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護理管理 (轉載已獲授權)
一例輸注阿奇霉素后引發輸液疼痛的案例分析!
案件回顧
患兒因“發熱、咳嗽5天”于2024年6月21日15:27以“支氣管肺炎”收入院。患兒自發病以來意識清晰,精神尚可,食欲稍差,陣發性連聲咳,有痰不易咳出,咳嗽重時伴面紅,睡眠欠佳,小便正常。
入院后給予II級護理,留陪人,普食,給予頭孢美唑聯合阿奇霉素抗感染、激素減輕炎癥、霧化吸入對癥治療,并完善相關檢查。在輸注5%GS 150ml+阿奇霉素粉針 0.1g+滅菌注射用水 1ml過程中,患兒訴穿刺處血管疼痛。護士查看留置針處無滲液、無紅腫,給予預充回抽顯示回血良好,為患兒減慢滴速,給予穴位貼敷治療,穿刺點上方熱敷,以緩解靜脈疼痛,且建議患兒玩游戲或看動畫片轉移注意力,患兒未再訴疼痛。
案例分析
阿奇霉素是一種廣譜抗生素,常用于治療多種細菌感染。然而,由于其對局部血管的刺激性,輸注過程中可能會引起疼痛。影響患兒疼痛的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藥物本身
阿奇霉素為15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組成成分對血管上皮及其外周神經會產生較大的刺激性,導致患兒感覺疼痛難忍。正常人體血漿滲透壓為240~340mosm/l,阿奇霉素對局部血管損傷較大,刺激血管內皮細胞脫水、低氧充血、水腫,引起血管收縮和痙攣,靜脈壁的通透性增高,白細胞浸潤并產生炎癥反應,同時釋放組胺,使靜脈收縮變硬,患兒產生疼痛。
2.藥物濃度
局部疼痛與阿奇霉素配制濃度有關,阿奇霉素說明書介紹阿奇霉素可以配成兩種濃度,即2mg/ml或1mg/ml。臨床觀察發現應用配制濃度2mg/ml的患兒局部疼痛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應用配制濃度1mg/ml的患兒。藥物濃度越高,對局部刺激性越強,患兒疼痛感越明顯。
3.血管管徑
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時局部疼痛與穿刺所選擇的血管管徑粗細有關。管徑越細疼痛感越強,可能與藥物單位時間內分散減慢、對局部血管刺激性相對增加有關。
4.患兒的一般狀態
發熱、脫水、末梢循環不良者易出現疼痛,由于靜脈充盈度差,局部血管痙攣,靜脈血回流不暢致使藥物對局部刺激的時間相對延長。
5.滴注速度
滴注速度與疼痛感成正比,速度越快疼痛感越強。滴注速度還與濃度有關,相同濃度時,滴注速度越快疼痛感越強,不同濃度時,高濃度需要放慢輸液速度,否則疼痛感增強。
6.室溫及藥液溫度
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引起局部疼痛還與室溫及藥液溫度有關。一般室溫或藥液溫度低于18℃ 時,患者會明顯感覺疼痛,可能是由于室溫過低引起血管反射性收縮,血液循環變慢,輸入體內的藥液擴散速度隨之變慢,增強了對局部的刺激,或藥液過涼對血管的刺激性增強致使局部產生劇痛。
7.融媒的選擇
臨床使用阿奇霉素時溶媒常選擇5%葡萄糖溶液,而5%葡萄糖溶液的pH值為3.2~6.5,多呈酸性,對血管刺激性大,而0.9%氯化鈉溶液pH值為4.5~7.0,接近人體的pH值(7.35~7.45)。有研究表明,5%葡萄糖溶液稀釋的阿奇霉素導致局部刺激反應的發生率高于0.9%氯化鈉溶液稀釋。
8.針頭管徑
靜脈輸液時的流速主要與針頭內徑及壓力有關,在壓力相同的情況下,管徑越小壓強越大。不同的壓強導致流速不同,流速越快,對血管的沖擊力越大,增加了對血管的刺激性。而流速越快,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血管接觸到的藥液濃度也越大,導致對血管刺激性增大。
9.其他因素
局部疼痛還與患兒的疼痛閾值有關,對疼痛敏感的人會有更強的疼痛感。與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精神過于緊張的患兒易產生疼痛感。女性患者較男性易產生疼痛感。此外,與護士的穿刺技術、穿刺部位的選擇、穿刺的一次成功率、針頭的固定位置、液體微粒等也有關。
應對處理
輸注阿奇霉素穿刺部位疼痛時,應該采取怎樣的護理干預手段,來減輕患兒疼痛感,提高患兒用藥的依從性,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1.低濃度輸液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與醫師溝通,盡量采用低濃度輸液,說明書上允許的濃度高限為2mg/ml。
2.選擇合適的血管
盡量選擇管腔較粗而直的血管,從遠端向近心端穿刺,注意盡量避開關節部位。
3.減慢輸液速度
對首次用藥者,開始滴注速度可控制在10滴/min左右,觀察6~7min,如無不良反應發生,可改為正常滴速。一般每100ml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時間不少于60min,滴速約30滴/min。
給藥開始后的30min內,密切觀察患兒用藥反應和病情變化。但不宜過分強求減慢靜脈滴注速度,因靜脈滴注速度減慢,靜脈滴注時間延長,常會導致患兒疲勞,反而不利于治療。可根據患兒年齡選擇適宜的靜脈滴注速度,如≤3歲者,滴速為8~16滴/min;4~6歲者,滴速為16~20滴/min;7~8歲者,滴速為20~24滴/min;9~14歲者,滴速為24~30滴/min;>14歲者,滴速為30~60滴/min。
4.轉換溶媒
可和醫師溝通,換用生理鹽水作為溶媒。
5.藥物加溫
輸注阿奇霉素時,如出現疼痛可以在輸液器與留置針的連接處前段用手或者加熱裝置為藥物加溫,并持續熱敷穿刺側肢體,使血管擴張,防止大分子物質沉積于血管壁,減輕血管刺激癥狀和血管損傷,避免寒冷刺激所造成的血管收縮和身體產生的防御反應,使靜脈炎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在熱敷過程中應注意根據個體差異調節溫度,密切觀察局部皮膚情況,防止燙傷。
6.翻轉針頭
反映疼痛程度的神經多伴靜脈走行,但分布于動、靜脈血管下壁的游離神經末梢較稀疏,對刺激的敏感度較低。穿刺后針柄翻轉180°,輸液時針尖斜面朝向血管下壁,使藥物相對遠離或避開了對敏感神經末梢的刺激,可有效避免藥物刺激痛的發生。同時,穿刺后針柄翻轉180°,針頭內流出藥液可以很快被血流沖散稀釋,單位時間內接觸血管的血藥濃度相對較小,不易造成血管疼痛。
7.脈沖沖管
靜滴阿奇霉素后再用封管液進行脈沖沖管,脈沖產生正負壓形成渦流,可有力地將粘在導管壁上的內容物沖洗干凈。而常規直沖法,水注只能在導管中心流動,無法沖洗導管壁,使管壁上的殘留藥液及微粒持續刺激血管神經。
8.選擇精密輸液器組
使用孔徑為3μm的過濾介質,其相對較小的過濾孔徑可以濾除藥液中90%以上的不溶微粒。從而減少微粒對血管內皮的刺激,減輕疼痛。
9.選擇合適型號的針頭
6號以上的針頭可減輕靜脈輸注阿奇霉素對血管的刺激性疼痛。
10.藥物敷貼
(1)用無菌小紗布將山莨菪堿30mg+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20mg+石蠟油1~2ml制成濕性敷貼,敷于穿刺處上方,并用保鮮膜纏繞在紗布上,這樣便于藥物持續發揮緩解疼痛的作用。
山莨菪堿為膽堿受體阻滯劑,具有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痙攣的作用,同時具有鎮痛作用,長期使用不會導致蓄積中毒,可提高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穩定細胞膜,從而減少靜脈炎及周圍組織壞死的發生。
利多卡因是一種酰胺類局部麻醉藥表面麻醉劑,具有起效快、彌散廣、通透性強的優點,可通過表皮吸引而達到麻醉效果,且維持時間長,黏膜吸收速度幾乎與靜脈相似,長期外用無蓄積,可反復使用。
地塞米松屬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具有抗炎、抗過敏、抗風濕、免疫抑制的作用,能迅速有效緩解癥狀。
石蠟油能有效防止水分及藥物揮發。
(2)采用硫酸鎂加山莨菪堿低溫濕敷對緩解輸注阿奇霉素的疼痛、減輕靜脈炎嚴重程度有積極的作用。
冷敷是利用人體對冷的生理反應,減輕局部組織充血、水腫,微血管通透性降低,減輕局部充血腫脹,減輕壓迫末梢神經引起的疼痛;也可以抑制局部組織細胞活動,減慢神經傳導速率,麻痹局部神經末梢,使末梢神經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
30%硫酸鎂為高滲溶液,濕敷穿透皮膚能力強,外敷后滲入皮下,可調節細胞內外離子平衡,穩定膜電位,起到穩定細胞膜的作用。鎂離子可保護局部血管內皮細胞及增加內皮細胞前列環素的合成與釋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而起到保護血管完整性的作用;另外鎂離子能抑制神經末梢對乙酰膽堿的釋放,阻斷神經傳導,減輕疼痛。
11.心理疏導
針對患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制定適合個體特征的心理疏導計劃,為患兒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首先向患兒及家長講解應用阿奇霉素的必要性及靜滴阿奇霉素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使患兒及家長從心理上和精神上放松,減輕心理負擔,配合治療。輸注過程中,和患兒進行情感交流,使其心情舒暢, 轉移其對疼痛的注意力,減輕疼痛反應。
參考文獻:
[1] 侯鳳琴,燕鵬榮,郭麗華.不同型號針頭輸注阿奇霉素引起局部刺激性疼痛比較[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24,21(2):26.
[2]周鵬翔,周薇,王曉玲,等.《兒科阿奇霉素注射使用的快速建議指南》解讀[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9,17(7):39-45.
【考后對答案專場+三重福利狂歡】
剛考完試心慌慌?速來對答案!購課立享折上折,推薦好友再賺50元紅包!
? 福利1:考后復盤必看
2025考試題目已出爐!私聊領取
? 福利2:課程鉅惠
即日起購課享【8折+現金紅包50元】,考前預測卷王炸5折
? 福利3:分享賺錢
成功推薦1位好友報課,立返50元現金紅包!多推多得!
行動公式:對答案+搶折扣+拉好友=高分+省錢+賺錢
戳我立即鎖定福利,學霸都在偷偷行動了!
想一次通關?
用考試寶典
有件事麻煩您:
微信規則有變
按照以下步驟操作
將“護視”公眾號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