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舉行。經項目匯報會、綜合評議,最終評委投票選出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浙江仙居下湯遺址入選。
仙居下湯遺址
發掘情況如何
和小布一起了解
仙居下湯遺址
仙居下湯遺址位于臺州市仙居縣橫溪鎮下湯村。遺址坐落在靈江上游一處盆地中央的自然臺地上,高出周邊農田1~2米,東西臨水,南距靈江約2公里。
下湯遺址位置圖
下湯遺址近景(由西向東)
遺址發現于1984年;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勘探;2018年,進行正式考古發掘;2023年,納入“考古中國——長江中下游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的形成研究”課題,目前累計發掘面積2250平方米。
主要收獲
以及價值與意義
歷年的工作表明,下湯遺址為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遺址平面呈不規則圓形,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2.5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個階段,遺址絕對年代約BP9300~BP4000年。
遺址中心地層剖面
仙居下湯遺址通過四個年度2250平方米的發掘,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臺地、外圍人工土臺、環壕的三重聚落結構及其動態發展過程。中心臺地和外圍人工土臺上遺跡豐富,有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場、紅燒土廣場、溝渠、道路等遺跡,全景式呈現了早期農業社會的聚落形態和結構。
遺址平面示意圖
紅燒土廣場遺跡(由南向北)
外圍人工土臺對應于基本的社會單元,這些社會單元圍繞中心臺地分布。這一聚落形態和結構,以及上山文化晚期高等級墓葬的出現,更新了對新石器時代早期社會結構的認識。
外圍北部人工土臺與器物坑(由南向北)
出土上山文化時期植物遺存
上山文化典型器物
仙居下湯遺址豐富的多學科研究成果,將為全面了解上山文化的環境、技術、生業經濟、社會、觀念與行為,復原和重建早期稻作農業社會提供學術支撐和方法論范例。
仙居下湯遺址縱貫新石器時代的始終,確立和完善了本區域考古學文化序列,是我國南方早期稻作農業社會對一萬年文化史、一萬年文明起步的重要實證。并且,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聚落形態與社會結構普遍不明晰的學術背景下,下湯為研究早期農業社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樣本。
內容綜合自新華社、文博中國、浙江考古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