分享錄制下來的視頻,在陳云飛的B站和油管賬號上有超過幾萬的觀看,也為他的賬號帶來了大幾千的漲粉。陳云飛忽然覺得,視頻這個媒介形式,似乎還挺適合他。
獲得了正反饋之后,他更愿意嘗試錄視頻了。他也不再像一開始做視頻一樣,覺得聽到自己的聲音很羞恥,甚至還有勇氣拍了一個露臉視頻。“露臉我覺得沒什么不好的,這會給受眾帶來更強的信賴感。”
陳云飛平時學習AI的渠道,以即刻為主,以及GitHub和大模型公司官方發的一些資源。“但使用AI還是以學為輔,應用為主。”陳云飛提到,他分享的內容也是以自己的實操嘗試經驗為主。包括2023年8月陳云飛自己總結經驗,上傳的《28個ChatGPT使用技巧》也在油管和B站都收獲了超30萬的播放。
“如果你太著急把一些事情做成收入,反而也會適得其反。”陳云飛總結道,“要從自己出發,自己有收獲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給別人講出東西來。”
登頂AppStore
沉浸在AI中的陳云飛,也會苦惱于AI轉型可能帶來的過高的沉沒成本:畢竟自己之前做了十多年的用戶研究,以后要是只做AI,好像也有些浪費。
離職后,陳云飛苦于學習AI但是沒有應用場景,他想起了自己之前隨手買來,但一直覺得晦澀難讀的講Python的書,先逼自己自學了一周,“學不通的地方就問C(ChatGPT)老師”。真正嘗試以AI為導師一周后,陳云飛做出了幾款Chrome插件,但不是很滿意。他也意識到,那時AI編程的能力大概就如此了。
直到2024年8月AI編程工具Cursor爆火,他意識到AI編程的機會來了。
發現Cursor的那幾天,他常常一天有16個小時都泡在咖啡館,直到咖啡館打烊
了才走。“那幾天根本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只是驚嘆于Cursor太有趣了”。他發現自己可以結合AI與編程,將想法變為現實,這激發了他內心的熱情。
在「小貓補光燈」APP問世之前,陳云飛做了20余款產品,包括拍照學單詞、(AI文本優化工具)HumanizeAI、穿搭銳評大師等(詳見huasheng.ai)。一次又一次嘗試,讓他完全沉浸在AI和編程中。
● 陳云飛在咖啡店
陳云飛也沒料想到,「小貓補光燈」能如此破圈。最開始的想法,只是因為他發現女友拍照需要打光,但打開小紅書搜索,點開筆記、放大、再調亮屏幕的鏈路又太長——有數十年用戶研究經驗積累的陳云飛,敏銳地發現了女性用戶的這一需求,判斷「小貓補光燈」是一個能做的項目。
陳云飛的女朋友當時倒也沒覺得補光燈做出來也沒什么用,因為小紅書上面這樣的筆記多的是。但他還是嘗試用Cursor做了一下,并錄制了教學視頻。陳云飛做出產品后分享到小紅書上,想和更多用戶交流想法,得到反饋。
結果,「小貓補光燈」一經上線,便收獲了大量女性用戶的青睞,用戶之間也樂于分享。短短幾天時間,種草筆記就實現了破萬的點贊。
根據評論區的用戶意見,陳云飛又快速迭代了「小貓補光燈Pro」,也迅速登上了Apple應用商店付費榜第一名。
● 小貓補光燈Pro應用商店付費榜一
雖然這個僅需要付費1元的APP,并沒有給陳云飛帶來可觀的收入,但卻實現了登頂Apple應用商店付費榜的榮譽。這一點足矣讓陳云飛深感自豪。他發了小紅書分享,想感謝各位用戶的帖子——結果被很多媒體看到,意外帶來了更多曝光。
“這也就是個demo”、“太垃圾了”、“你對產品是不是有什么誤解”……回憶起剛開始做APP時候,陳云飛的APP也收到過很多來自網友的冷嘲熱諷。
但好在,他一直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么。這恰是最能抵擋蜚語的一種品質。
離職兩周年,重返阿那亞
「小貓補光燈」爆火后,陳云飛收到很多來自各種媒體的邀約,“文科生”、“一小時”、“爆款APP”等標簽詞在他身上久久不能散去。隨之而來的則是源源不斷的新曝光,和來自企業、投資人的邀約。
現階段,陳云飛不再想回到職場,也不想考慮創業,“因為找工作是資本的游戲,但我可以選擇不參加這個游戲。”
今年3月底,陳云飛帶著自己的新書《一本書玩轉DeepSeek》、B站十萬粉的獎牌,和一直陪伴自己的女朋友一起去了趟阿那亞。
阿那亞,是他離職后旅居的第一個地點,當時他帶的書即“那本講Python的書”——對陳云飛而言,這是一場紀念自己離開職場兩周年的儀式。
● 陳云飛和B站10萬粉獎牌、新書《一本書玩轉DeepSeek》的合照
“長大之后如何交朋友?”在阿那亞,也有許多年輕人,和他有一樣的疑惑。來到36歲,陳云飛能感受到自己與同輩之間的微妙疏離。曾經共事的同齡人多半已結婚生子;他而興趣圈子里的朋友們,彼此間的物理距離又隔得較遠。
從公司離職的人,或會在某個瞬間嘗到離群的落寞。轉身走上一段“非共識”的職業路徑后,他嘗試過參加有關孤獨感的社群研討,卻又發現每個人都有孤獨相伴——他便也釋懷了。
如今,他只想專注享受創造的過程、做新產品的過程。「小貓補光燈」已滿足他最初想要填補的用戶需求,收到用戶反饋后的開心,是他堅持下去繼續迭代的動力。關于下一個新產品,他有些“偶像包袱”,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紅利人物Q&A
職場Bonus: 你怎么應對你現在的收入可能面臨不穩定的情況?
陳云飛:一方面,我喜歡把自己放在不安全的狀態之中;另一方面,不在北京、不買房、沒有小孩,在哪里生活其實都綽綽有余。
職場Bonus: 一個小白學AI編程,是不是比有經驗的工程師用編程,更能驗證AI的極限?
陳云飛:在某種程度上,是的,甚至我覺得如果這個小白愿意花時間,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有可能會比很多工程師用得都要好。因為很多工程師會有一個潛意識:他們不信任這個東西。他們更難接受自己學了十幾年的東西就這么被取代了。
職場Bonus: 關注到你也有在做AI相關的知識社區,當時是怎么想到要做這件事的?
陳云飛:我很享受我現在做的事情。我也有意識在思考,這個事情有什么方式
可以給我帶來收入。但我會盡量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能給我帶來收益。而不是說我知道這個東西很掙錢,然后逼自己去干這件事。
職場Bonus: 怎么去找到這件能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事情?
陳云飛:其實就是去想象一下,假設你真的財富自由了,每天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比如想象自己離職一個月,每天睡覺,自己真的能滿意嗎?其實很快就會沒意思了。至少我確實嘗試了一段時間離職之前一直期待的生活。我發現,即使在旅居過程中,我經常也會想自己去做一些東西。我感覺我得去創作,不管是內容還是產品,我才能更感受到那種所謂的存在,或者感受到快樂。
所以去發現那個即使給你再多錢,或者你現在有再多錢,也愿意去干的事情。
職場Bonus:你覺得產品重要還是技術重要?
陳云飛:很多人會在職場的評價體系中迷失,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像我早年間一樣。類似很多工程師的活,他面對的評價體系其實是,“你今年,或者這個月給公司貢獻了多少行代碼”、“你這個代碼的難度是什么樣的?”、“你的技術棧的難度是什么樣的?”但是如果你真正自己去為用戶做產品,你會發現那個東西一點都不重要,真的一點都不重要。
現在AI編程其實是給了每個人都能做產品的能力,不管是它是大是小。創造一個東西真的是很愉快的一個事情,我會很建議很多人多去體驗一下。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關注我已經出版的新書——《一本書玩轉DeepSeek》。
職場Bonus:B站做視頻的技巧?
陳云飛:做封面的話,Youtube其實有測試封面的能力。你可以同時發布三個封面,他幫你跑一波AB測試的數據。我有時候也會用AI起標題,但是利用率都太低了。
我做B站最核心的一個點,就是我做自己喜歡的內容。視頻制作方面,很多人低成本請一個市場上的剪輯師剪輯、制作,但是為了要讓他剪出我需要的東西,我可能花費的溝通成本很高。所以,我會盡量把把內容的制作和發布變得簡單,我自己剪輯,或者讓我女朋友來幫我做一些剪輯。我盡量讓我的重心去干貨做內容這件事。這個未必適配很多人做自媒體,但是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經驗。
職場Bonus:會追熱點去做選題嗎?
陳云飛:會也不會。我的本質是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雖然我是一個追逐新鮮事物的人,但我沒辦法保證每一個熱點我都感興趣。所以追熱點去做事,對我來說沒有價值。我也能看到有時候一趕熱點,播放數據會很好,有個幾十萬。但往往會發現這種視頻的轉粉率很差,來的粉絲其實也并不是我真正的要面向的目標用戶,它沉淀下來的價值沒那么多。
撰文| 陳佳惠
編輯| 陳桐
排版| 段春燕
封面圖 | 受訪者提供
36氪「職場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職場Bonus」(ID:ZhiChangHongLi)
關注+星標
讓你不再錯過
追蹤「求職招聘」趨勢風向的深度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