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在古代歷史中存在感最高的水果,那荔枝絕對位列前茅。
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足夠讓人心馳神往,把它與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聯系在一起,為荔枝又增添了幾分“高貴”與“香艷”的韻味。
說荔枝在古代被當做奢侈品,這一點都不夸張。
我們今天就來好好扒一扒荔枝的古代史吧~
荔枝原產于中國南部,如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因為荔枝成熟后果枝易斷,所以古稱“離枝”。在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已有“離支”記載,說明早在漢朝時期荔枝就已經被熟知。
漢武帝平定嶺南后,喜歡上了荔枝,于是讓人在長安上林苑建造扶荔宮,把荔枝樹移植到里面,可惜因為氣候差異實在太大,只能作罷。此后,荔枝成為了皇家貢品,一直延續了下來。
到了唐朝,據說楊貴妃極愛吃荔枝,唐玄宗特地讓人修建了“荔枝道”,從四川快馬加鞭運送鮮荔枝。
這條“荔枝道”每隔20里設置1個驛站,最多時共有1639個驛站。新鮮采摘的帶葉荔枝密封于竹筒中,裝籠上馬。
20里換1個人,60里換1匹馬,日夜兼程,日馳超過500里,終于把鮮荔枝送到了貴妃口中。這樣的奢侈也只有皇室才能負擔得起了,這樣的高昂成本,進一步推高了荔枝的價值。
宋朝時期,蘇軾貶居惠州時寫下了著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對于蘇軾這樣的北方人來說,荔枝是非常難得的美味,能在嶺南實現“荔枝自由”為他的貶謫生活增添了幾分樂趣。這也反映了當時嶺南地區已經普遍種植荔枝。
唐宋以后,南方荔枝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荔枝栽培已經商業化,比如福州就有專業的“荔農”。不過長途的荔枝貿易仍然是以干果為主。
直到明清時期,福建、廣東的荔枝仍然被當做貢品。明初的《荔枝貢法》規定特定品種進獻,清朝的福州官員特地用“佛手井”的水保鮮運輸荔枝。
清朝乾隆皇帝也是荔枝愛好者,曾讓人把荔枝樹打包運送到京城。
在文學與藝術中,荔枝因為稀有與美味,成為眾多詩詞書畫中的常見意象,象征著富貴與南國風情。
除了上文提到的杜牧、蘇軾外,白居易《荔枝圖序》、宋徽宗的《寫生翎毛圖》都生動描繪了荔枝,一步步奠定荔枝的文化地位。
那么,古人都是怎么吃荔枝的呢?
古人最推崇的當然還是鮮食,尤以嶺南“糯米糍”、“桂味”等品種為貴。
荔枝易變質,想要保存,可以制成荔枝干。
唐朝的《北戶錄》記載荔枝曝曬或火焙成干,可以運送到中原地區銷售。
清朝《閩小記》稱荔枝干的“焙法甚考究,以炭火微熏,色香不損”,常被當做藥膳或茶點。《泉州本草》中就提到了用荔枝干煮粥治脾虛。
荔枝干也是一種禮品,南越王趙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干示好。
后來荔枝的意義被引申為“利(荔)事連連”,在古代的婚慶場合以及文人互贈中都很常見。這種習俗甚至延續到了今天。
除了制成干果,也可以選擇蜜漬或鹽漬來保存。
宋朝《山家清供》提到以蜂蜜腌漬荔枝,制成“蜜煎”甜品。
明朝《多能鄙事》詳述了蜜漬荔枝的制法:“剝殼浸蜜,經宿火煮,色紅如新。”
至于鹽漬,可以參考清朝的《嶺南雜記》,上面記載了閩粵百姓用鹽水浸泡荔枝,曬干后成“咸荔枝”,它既可以久存或入藥,也可以當做行軍干糧。
荔枝也可以用來釀酒。漢朝就已經有釀酒傳統,《廣東新語》載:“以荔枝浸酒,久而色紅味甘。”
宋朝《武林舊事》記錄了宮廷飲品“荔枝膏酒”,應該也是一種荔枝酒。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荔枝酒可“暖補脾肺”;清朝屈大均更贊其“醇美如十八娘”。
荔枝制成的飲品當然不只是酒。
元朝《飲膳正要》記載了宮廷“荔枝湯”配方,用荔枝肉、冰糖、香料熬煮成湯,冰鎮后就是一種夏季消暑的飲品了。
此外,南宋《夢粱錄》也記錄臨安街頭售賣的“荔枝膏”,實際上這是用烏梅、砂糖等熬制的仿荔枝風味糖漿,因為酸甜似荔枝而得名。雖然不是真的荔枝,但也可以看出時人對荔枝的喜愛和推崇。
以上就是關于古代荔枝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出,荔枝在古代的奢侈品地位,是自然條件、技術限制與權力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
荔枝不僅僅美味的水果,也是跨越時空的文化符號。隨著明清海運發展及保鮮技術進步,荔枝逐漸走向更廣大的市場,但其“珍果”形象始終留存于歷史記憶之中。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