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息肉切除后,醫生會告知我們要定期復查腸鏡,但是定期復查概念很模糊,應該多長時間復查一次腸鏡?
什么是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大腸是息肉的好發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癥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的。
約有80-95%的腸癌是它演化而來。大腸息肉從性質上劃分,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癥引起幾乎不惡變;腺瘤性息肉惡變的幾率較炎性息肉高,腺瘤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
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種,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癥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秘等因素有關。
由于息肉有癌變可能,一般建議一旦發現腸息肉,都要切除并作病檢,遵醫囑進行復查。
腸息肉摘除后是否會再長?
腸鏡下切除息肉創傷小恢復快,但息肉的殘端可能會復發再長出息肉,局部復發率達10%~35%!
為期兩年的一項監測發現:
- 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復發的息肉;
- 術后第一年再發生息肉的危險性是正常同齡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與一般人群相似;
- 復發瘤切除后,再次復發者仍占1/3,尤其是直徑大于2cm息肉的復發率更高。
大腸息肉術后復發率高可能還與以下兩個原因有關:
- 大腸息肉的發病原因不是很明確,手術只是去除了息肉,并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復發;
- 大腸鏡檢查時,大腸息肉的漏診率高。
由于大腸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腸粘膜皺襞的遮擋,所以大腸息肉(特別是小的息肉)的漏診率較高。第二次發現的大腸息肉也可能是第一次遺留下來的。
腸息肉切除后多長時間復查比較合適?
因為大腸息肉術后容易復發,所以應定期行腸鏡+病理復查。復查的頻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 單個良性大腸息肉摘除術后,剛開始每年需復查一次大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后可以改為每3年復查一次大腸鏡。
- 多個良性大腸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 增生性息肉因生長較慢,病人可1~2年隨訪1次。
-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內瘤變的,病人隨訪時間要適當縮短,一般為6個月~1年。
- 絨毛狀腺瘤、高級別上皮瘤變和鋸齒狀腺瘤容易復發和癌變,應當在息肉摘除術后3個月復查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6個月~1年。
- 若發現癌變的息肉,切除后應進行更加密切的復查,具體頻度由您的主治醫師決定。
“全程無痛”診療技術,輕松解決肛腸疾病
“全程無痛”微創手術是丹東市第一醫院六道口院區肛腸科成功開展項目,將肛腸手術從麻醉方式、手術方式、換藥方式均做全面改革,實行術中睡眠麻醉、術后長效麻醉和微創手術相結合,使患者從檢查到手術,術后愈合全過程微痛甚至無痛,正常飲食,不控制排便,基本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全程無痛”
診療技術
? 術前對患者進行疼痛宣教及心理疏導,給患者疼痛評分,根據患者疼痛級別制定個性化、多模式的鎮痛方案;
? 術中采用“微創無痛”技術將疼痛降低,實行術中睡眠麻醉、術后長效麻醉和微創手術相結合;
? 術后采用無痛換藥、中藥熏洗坐浴等康復治療方式,減輕病人的疼痛,改善血液循環,消炎消腫,止癢鎮痛,促進傷口愈合,中西醫結合標本兼治。
適用于內痔、外痔、混合痔,高低位復雜性肛瘺、肛裂、肛周膿腫、直腸息肉、頑固性便秘、直腸粘膜內脫垂、肛周皮膚病等各種類型肛腸疾病。
我院區肛腸科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專病專治"為特色,傳承中醫診治特色,結合西醫新技術,形成中西結合標本兼治、微創無痛治療肛腸病的特色。近年來因“無痛治療痔瘡”已形成口碑,受到廣泛好評,為江城肛腸病患者解決后顧之憂。
關注肛腸健康,免費肛腸疾病篩查進行中
為更好地服務群眾,保障百姓肛腸健康,我院區持續開展肛腸疾病免費公益篩查活動,為肛腸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了保障,讓百姓能夠及時得到良好的診療,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