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石芊
“有很多人問過我,既然出去了,為什么還要回到家鄉。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我的故事里。”
“懸崖村的變化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我先給大家看一組數據,讓大家直觀地感受一下……”
“懸崖村成為了涼山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的縮影,有‘五大明顯變化’......”
垂直落差800米的四川涼山州昭覺縣懸崖村,曾經是“貧困”的代名詞。2020年5月12日,懸崖上的鄉親們陸續搬遷至位于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82戶村民住進現代化社區。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懸崖村迎來了光明蛻變。
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懸崖村的故事是“中國最貧困的角落”破繭成蝶的縮影。7月21日,“再訪懸崖村”新聞發布會在昭覺縣舉行,在這場新聞發布會里,一個故事、一組數據、三個維度.......講述了懸崖村乃至大涼山這五年來的蛻變和發展。
懸崖村走出的第二個大學生莫色格服。徐湘東攝
1
一名大學生返鄉的決心
莫色格服,是懸崖村走出的第二個大學生。五年前,懸崖村村民“搬家”時,他正在外地上大學。如今,莫色格服已經成為昭覺縣昭美社區的一位基層工作人員,而這,也是他心中理想的工作。
“有很多人問過我,既然出去了,為什么還要回到家鄉。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我的故事里。”發布會現場,莫色格服講述了自己的返鄉故事。
新聞發布會現場。圖據四川發布
“過去的懸崖村,很多人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每年四五月份,村里會一起殺一頭豬,每戶都會買一點回家,可能是太久不吃肉,大家都會覺得那頓肉格外香。”而令莫色格服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那晚,家里破天荒地吃了泡面,當時,只有10歲的莫色格服覺得那是最美味的食物。
2017年,莫色格服考上了大學。當時,他在心里暗下決心,未來一定要將家里人接到山下,過上更好的日子。沒想到,莫色格服還未畢業,這個愿望就在2020年實現了。2020年5月12日,懸崖村村民開始陸續搬遷至位于昭覺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搬遷之后,村里人想要去學校和醫院,只需要出門坐上公交車,幾分鐘就能到達。孩子們的老師,也從過去的初中畢業生變成了大學生,甚至研究生。
現在的懸崖村,修起了酒店、民宿,走上了農文旅融合的路子,不少村民也可從中獲得可觀的收入。“我深知,這一切都離不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政策支持,為了報答這一切,我想回到家鄉,盡自己的努力為家鄉發展作出貢獻。”于是,莫色格服選擇回到了家鄉,在昭美社區成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
“未來,我相信會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懸崖村的建設過程中,并通過他們講述懸崖村的變化,讓懸崖村變得更加美好的同時,也能讓村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莫色格服對未來充滿信心。
懸崖村曾經的藤梯。圖據昭覺融媒
2
一組數據背后的懸崖村蛻變
從曾經的藤梯到鋼梯,到如今搬上樓梯,懸崖村村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質的飛躍。除了安居,懸崖村的村民“樂業”情況如何?昭覺縣古里鎮黨委書記帕查有格,用一組數據直觀展示了變化。
“2018年之前,全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到2024年人均收入已達到19600元。村集體經濟從2018年之前的2萬元到2024年的23萬元,增長了11倍,人均收入相比2018年之前增長了292%。前后收入的強烈對比,帶給我們懸崖村村民們的,不僅是生活質的飛躍,更是一場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帕查有格說。
如今懸崖村的鋼梯。徐湘東攝
如今,2556級鋼梯,不僅讓懸崖村上的人們下了山,也讓懸崖村之外的人慕名而來。現在的懸崖村,不僅注冊了“懸崖村”農產品系列品牌,以“農戶+村集體+公司”的模式,帶領村民們開展種植45畝臍橙、315畝油橄欖和綿羊養殖等項目,更吃上了“旅游飯”,成為了徒步愛好者的新晉打卡點。
懸崖村“天空之谷”項目。徐湘東攝
昭覺懸崖村天空之谷項目,便坐落于此前的懸崖村。“我們計劃投資3.33億元,規劃建設‘三區一谷’(北區、中區、南區和古里大峽谷)。項目一期試運營以來,接待游客6.8萬人次、團隊56批次。”涼山文旅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蘇解放介紹說。
懸崖村“天空之谷”項目。徐湘東攝
項目實行“國企+村集體+村民”的運營模式。建設過程中,已優先使用懸崖村及周邊村民勞務用工8200人次,帶動村民增收185萬元;村民通過土地流轉費用及補償費用增收1153萬元。項目達產后,懸崖村每年分紅不低于38萬元。
“2024年,我們推動懸崖村鋼梯IP升級,獲‘海拔跨度最大的鋼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攀巖與文旅融合的象征。”蘇解放說,目前,項目二、三期正有序推進,將進一步打造村史館、懸崖書店、溫泉山莊等業態內容,形成云端極限矩陣、古彝文明解碼、生態康養示范、研學教育品牌四大核心產品,塑造“中國懸崖文旅第一目的地”鄉村振興新文旅IP,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旅行體驗。
昭覺縣城的安置小區。徐湘東攝
3
“三個維度”下的涼山發展
離開了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園,遷入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如何才能讓易地搬遷的村民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一直是涼山州各級黨委、政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
“昭覺有5.45萬名群眾搬入354個集中安置點,搬遷規模、集中安置率居全省第一,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任務繁重、格外重要。”昭覺縣委副書記、縣長白此聯說。
昭覺縣針對5個大型集中安置點群眾就業的問題,“一對一”建設5個產業園區開展就業結對,提供就業崗位2.2萬個,解決120萬人次就業務工。針對社區留守婦女就業,搭建電子廠、服裝廠、彝繡工坊等7個幫扶車間,提供就業崗位773個,296名留守婦女月均增收2500元以上,真正實現“守著家、抱著娃、掙著錢”。
昭覺縣城的安置小區。徐湘東攝
涼山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郭紅衛,從“一組數據、一個縮影、一套機制”三個維度,介紹了涼山州過渡期5年來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基本情況。
脫貧攻堅期間,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規模達35.32萬人,占全省的26%,占全州脫貧人口的36%,是四川搬遷規模最大的地區。“我們采用‘離土離鄉、離土不離鄉、本土本鄉’三種搬遷安置方式,建成安置區1468個,全省11個3000人以上的超大型安置點都在涼山,其中最大的安置社區是布拖縣的依撒社區2913戶1.5萬人。”郭紅衛說。
昭覺縣城安置小區旁邊的學校。徐湘東攝
懸崖村,則成為涼山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的縮影,郭紅衛歸納了“五大明顯變化”:一是出行之變,從“懸崖天塹”到“小康通途”;二是居住之變,從“土坯房”到“小區房”;三是教育之變,從“上學難”到“上好學”;四是產業之變,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五是思想之變,從“苦熬守窮”到“勤勞奔康”。
過渡期五年來,涼山州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后續扶持機制,通過政策托底,省級出臺彝區安置點7方面22條專項政策,涼山州配套土地流轉、戶籍管理等13項支持措施,累計投入銜接資金44.9億元,重點用于安置區的產業培育和就業扶持。
在就業增收方面,在31個大型安置區建成38個配套產業園區、13個幫扶車間,五年來,年均務工就業超10萬人,開發公益崗位2.5萬個。同時,在31個大型安置區實現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全覆蓋,完成214個安置點規范化建設,建成幼兒園1772所、中小學747所、衛生室(站)1732個、農貿市場177個、養老服務站47個。實現了搬遷群眾身心“安”下來、居住環境“優”起來、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幸福指數“高”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