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8日,一代仙人梅蘭芳先生去世了,雖然醫護人員竭盡全力卻未能控制死神的肆虐,一代巨星隕落了。
梅蘭芳先生生于北京,長于北京,最后也留在了北京,埋葬梅蘭芳先生的地方是在北京的香山東側的萬花山,這里成了梅蘭芳先生的長眠之地,這里郁郁蔥蔥,幾棵松柏樹立又有小路,平時甚至還有專人看管。
據悉他的離世對全中國人民的打擊都是巨大的,當時中央領導人甚至還特別做了批示,梅蘭芳先生是名人,葬禮不可匆忙了事,所以特批了各種材料做棺槨,送梅蘭芳先生最后一程。梅蘭芳先生去世時面容平靜并安詳,而他的棺槨是用陰沉木打造的,事實是否如此?
出世
如果將藝術形容成一個奇異的事物,有些人和事那就已經將藝術成就演繹到了空前絕后的程度,比如李白的詩詞,王羲之的書法,還有就是梅蘭芳的戲。1894年出生在北京南城李鐵拐斜街的小四合院的梅蘭芳,誰都沒有想到他能變成風靡全世界的巨星。
梅蘭芳作為梅家三代里面的第一個男丁,讓家里面在亂世中得到了一絲喜悅。梅家向來是以唱戲為生,由于當時女性地位低下,所以在戲中無論男女女都是由男性扮演,而梅家從事的行當就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旦角。
但當時中國內憂外患,尤其是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已經到達了高潮,接著慈禧老佛爺讓義和團進京,說是要懲戒洋人,結果洋人沒打死幾個,北京的老商鋪卻被義和團付之一炬。
緊接就是八國聯軍進入了北京,慈禧和光緒拍拍屁股跑了,北京城里面的老百姓是人心惶惶,也沒有心思看戲了,這使得梅家本就拮據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要清楚一點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暴行不亞于37年后的南京大屠殺,當時的南城李鐵拐斜就是重災區,梅蘭芳的母親和家里的女人成天往臉上抹黑煤,躲起來,不敢見人。
以至于梅先生他們家將南城李鐵拐斜街的老房賣掉,搬到了百順胡同,隔壁就是住著楊小樓,生活沒了著落那只能改行好,幸虧他們家與一家修表鋪的師傅比較好,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有修表的功夫,這才能生存。
但當時梅蘭芳不知家里的困難,每天除了玩就是去附近的私塾上學,成天與楊小樓玩鬧。
練功
玩鬧也是有時間限制的,是時候讓他接觸到家族的產業了,梅蘭芳先生就拜師吳菱仙,開始練功。
吳先生是先教唱詞,再教唱腔,每一段都必須唱十幾遍,并且梅先生關于青衣的初步基本動作,如走腳步、開門、關門、手式、指法、抖袖、整鬢、提鞋、叫頭、哭頭、跑圓場這些身段那是樣樣精通,梅先生別看他是個天才,但這些基本功他也是每日都訓練。
梅蘭芳先生11歲登臺,那是光緒甲辰年七月七日,好日子,他在戲里面串演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里的織女。
當時賣票賣得好的是皮黃,但是梅先生還是比較古典,認為學習要先從昆曲入手,之前梨園弟子學習有一個步驟,那就是先學昆曲后再動皮黃,等到了光緒年間已經開始昆曲和皮黃兩個一起學,到了庚子之后,大家就學皮黃,昆區也就是個人愛好。
因為梅先生認為昆曲歷史悠遠而皮黃沒有創制以前,早就在北京流行,觀眾看慣了,所以一下子改不來,二是昆曲的身段、表情非常嚴苛,這種技術底子打好了,再學皮黃,就省事得多。
就這樣從廣和樓第一次登臺之后,梅蘭芳先生便在各種戲里面串聯小角色,14歲那年他開始正式搭班喜連成,在廣德樓這些園子里面輪流演出,不分晝夜,每日必唱了,之后再回家學習,基本上是腳打后腦勺,馬不停蹄四處趕場。
一炮打響
但就在一切要好轉之時,梅蘭芳的母親去世了,對于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這是致命的打擊,還好祖母和大伯一家相互扶持。到了17歲梅蘭芳先生因為變聲了,所以就退出了喜連成,他也在這年辦了一件大事,就是與王明華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夫人結婚了。
所謂的變聲也就是戲劇中的倒倉,有些演員需要很長時間恢復,恢復的不好,那就永遠告別舞臺,有些卻恢復的很快,梅蘭芳就屬于后者,嗓子很快就恢復了,重新登臺演出,并且搭班鳴盛和班,后搭俞振庭組成的雙慶班,以至于北京已經小有名氣了。
之后在上海一炮打響,在上海演出的45天里,這個來自北京的青衣給上海的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從嗓音、身段、臺風基本上秒殺了當時所有的演員,甚至結束之后,各大戲院觀摩考察的人都不愿意離開,讓他們開了眼界。
與此同時,為了豐富曲種,梅先生拍了一些時裝的戲曲,還有一些舞臺上從未出現的古裝系,類似于《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太真外傳》等等。
雖然扮相與傳統扮不相同,但符合觀眾的審美,并且在唱腔和身段上從人物的性格入手,將故事中的人物完美的呈現在舞臺之上。
這樣在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行全國首屆旦角名伶活動,梅蘭芳被評為“伶界大王”,成為當時四大名旦之首。
此后在1931年梅蘭芳等人創辦了國劇學會,邀請了眾多行內的好手,大家串著唱戲,可見當時的角兒并非只會本行,對其他行當的基本功也都是信手拈來。
留胡子
九一八事件爆發,迫于形勢,梅蘭芳先生被迫遷居上海,國劇學會不到兩年就停止了。在上海的日子,梅蘭芳先生用自己實際的行動表現了他的愛國,他編排了《抗金兵》和《生死恨》等劇目為中國的軍民打氣,也為各地的災民舉行義演,并且赴蘇聯宣傳愛國劇。
等到全面抗戰爆發,梅蘭芳的名氣招來了日本人和漢奸,讓他做侵入宣傳或者是去做廣播,梅蘭芳一律不見,一律不參加,甚至不惜通過打針引起42度高燒來拒絕敵人。
為了讓日本人徹底死心,梅蘭芳開始留胡子,宣布退出舞臺,但梅蘭芳有一大家的人來養,幸好當時梅先生家底厚,扛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箲鸬陌四?,梅先生保持了自己的忠貞,他的高尚品格令人欽佩,所以當時戲劇大師田漢就曾說過梅蘭芳先生“傲骨從來耐歲寒”。
棺槨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梅蘭芳被邀請在1949年站在了天安門城樓上,他身穿中山裝,手扶漢白玉欄桿,目光遠眺,真是一股英氣。
此后他作為傳播文化的友好使者,多次出席各大晚宴,歡迎各國的代表團,所以梅蘭芳先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更是使中國進入國際的腳步加速了。
但就這樣的一個偉大的人,最終已經受不住歲月的侵襲最終離開了人世。當時周恩來總理表示梅蘭芳是世界舉世聞名的戲劇大師,他的葬禮一定要好好規劃,要風風光光,不要匆忙行事,所以當時特批了陰沉木作為梅先生的棺槨。
有些文件中寫的是金絲楠木,有些寫陰沉木,其實都對,因為當時特批的原材料其實是陰沉金絲楠木。
陰沉木其實并非是一種樹木,而是多種樹木的自然環境中因為地震了,洪水,泥石流等埋入地下,經過數千年上萬年的缺氧、高壓形成的特殊物質。
金絲楠木和陰沉木都可以獨立存在,但一旦陰沉木是由金絲楠木所構成的,也就是二者合并,那就變成了更為珍惜的陰沉金絲楠木,它此組成的梅先生的棺槨,其密度高,堅硬如鐵,耐腐蝕,防蛀蟲,敲擊有金屬的聲音,并且保留金絲紋理,價值遠遠超過市面上任何木材,但給梅先生制作棺槨,這是陰沉金絲楠木的榮幸。
結語
在棺槨中的梅先生還是那么安詳,臉上似乎還有一股英氣,梅蘭芳出殯那天,經過天安門,幾乎政界、文藝界以及老百姓沿途數萬人自發送行,因為在他們心中梅蘭芳是一個藝術極好,人品也好,民族氣節更是令世人敬仰。
香山萬花山這個地方梅先生的首位夫人王明華的棺槨在梅蘭芳先生安葬前被起出,在用水泥水泥灌注出三個墓穴間。
中間是梅蘭芳,右邊是王明華,左側目穴給在1980年去世的福芝芳,而且令人慶幸的是,中國有一段動蕩時期,那個時候正好幾棵松柏將梅先生的墓地隱藏,當時梅先生墓碑不知是出于瘋狂的愛好者,還是怎樣,被人盜走,所以免于斗爭。
作者:天下行
參考資料:
梅蘭芳墓;紀念空間北京城(當代北京城市空間研究叢書5);清華大學出版社;高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