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鎮幫扶靶向發力
鍛鑄鄉村振興成色
文 | 顧益康
作為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趕考”路上邁出的步伐、交出的答卷常常引人矚目,而今又有沉甸甸的成果集結面世。《鄉見如故 萬象更新》這部關于“幫扶”的紀實之作,讀來耳目一新,是值得“趕考者”從中取經、“閱卷人”檢閱成果的生動答卷。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新時代賦予新任務,新征程需要新作為。2021年,廣東啟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正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舉措。從駐村幫扶升級為駐鎮幫扶,通過建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力量”組團結對幫扶機制,為鎮域注入更加多元的幫扶力量,以鎮為單元更好統籌整合各類幫扶資源。2023年以來,隨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大力實施,廣東不斷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的節點功能,深化拓展省內幫扶協作,建立縱向支持、橫向幫扶、內部協作相結合的機制,駐鎮幫鎮扶村隨之升級,為鎮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廣東這項幫扶工作,實質上是關于山海協作機制的創新實踐和深化拓展。如果說粵港澳大灣區是“海”,那么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則是“山”。從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廣東需要深化山海協作、推進城鄉融合,順應城市化與逆城市化雙向互動的新趨勢,充分發揮灣區對山區、城市對農村的雙重帶動力,這也是“百千萬工程”創新體制機制的破局之舉。在這個過程中,駐鎮幫鎮扶村就是一項比較精準的措施。因為鄉鎮作為聯城帶村的關鍵節點,是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切入點,鎮域發展能級既關乎城鄉融合的深度,又關乎鄉村振興的成色,通過幫扶來促進城鄉之間人才、資本、產業、消費的流動,鄉鎮是很重要的承接環節。
細覽書中記錄的駐鎮實踐,有三重幫扶價值尤為可貴。其一,構建起鎮域經濟的“造血”機制,通過富民興村產業項目的引進和培育,拓寬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的渠道;其二,探索出鄉村治理的共富路徑,從“豬肉獎”激發內生動力到非遺IP激活文化價值和新業態,展現出物質精神雙富裕的實踐智慧;其三,培育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融合生態,推動金融助理、科技特派員、高校志愿者等多類人員駐鎮,實質是構建起城鄉之間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流動通道。這些探索與浙江“兩進兩回”機制有異曲同工之處,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正如山海協作最動人的是山海情,書中展現的幫扶情誼讓人動容。從這些駐鎮干部身上,我們能看到“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日久他鄉成故鄉”的眷戀,以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印證了那句“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更難得的是,他們干出了方法論。工作方法從哪里來?從一線調研中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決策權,每一項“靶向發力”的幫扶舉措,都來自工作隊走村入戶的“精準把脈”;從群眾中來,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外來的工作隊才能打開局面、贏得支持、樹立口碑;也從失敗中來,一個成功落地的項目背后,可能是一波三折、千難萬阻,而在真正干事創業的駐鎮干部身上,可以看到啃硬骨頭的擔當、攻堅克難的勇氣和不畏失敗的韌勁。
一茬接著一茬干。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當前廣東“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推進,新一輪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接續開展。期待廣東駐鎮幫扶工作取得新成效,不斷開創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在鄉村振興“趕考”路上交出更加精彩的廣東答卷。
(作者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智庫專家、浙江省委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專家咨詢委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