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一場以“科學營養與健康管理”為主題的行業研討會在北京老專家技術中心舉行,聚焦生命健康,共探創新成果。會議由中心科技處胡萬明處長主持,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營養學會等機構的十余位專家參會,圍繞人口老齡化與健康消費升級背景下的營養干預技術展開深度交流。與會專家指出,精準化、科學化的微量元素補充方案或將成為預防醫學領域的重要突破口。
科學配比成趨勢 產學研協同破題亞健康管理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約有7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問題,其中鋅、硒等元素缺乏與免疫力關聯的研究近年備受學界關注。在此背景下,多家科研機構與企業正積極探索基于臨床數據的營養干預模式。會上,北京中醫藥大學鄧勇教授分享了其團隊關于“微量元素協同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強調“科學配比比單一補充更具健康價值”,這一觀點引發與會者共鳴。
技術論證推動產業升級 健康中國落地再添實踐樣本
作為產學研合作案例,主動建康(江西)保健品有限公司聯合科研院研發的復合礦物質補充方案成為討論焦點。該方案投入超五千萬研發資金,通過分析3.2萬份臨床數據,建立了微量元素動態平衡模型,選擇鋅、鐵、錳、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精準搭配,滿足人體細胞代謝平衡協作、提高免疫力調節功能、實現人體亞健康自我修復,成功研發出長生博士牌多種礦物質口服液,其階段性成果已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驗證。中國營養學會理事李敏指出:“這種以數據為驅動的研發模式,為功能性食品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路徑。”
據悉,相關技術成果的應用轉化已進入實質階段。企業研發負責人透露,未來將深化與醫療機構的合作,計劃開展萬人級營養干預追蹤研究,進一步優化產品適配性。“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賦能,讓營養補充更精準地匹配不同人群需求。”該負責人表示。
行業觀察:從“泛補充”到“精準干預”的范式轉變
隨著《國民營養計劃2030》的實施,我國健康產業正從粗放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升級。本次研討會釋放出明確信號: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基于循證醫學的營養解決方案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正如胡萬明處長在總結中提到的:“只有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用得上的健康服務,才能真正推動健康中國戰略落地。”
此次會議不僅為行業技術升級提供了新思路,更展現了學術界與產業界協同創新的可能性。在科學營養觀念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健康管理的個性化與精準化,仍是整個行業需要持續探索的命題。
編輯:王宇 審核:王永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