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青山之間,一場關乎民生福祉的接力長跑已持續10余年。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廣安煙草始終將幫扶責任扛在肩上,在廣袤鄉村大地上書寫感人至深的奮斗篇章。在捐贈資金1266.85萬元,幫扶2657人脫貧摘帽基礎上接力鄉村振興,派出13名干部職工組成鄉村振興專兼職派駐隊伍,其中第一書記5人、專兼職駐村工作隊員8人,累計投入200余萬元幫扶資金。十余年來,市局(公司)及5名幫扶干部榮獲省政府、省局(公司)表彰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稱號。這些數字背后,是廣安煙草人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真情澆筑希望的動人故事。
堅守:以生命刻度丈量初心使命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廣安煙草駐村干部工作日志扉頁上,這句感言被反復謄寫。對于他們而言,“堅守”不僅是對崗位的忠誠,更是與群眾血脈相連的承諾。
駐鄰水縣兩河鎮荊坪社區“第一書記”甘瀟。受訪者供圖
這里有帶病上陣的“抗癌書記”——鄰水縣兩河鎮荊坪社區的第一書記甘瀟一面在健康的戰場同病癥對抗,一面與鄉村振興的難題持續斗爭。他扎根交通閉塞、地處偏遠的黃坪村10年,開辟出一條金黃致富路。鄰水縣是全國臍橙之鄉,盯準這一產業,甘瀟多方走訪尋找返鄉青年,去縣林業局請來技術專家到村指導,協助種植戶貸款發展臍橙種植,又從廣安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拉來灌溉工程的項目,幫助1613戶村民共5013人用水便利。鄉村振興的難題,在臍橙致富路鋪向遠方時悄然化解,而甘瀟自己也在同病魔的戰斗里取得上風,他的人生填空題里還可以寫上更多有意義的事。
這里也有年如一日的“鄉村釘子戶”,在武勝縣鳴鐘鎮大石村,駐村幫扶干部滕鶴鳴用時光書寫鄉村振興的暖心答卷。他堅信:“糟心事”里藏著真擔當,小人物身上系著大民生。24歲青年賀明杰因家庭變故沉迷網游,滕鶴鳴與一同駐村的同事姜偉化身“敲門人”。半年間,晨起送餐、午間勸慰、深夜守候,硬是用執著叩開賀明杰緊閉的心門;從村內零工到技能培訓,為賀明杰鋪就“重生路”。高一學生蔣婧因家境艱難欲輟學打工,滕鶴鳴以自身求學經歷激勵她堅持學業,寒暑假輔導功課,助其考上大學,爭取3000元助學金圓其大學夢。緊盯防返貧底線,為殘疾夫婦劉建文一家爭取特困供養,讓家庭有所依靠。
自2021年駐村以來,滕鶴鳴的工作經歷里寫滿“雞毛蒜皮”,卻正是這一件件小事的解決織就鄉村振興最堅實的網。
攻堅:用創新思維破譯振興密碼
面對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折,廣安煙草人深知:啃下“硬骨頭”,既要有滾石上山的韌勁,更要有改革創新的智慧。
“水塔不修,人心難安。”在廣安區白橋村,駐村第一書記唐曉云與工作隊員鄧功強為解決村民用水難題絞盡腦汁。村中常年因水壓不足停水停電,村民甚至需冒險去河邊挑水。唐曉云多次奔走鎮政府,為村里爭取到一臺變壓器。但建水塔還需27萬預算,遠超15萬項目額度。唐鄧兩人分頭行動,唐書記繼續“軟磨硬泡”申請資金,鄧功強則召集壩壩會動員村民。經多次聯系溝通,承包商主動降低報價。阻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村民因修水塔需砍樹占地,擔憂“壞風水”。鄧功強帶著補償方案上門勸說:“給全村留口救命水,才是給子孫積德。”最終,對方欣然同意。駐村干部的“土辦法”化解了層層矛盾。
三過家門不入的“巾幗隊長”張耘在岳池縣龍泉罐村展示水滴石穿干工作的韌性。初到村里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張耘便遭遇冷言冷語。村民議論“工作隊是過路客”,村兩委也不重視她,連檔案都不予公開。面對質疑,這位從未接觸過農村工作的“城里干部”選擇用腳步丈量民情,日復一日走村入戶,在田間地頭與村民嘮家常。彭一芳老人的訴苦成為破局點,村里與鄰村合并后,村民去村委會需繞行8里山路,或冒險走泥濘塌方的“摔跤路”。張耘當即與村支書溝通,卻被潑冷水:“占地村民提無理要求,修路早黃了。”她不甘放棄,連夜擬定方案:用集體土地補償占地戶,以修路促進兩村融合。村常職干部被其誠意打動,市局(公司)也予以支持,將便民路列為2025年捐建項目。此后,她又厘清一筆6年未清的“糊涂賬”,規范財務流程,讓村集體資金“曬在陽光下”。連續兩年“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獎牌,成了對她專業與韌勁的最佳注腳。
廣安煙草駐岳池縣普安鎮龍泉罐村第一書記張耘(女)及黨員志愿者開展線上直播助力困難果農銷售批杷 。王澤亞供圖
傳承:讓精神火種照亮振興之路
如果說脫貧摘帽是攻堅戰,那鄉村振興就是持久戰。廣安煙草人用“傳幫帶”機制構建人才梯隊,通過新老駐村干部結對幫帶,讓幫扶事業薪火相傳。
駐村第一書記譙超回想初到岳池縣朝門村時,“新家”連張床都沒有。他牢記師傅張居虎“駐村就得干點實事”的囑咐,鉆進田間地頭,與村民嘮收成、問難處,發現村集體經濟的“心病”——金銀花種苗屢種屢敗。為尋良方,他與村支書驅車千里奔赴湖南隆回縣。凌晨3點的山路、車廂里啃干糧的狼狽、捆扎萬株種苗的滿手血泡,都在綠油油的苗圃前化作動力。歸途下起綿綿細雨,他緊抱裝滿種苗的紙箱,心下喃喃:“這場雨是老天知道我們要回去種‘搖錢樹’。”駐村一年,他始終以學習的心態,把學問做在田間地頭、廣袤土地、村民心里。
初到金龜橋村,駐村干部吳波攥著村民臺賬的手微微發汗。第一次走進羅治成家,30歲的羅藝蹲在墻角,目光躲閃。老羅的嘆息像塊石頭壓在他心頭:“藝娃兒這病拖了27年,我們走了他咋活?”翻閱醫學資料、咨詢專家、跑縣醫院……吳波成了半個“癲癇通”。他勸說羅藝接收正規治療,陪他復查、講故事、搜羅趣聞,硬是把蜷縮在家里的青年“拽”回田間,回歸正常生活。村民的信任,卻在一次“帶貨”中險些崩塌。微信群里,一句“你是不是賺差價”的質疑炸開鍋。但村民老劉已然跳出來:“波老弟幫我家賣小米辣,一分錢沒多拿!”緊接著,村民紛紛為他“撐腰”,讓他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原來,那些冒雨收橙子、熬夜打包農貨的日夜,早被村民記在了心里。
初到岳池縣秦溪鎮穿石孔村,駐村第一書記聶于鴻面對的是一地“生存難題”:蜿蜒陡峭的山路、村委會旁零落的平房,連吃飯都得自己壘灶生火。村民遞來的蔬菜堅決不收錢,他只能偷偷把錢塞進門縫。面對村民的質疑,他從廣安煙草幫扶干部工作座談會的交流中堅定了信念——信任只能靠行動掙來。監測戶“刺頭”羅安銀便是他的“試金石”。聶于鴻一頭扎進幫扶工作:低保提標、申請公益崗、爭取助學補貼、送化肥……半年間,羅安銀從冷臉相迎到主動向檢查組展示幫扶成果。他還化身“帶貨書記”,發動朋友圈子消化庫存,又籌劃搭建微信銷售平臺,解決貧困戶簡廷志家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從“駐村小白”到“多面手”,他以攻堅克難為課堂,調解糾紛、考察產業、調配資源愈發游刃有余。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變的是階段任務,不變的是為民初心。廣安煙草人用接續奮斗證明:真正的幫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情感的浸潤、智慧的傳遞、精神的傳承。當駐村干部把文章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時,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在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陽旭東、金東平、王澤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