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5日,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副領導人陳誠在臺灣省臺北市因肝癌去世,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
聽到這個消息后,時任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的蔣介石沉默了許久,既悲痛又無奈地下達了用最高規模厚葬陳誠的命令,而他也拖著年邁的身體親自出席了葬禮,以哀悼這位對國民黨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二把手”。
(蔣介石與陳誠)
可就在陳誠的葬禮舉行之前,蔣介石曾就“陳誠的六十六字遺言該不該發表的問題”在國民黨黨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數名國民黨高官政要勸諫蔣介石,銷毀陳誠留下的遺言,不能將其外傳,更不能發表到報紙上讓共產黨人看到,否則將會對國民黨的發展產生重大的輿論影響。
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并沒有聽從他們的建議,只是沉默了片刻道:按原件發表吧!
那么,陳城究竟留下了什么遺言,能夠讓如此多國民黨政要重視?而面對著他們的勸誡,蔣介石又為何要力排眾議的將其發表呢?
想要弄明白這一切,還要從蔣介石與陳誠說起。
陳誠
陳誠,字辭修,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鄉的一戶貧寒的耕讀之家,受家庭的影響,陳誠從小就飽讀詩書,期望著能夠用知識改變命運,實現他遠大的理想。
青年時期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先后考上了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學和浙江省立第十一師范學校并在1917年成功畢業,是當時少有的高材生,可謂前途無量。
但陳誠的理想卻并不僅僅是去當一名老師,他還有更大的抱負。
陳誠
為此,1919年,帶著一腔孤勇,陳誠從浙江省處州中學借來了一張應屆生的畢業文憑,想要冒名頂替進入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可惜在體檢的時候,他卻因為身材太過矮小而被拒絕錄取。
(保定軍校時期的陳誠)
不甘心的陳誠只好找到時任中華民國國會議員的同鄉杜志遠走后門,這才考進了保定軍校,成了蔣介石的學弟,之后他在校期間參與了直皖戰爭,加入了國民黨。
畢業后,陳誠被分配到了浙江,任國軍的一名少尉排長。
1923年五月的時候,陳誠曾經跟隨孫中山先生西征沈鴻英,在戰斗中不幸負傷。
養傷期間,蔣介石曾短暫地來到醫院中看望傷員,陳誠浙江人和保定軍校畢業生的身份讓蔣介石感到了些許親切,二人因此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接觸。
但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面前的人在后來會成為各自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人之一。
養好傷后,1925年陳誠再次參與了由許崇智、廖仲愷組織的第一次東征,擔任炮兵連連長,負責掃蕩軍閥陳炯明。
這次任務陳誠的表現絕佳,他的炮兵總能夠在戰場上打出出其不意的效果,尤其是影響整個近代中國的政治、軍事格局的棉湖戰役。
這次戰斗中,面對著叛軍強大的攻勢,陳誠冷靜地指揮炮兵應對,將幾近崩壞的戰局成功扭轉了回來,幫助3000人的東征隊伍戰勝了20000人的精銳叛軍,史稱“棉湖大捷”。
此戰之后,陳誠的名字進入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高層眼中。而半年后,小有名氣的陳誠參加了第二次東征與北伐戰爭,多次取得戰功。
(黃埔軍東征誓師大會)
而憑借著這些成績,尚且未滿三十歲的陳誠就已經做到了師長,堪稱是平步青云。更加重要的是,剛剛而立之年的他獲得了蔣介石的重用。
君與臣
其實在北伐戰爭之前,蔣介石就已經十分的器重陳誠了,但嚴格意義上講,蔣介石對陳誠真正的倚重,還要從1927年寧漢分裂,鄧演達出國,第21師師長嚴立三辭職,蔣介石任命陳誠為21師長師長時算起。
那一年,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系的斗爭中孤立無援,被迫下野。受蔣介石的影響,剛剛當上師長的陳誠也遭到了排擠,被迫交出兵權,失去了師長一職。
(蔣介石)
此時的陳誠深感“黨失重心,群龍無首”,意識到只有讓蔣介石穩住心境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基于此,在他30歲生日的兩天前,陳誠寫了一封效忠信,用以勸誡蔣介石。
信中,陳誠對蔣介石提了四條建議,分別是:“忍辱以負重也”、“至誠以懷遠也”、“求才以固本也 ”、“節用以圖治也 ”。
這四條建議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就是陳誠希望蔣介石能夠穩固情緒,做好統籌規劃,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此外,在信件的最后,陳誠對蔣介石說了一番極為真切的話語:
“鈞座當仁不讓 ,務望以總理之度量為度量,容納眾流 ,包含一切庶幾革命早成,民生有托,忍小忿以成大謀,東坡所謂過人之節也。”
結合著計劃看來,陳誠的這篇書信寫得可謂是恰到好處,字里行間滿滿的都是陳誠對蔣介石的言勸之心,可謂是聽者落淚,聞者傷心,蔣介石也深深地被其話語中的真誠和理性所打動。
而這封信另一個特別之處在于發出時間!因為陳誠這封效忠信送出的節點正好是在蔣介石宣布復出的前夕。
所以在陳誠的效忠信送出一周后,蔣介石便親自接見了陳誠,稱他是“有志之官長”:
“陳厚甫頗有志氣 , 劉士毅頗有精神,陳辭修為有志之官長,其他惜皆庸庸者也。”
1928年3月,復出后的蔣介石將陳誠任命為警衛司令,節制三個直屬警衛團,協同兩個炮兵團和兩個憲兵團,實力與其他部隊的一個軍相當。
北伐戰爭中,憑借著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陳誠率領警衛團屢建奇功,蔣介石頗為喜悅,大手一揮將國民黨軍中最為頂尖的第十一師交給了他,以表彰他的功績。
這還不算完,在1930年10月的中原大戰結束后,蔣介石又任命為陳誠為國民黨第十八軍軍長,就這樣憑借蔣介石的倚重和自身的能力,陳誠在短短的兩年之內實現了軍職的三連跳。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至此,陳誠變成了蔣介石軍中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把手”,蔣介石對他的信任與兩個人的感情也到達了巔峰。
而為了能夠留住陳誠的忠心,蔣介石幾乎把陳誠當成了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對待。
1931年的1月,蔣介石為了陳誠能夠有更大的發展,和宋美齡一起作保,將國民黨元老譚延閭之女、宋美齡之干女兒
譚祥許配給了陳誠,將自己的愛將變成了自己的干女婿。
(陳誠與妻子譚祥)
這件事令陳誠極為感動,當年年末,陳誠曾這樣跟妻子譚祥介紹蔣介石與自己的關系,他說:
“論私誼擇生不過系我友 , 而蔣先生實無異父兄”。
直接將蔣介石比作了父親、兄弟一般的親人,可見陳誠對蔣介石的感激之情與效忠之心。
但是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隨著與蔣介石接觸得越來越多,陳誠也逐漸地發現了自己與蔣介石在思想上存在著很多的矛盾,而
這些矛盾是蔣介石給再多的好處都無法化解的。
陳誠(中間)
畢竟,道不同,難以相為謀。
理想的分歧
1931年8月,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陳誠的好友鄧演達在上海被蔣介石反動派抓捕入獄。
聽聞自己至交好友被捕的消息后,遠在江西圍剿紅軍的陳誠仿佛遭遇了晴天霹靂,急忙修書一封遞交蔣介石,以“為國惜才,從寬擬處”的理由,勸誡蔣介石能夠對鄧演達從輕發落。
而蔣介石在收到信件后,回信給陳誠,表示自己會“準從寬大辦理”,讓陳誠先處理好江西的事宜,不要分心。
(鄧演達)
可沒過多久,蔣介石就背離他對陳誠的回信,判處了鄧演達死刑,并于11月29日晚,將鄧演達秘密殺害于南京麒麟門外的沙子崗上。
鄧演達身死的消息傳來,陳誠悲痛欲絕,甚至不惜用請辭的方式抗議蔣介石,然對此,蔣介石并沒有過多回應。
正是在這個時候陳誠發現,自己和蔣介石在政治理念和理想上存在著根本上的分歧。
要知道最開始他追隨蔣介石,向蔣介石效忠都是他認為蔣介石能夠繼承孫中山總理的遺愿,完成尚未成功的革命。但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已經明顯偏離了本心和初衷!
(孫中山)
畢竟對陳誠而言,鄧演達是他在革命道路的星火,在他的心中,鄧演達也是真正理解革命、繼承革命、真正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的英雄。
當鄧演達死在了蔣介石手中時,陳誠此前對蔣介石的忠心陡然出現了微不可察的裂痕。
鄧演達身死這件事使得陳誠懊惱了許久,至于蔣介石囑托的“剿匪”事宜,陳誠顯得有不那么盡心盡力了。
而在陳誠數次的“剿匪”失敗之后,蔣介石也逐漸地發現了陳誠的問題,心中不免也打起了鼓。
畢竟蔣介石重用陳誠,就是因為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但隨著陳誠在圍剿紅軍頻頻失利,蔣介石也覺得自己該敲打一下陳誠,讓他能夠戒驕戒躁,真正地為他所用。
1933年,陳誠率領的第11、52、59師在反圍剿中遭到我黨我軍激烈反擊損失慘重,蔣介石因此大發雷霆,先是連續給他打了三通教訓電話,又親手遞交了一封手諭教訓他,再就是要給陳誠處分。
可是在最開始的時候,陳誠并不買蔣介石的賬,他本人深切地認為:蔣介石在打仗上是個純粹的外行,自己不需要他的指點。
所以在接受蔣介石的教訓時,他本人都并不在意,甚至認為蔣介石是“無中生有”,只是單純地想教育自己,給自己套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罷了。
但隨著蔣介石愈發的關心、教訓陳誠,陳誠也逐漸地理解了蔣介石的良苦用心,兩人之間的關系逐漸地恢復了一些。
由于關系得到了改善,蔣介石才又漸漸放權,這使得陳誠在抗日戰爭中大放異彩!
文武雙全的忠君之臣
1937年后,隨著日軍的全面侵華開始,陳誠的軍事才能在抗日的戰場上逐漸地顯現出來。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陳誠被同時委任場左翼軍總司令和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兩職,是淞滬前線負實際指揮責任的最高指揮官,在這種情況下,他親自率部隊在羅店、劉行迎戰日軍,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
隨后在撤退時,陳誠又壯士斷腕一般地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隊第 67 師阻擊日軍,掩護大部隊的撤退。
此外,作為作高指揮官,當淞滬會戰的頹勢不可逆轉之時,陳誠又幫助蔣介石定下了擴大戰場,改縱為橫的戰略決策,以此減緩了日軍的進攻速度,擾亂了其部署,為中國的持久抗戰打下了基礎。
(淞滬會戰)
1938年6月,武漢保衛戰爆發,在這次戰役中,陳誠又被委以武漢衛戍總司令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二職,是武漢保衛戰的全權負責人。
此次戰役中,陳誠再次堅持了和日軍打消耗戰的決策,擬定了“以保衛武漢要樞,達成長期抗戰,爭取最后勝利之目的,應以一部配置沿江各要地及南潯路線,尤須固守田家鎮要塞;,以主力控制于德安、瑞昌以西及南昌附近地區,側擊深入之敵,將其擊破而殲滅之”的路線。
雖然這場戰役最終與淞滬會戰在結果一樣失敗,但由于陳誠出色的指揮,這兩次會戰都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而在陳誠的抗戰史中,除了軍事指揮外,在行政方面也是國民黨內部的一把絕對好手。
1940年9月,陳誠開始親理湖北省政。
剛一到湖北,他就開始大力推行《建設新湖北計劃》,推出了強禁大煙、實行二五減租、練兵、管理后勤、保障糧食、平物價、實施地方自治、發展基礎教育等等多項舉措,而這些政策的實施也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
(陳誠因為在抗戰中的出色表現,而成為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人物)
對于蔣介石而言,陳誠就是一個多面手,哪里需要人,陳誠就能去哪里,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時候陳誠都能夠為蔣介石排憂解難。
因此,在蔣介石的失勢的時候,陳誠可以說是極少數能夠為他分憂且他效忠的人。但是自從國民黨敗退臺灣后,蔣介石在在政治上的回旋余地小了很多,對許多人都有了猜忌之心,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位高權重的陳誠,而這種猜忌也一直持續到了陳誠死的時候!
五陳誠的遺言
其實敗退臺灣后,陳誠就已經與搞到了一絲危機!他多次想要從政治漩渦中抽身卻都不可得,最后只能身不由己地在這種痛苦中掙扎。1965年,肝癌晚期的陳賡已經病重,盡管蔣介石讓他接受了最好的治療,可病勢沉重,早已無力回天!當年3月,似是感到大限將至,陳誠留下了一小段遺言,總共66字:
“希望同志們團結一心,在總裁的領導下來完成革命大業;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軍民亦共患此難;黨存俱存,務求內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為。”
單從字面意思看,陳誠留下的遺言每個字都透露著他對孫中山總理三民主義崇高的敬仰之情。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六十六個字發表到報紙上并沒有什么不妥,可當國民黨諸多政要得知遺言內容后,紛紛反對將之公布,甚至強烈要求修改甚至重寫!而他們之所以反對發表陳誠遺言,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羞愧于這六十六個字。
其實自打國民黨敗退臺灣后,內部的軍心早已潰散,陪在蔣介石身邊的人更多都只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繼續過之前的奢靡生活,
至于反攻大陸、繼續革命口號,更多的時候都是呈現在嘴上。
陳誠(右一)
所以,即便當時的蔣介石已經78歲高齡,他還是能分得清陳誠與其他人的對錯。
而與陳誠40年的交往也讓蔣介石明白,陳誠至死都是那個追逐孫中山總理革命理想的少年。
他的信仰與他的忠心在這四十年中從未有過改變,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陳誠的依舊在想著號召軍民“在總裁的領導下來完成革命大業”,這樣的遺言,又有什么不能發表的呢?
而唯獨讓蔣介石感嘆的是,偌大的臺灣在陳誠逝去之后,他的身邊竟然再無可以信任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