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豐田以“立全球更中國”為主題登陸第21屆上海國際車展,是帶著一整套新體制、新產品、新認知邏輯,重新向中國市場介紹自己。
這是豐田第一次在中國講“新故事”,但不是講“激進”,而是講“結構”,豐田將“中國市場”由“適配對象”轉變為“定義中心”,開啟真正的本地化2.0時代。從鉑智3X、bZ5、鉑智7,到下一代卡羅拉和賽那改款,由中國人構思、落地、發布的豐田車,正在成為常態。
2024年,是豐田在華發展的第60年;2025年,是它學會用中國方式重塑豐田的第一年。一家百年車企在全球秩序重構中,選擇以中國為起點,重建技術秩序、產品結構與信任邊界。
這場展臺上的豐田,注定影響未來十年的邏輯。
中國人造中國的豐田車
2025年上海車展,豐田沒有講智能、沒有談顛覆,它講了一件更難的事:徹底改變造車的起點與立場。
“立全球更中國”的主題背后,是一個百年企業重新思考“誰來定義產品、誰來負責中國”的路徑答案。也正是在這一車展,四位RCE——中國首席工程師站上舞臺,公開向外界宣告:從鉑智3X到鉑智7、從下一代卡羅拉到新款賽那,它們的定義者,已不再是總部工程師,而是更懂中國消費者的中國人。
過去,豐田中國的研發體系分散于一汽、廣汽、比亞迪多個合資主體。如今,這些力量被整合入全新的“ONE R&D”體制,形成統一平臺,統一流程,統一決策權。而這背后的運營實體IEM by TOYOTA,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海外技術中心,而是中國主場技術智庫。
在豐田內部,這代表著前所未有的放權,誰定義產品,到誰為結果負責,這意味著,豐田未來在中國銷售的車,要先過中國工程師那一關。以廣汽豐田鉑智3X為例,它不是簡單的本地適配版,而是基于用戶真實行為場景重構出來的電動車。工程師取消了傳統備胎空間,加大了腿部空間、設置了兒童身高標尺、設計了多功能托盤……它講的不是功能多,而是一種根植于中國家庭友好的設計回應。
而在鉑智7的定義中,你能看到一種新的“審美與價格關系”重構邏輯:看起來接近蔚來ET7,但售價瞄準主流B級市場,明確釋放豐田對“電動車不應過度溢價”的價值立場。這是一種日本工程理性與中國消費現實之間,被重新調和的定價哲學。
RCE工程師與中國的OEM、供應鏈伙伴、智駕供應商深度協同,不再是日式標準的單向輸出,而是圍繞“更好落地”的開放協作。正如中嶋副社長所說:“豐田不再是把日本的技術拿到中國,而是讓中國的IEM開發技術和產品,是豐田拿出真的本事來做出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
對于豐田而言,中國市場已不只是銷售重心,更是研發策源地、戰略試驗田、技術反哺源。通過下一代卡羅拉將首次由中國團隊主導,賽那、漢蘭達等產品也將深度本土重構。這不再是“為中國制造”的案例,而是“從中國出發”的模式。
“制造更好的汽車”這句口號被真正寫進了結構邏輯里,這不是來講一場中國故事,而是來成為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豐田的玩趣與創新體現在“最后一公里”
豐田向來謹慎,但不是沒有想象力。只是它從不將有趣掛在嘴邊,而是將有用寫進結構里。這一點,在2025年上海車展的展臺前,看得尤為清楚。
在這個全新的展示區,豐田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喜好,帶來了“活力”與“戶外”兩大系列改裝概念車:前者面向戶外,后者主打都市。這不是年輕化標簽的堆疊,而是基于中國人出行生活場景的系統化重構。普拉多、漢蘭達、RAV4變身探野伙伴,亞洲龍、凱美瑞、賽那化身都市潮流符號,“不夠酷”的問題,不再由營銷補課。
這種改變,并非突然發生。早在鉑智3X項目中,豐田就已經在嘗試通過產品細節植入生活感的巧思。比如取消備胎后空出的車底空間,并非簡單減配,而是一臺可折疊電動自行車,作為“車載最后一公里”的解決方案。你可以說它是一個玩具,但更本質的,既然中國取消備胎是現實,不如主動設計一件東西,把這個現實轉化成體驗升級。
這次豐田展臺中,豐田很明確地傳遞出一個信號:玩趣不是目的,而是路徑。就像賽那、格瑞維亞推出福祉版本一樣,電動升降座椅、旋轉踏板、可容納兩臺輪椅的后備空間,看起來像高階配置,但實質上是工程師對“家庭中照護場景”的真實回應。
這也是豐田與大多數電車品牌的區別所在。別人在講“炫技自動泊車、從車間開出停車場”的場景秀時,豐田在琢磨“從工廠到經銷商、跨越1600公里干線”的無人化運輸卡車,L4級Robotaxi不是為了演示路線,而是為了落地。與小馬智行的合作從2019年開始,至今已有累計超4000萬公里的實戰數據,真正進入高頻高壓運行測試。
我們很少見到,豐田去蹭熱度,但他們確實在解決問題。他們不為“看起來酷”多做一步,卻為“真實有效”多做一套冗余系統。他們可以讓GR YARIS進化到“謝謝你把它開壞了”的極限,也可以在福祉車上反復打磨一塊踏板的旋轉角度。所謂“玩趣”,對豐田來說,是有根的創意,是技術語言與生活場景的雙向協商。
你可以在這屆車展的豐田展臺上看到很多“第一次”——第一次電動自行車被擺上臺面、第一次MPV改裝和Urban改裝同臺共展。這些都是玩具,但每一個玩具的背后,豐田做的比任何人都認真。
安全優先的“浪費”造車哲學
豐田擅長節制,是全球精益制造的代名詞。精益制造最懂節省,但豐田選擇在最不該省的地方“狠狠地浪費”,這恰恰是它的底氣所在,這一次,它用行動告訴外界:成本可以控制,安全不能省。
以鉑智3X為例,它是少數在純電平臺上依然保留“機械制動+電子控制”兩套剎車系統的車型。這意味著在極端狀況下,即使系統失效,仍能保證基本制動功能。而在電池系統中,豐田不僅有熱失控管理,還在BMS層面設立獨立數據通道,防止主控芯片單點故障。
中嶋裕樹副社長對此只是說了一句:“豐田不光是采用了雙重剎車的配置,BEV電池的安全保護方面,在碰撞安全防護上,我們不是僅參考法律數值,而是以豐田自己的標準進行開發。“是不是成本太高了”這樣的聲音對我們來講都是家常便飯。為了能夠向客戶非常有自信地說‘我們豐田的車就是安全、安心的’,為了證明安全這件事豐田是放在首位的,我們在安全上的投入不能因為成本有絲毫妥協。”
這句話,其實就是豐田的價值立場,安全不是性能的一部分,而是整車可信賴性的邊界線。而要守住這條線,就必須主動在“最難驗證、最難解釋、最難被理解”的地方花時間、花資源、花預算。
很多人把它叫做“冗余”,但豐田更愿意稱其為“托底能力”。因為這件事注定看不見、講不清、算不準、收不回,所以不是所有車企都這樣做。可豐田偏偏堅持了幾十年,從燃油車時代的機械冗余,到電動時代的系統冗余,再到自動駕駛時代的行為冗余,它始終在干一件事,那就是用看不見的能力,去承擔可預見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豐田把這個“看不見”的結構正式交由中國工程師來設計。RCE工程師不僅是造型定義者,也是底盤與控制系統的守門人。在他們看來,“中國高速路況復雜、用車環境極端、駕駛行為多樣”,安全標準必須更進一步。而豐田總部,也首次明確支持“在中國執行比日本還高的安全規范”。
這就是豐田本地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不是功能本地化,而是標準本地化、冗余本地化、信任本地化。技術的意義,不在于它有多新,而在于它能否在關鍵時刻替人兜底。
所有新勢力,忙著講變與創新,而豐田用實際行動回答“十年后什么不變”。豐田花十年構建體系,用兩年完成本地化重構,但選擇在這一刻講安全,講冗余,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因為它終于準備好了——讓中國工程師用自己的標準,建立中國用戶的信任。這種信任的代價很高,周期很長,反饋很慢。但對豐田來說,真正的“制造更好的汽車”,不是贏得一時掌聲,而是守住每一次出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