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馬戲團 | 文
今年4月,有潛力的動畫不少,首先有故事好,女主還是短發控天菜的《九龍大眾浪漫》,然后還有渡邊信一郎帶著《星際牛仔》(幾乎)原創班底做的《拉撒路》……不過今天,我們來推薦一部比較話題性,很特別的作品。
說話題性吧,但它的受眾其實又偏小眾,那就是:《搖滾乃淑女之嗜好》。
《搖滾乃淑女之嗜好》(下面簡稱《淑女》)是一部漫改作,目前動畫播了三集,漫畫則連載51話。自從這動畫發預告,就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因為它實在是太叛逆了,漫畫在特定圈子里也名聲在外——很多人說它是史上最狂的少女樂隊番,這話一點都不夸張。
我們今天,就結合動畫與漫畫一起聊聊這作品。
《淑女》特別在哪兒呢?應該說,在“少女樂隊番”這類目下,它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獨樹一幟。雖然表面是個一群少女組樂隊的故事,但實則完全不同。
《淑女》的故事大致是,女主是一個因母親嫁入豪門,而成為大小姐的平民。為了鞏固母親在家里的地位,她想成為女子貴族學校的代表“高潔淑女”,所以必須處處隱藏平民身份,假裝成同級生里第二高雅的大小姐,掩蓋熱愛搖滾樂的內心。
然而,女主卻在陰差陽錯之下,撞見同級生里第一高雅的大小姐,在練習室里悄悄打架子鼓。兩人就這么見到了對方真實的一面,并開始合奏。
聽起來沒新意,對吧?但實際上,這是一部反少女樂隊番,的少女樂隊番。
首先,她們的樂隊,玩的是器樂搖滾,沒有主唱,早期翻彈的還都是日式數學搖滾。而且在這個樂隊里,做決策的人是貝斯手,貝斯手的吉他彈得還比女主好。
然后,樂隊里四個成員,看似大小姐,實際上都是真顛婆,把反差演繹到極致,所以作品臺詞的尺度很大。
女主和女二,就像《狂賭之淵》的那兩位來搞音樂了。女主只要拿上吉他,就會喪失理智,化身扳機社式畫風;而女二則是個一心只想打鼓的瘋子,嘴里全是葷段子比喻,把合奏說成交歡,興奮說成高潮……這還只是最文雅的部分。
尚未登場的鍵盤手,則表面是個寶冢偶像女扮男王子的角色,實則為極弱勢的誘受巨乳萌妹;而貝斯手,則看似高冷,實際暴躁無比,還同時兼具抖m和抖s。
你可以看出,這就是把日常番里常見的幾種女角色,給徹底破壞掉的人設。
然后,她們的合作也不是傳統百合貼貼的模式,雖然其本質上還是百合,但大多數時候更像在開戰。每次合奏結束后,女主和女二就會互相大罵垃圾,用各種下三路比喻侮辱對方的演奏,80%的臺詞放出來這文章就沒了。
面對隊外也是如此,對裝可愛的競爭對手少女樂隊,她們會豎起中指狂噴:“閉嘴,你們這群迎合主義的豬玀”。而對待爛私德的公子哥牛郎偶像團,她們會直接拿起吉他往他們頭上砸。
至于每次演奏進入佳境后的象征性畫面,也不是愛與理想的棉花糖,而是四位女主大玩字母圈游戲。人物演奏的強弱關系,就由這些畫面里的攻受關系表現。
但最大的區別是,《淑女》根本不是一部少女樂隊番,而是實打實的音樂番。它的性質,和《MYGO》《Girls Band Cry》《孤獨搖滾》是截然不同的,雖然這些番的受眾都可能重合。
日本的樂隊番,其實是個特別割裂的東西。因為一直以來,日本樂界就處于一種極卷的狀態,從業余演奏者、專業樂手到世界大師三個層面,水準都在東亞處于斷層式領先,音樂教育更是出色。
一直以來,日本都是世界第二大音樂市場,且我覺得,要不是第一大市場的美國,在各個領域都有堅挺的老炮穩定輸出,以日本新生代樂隊的質量,早就超過短視頻化的歐美狗屎現代音樂了——你如果覺得我罵得狠,去音樂論壇和油管看看,會發現歐美樂迷罵得更狠。
可是,日本的樂隊番,卻和上述現狀非常割裂。很多少女樂隊動畫,本質上還是偶像企劃和日常百合番,哪怕京吹這種作品,重點也是在成長上,而非音樂——雖然歌好聽,但大多數人也是為少女貼貼來的。
至于真音樂番,經常和主流完全脫節,比如《搖滾吧!中二樂團》這種一人爆肝七年的牛逼作,注定無法走入大眾,雖然也不需要。
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和音樂無關的番,音樂卻碉堡了,你看妖尾的維京金屬,死神的弗拉門戈,混沌武士的和風嘻哈……一個比一個先鋒。可到了“樂隊番”,音樂層面的東西,卻一個比一個保守,你如果真聽日本現代音樂,一定知道我說的保守是什么。
所以《孤獨搖滾》最初出圈時,搖滾圈有些人非常反感,因為它其實并不孤獨也不搖滾。不過后來波奇在全世界掀起了神奇的二創浪潮,導致它可能反而變成了這世上最搖滾的番。
而《淑女》,就是在逆反這種情況。首先它對樂器和音樂的描寫非常細致,從動畫第一集里,鼓面上的痕跡,以及對雙踩的精準特寫,就能看出,雖然吉他指法有點對不上。
此外,她們玩的是含金量非常高的數學搖滾。
什么是數學搖滾?這是從前衛搖滾和先鋒搖滾浪潮里,衍生出的一種小眾風格。大家應該知道,音樂是建立在樂理基礎上的,一首交響樂背后是復雜的音樂結構,有時像一個數學模型。
所以,有人就把音樂理性的一面推向極致,用復雜晦澀的和弦,去結合大量復拍與變拍的節奏,但又去除爵士樂的即興。如果說流行樂是1+1=2,那數學搖滾就是高數題。
其實,數學搖滾在歐美是冷門,且評論兩極化,因為其重點根本不是音樂性。但這風格傳到日本后,被改良了,像番劇里提到的Lite和té樂隊,聽感要友好太多,保留了先鋒性,但融入后搖和傳統搖滾的元素。說實話,我覺得日式數搖更像是Djent這種純器樂前衛。
就像日式的盯鞋浪潮,搞的其實也不全是80年代My Bloody Valentine的那套東西。
截然不同的曲風,導致這作品沒法走傳統路線,所以你能看到一些反套路橋段。比如她們的樂隊,第一次在Live house對決演出時,因為風格過于先鋒,結束后一個人都沒鼓掌,全都聽傻了,很多還沒聽懂,納悶主唱在哪兒。
那作品的主題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音樂本身的魅力。
《淑女》在人設和曲風上逆反了少女樂隊番,在價值觀上也是如此。所以它在樂隊對決時,需要觸及的境界不是讓場館座無虛席,或掌聲滿滿,而是讓主角們感悟:不要想著去贏,不要想著去賺錢般贏得觀眾;而是拋開一切,擁抱音樂和熱愛。
漫畫里,角色會在本該處理人際關系和自我認識的時間點上,被突然打斷,來一句舞臺不是給你尋找自我的地方,這里和什么夢想啊,青春啊,統統無關——這里是屬于音樂的。
因此不要只讓觀眾歡呼,要讓他們震撼,然后無法忘記聽到的東西,劇情必須超越掌聲。
所以,四位女主反而有了強烈的化學反應,因為《淑女》的故事有個核心理念——音樂不是什么幫人處理人際關系和成長的陪襯工具,音樂本身的力量就是浩瀚的,所以一群少女可以僅憑對它奉獻一切的熱愛,就被緊緊凝聚在一起,然后,這份熱愛會引導她們以自己的方式成長。
所以,音樂才是這作品的精髓。雖然《淑女》也有許多人際關系的戲份,但它們出現的方式,和傳統少女樂隊番不一樣。
傳統的少女樂隊番中,家庭的糾紛,要靠處理糾紛本身來解決;友人的矛盾,也要靠處理矛盾本身來解決。所以《Girls Band Cry》的高潮戲,是那個卡車里哭的片段,《Ave Mujica》的劇情,則和音樂割裂到屁關系沒有。
但《淑女》的高潮戲和糾紛處理,全是在舞臺上,演奏中解決的。音樂一直是這個作品的真正主角,很多戲份都是角色們在討論如何處理樂句的演奏方式,當她們寫歌時,面對的是真正在創作時出現的困難,而非一些作品里,角色熬夜糾結一段時間,遇到一些象征性的困難,最后突然寫出了一首牛逼的歌。
可這種圈層化的內容,要怎么才能有趣地表達出來呢?這時,就得靠前面所說的,那些狂亂的,尺度極大且瘋癲的角色塑造和臺詞了。
漫畫在刻畫演奏場面時,有種呼之欲出的巨大張力,讓你仿佛親臨現場。至于演奏什么,不重要,你只要聽你喜歡的音樂就行了。
此外,作品的背景塑造也頗有深意。它的大小姐人設,以及貴族學校舞臺,和要表達的搖滾精神是密切相關的。
為什么這群大小姐要搞搖滾?因為大小姐學校,是世界的縮影,這里壓抑且偽善。學校的大小姐們只搞古典樂,她們其實沒有自我,想要的一切,實則由父母決定,而成人世界的影子,也因此被拖入校園。
當女主進一步了解“高潔淑女”的稱號后,意識到它造就了公司末位淘汰制般的叢林法則。而上一屆高潔淑女,處處看似優雅自在,實際被選上是因為父母給學校投資了一棟樓,而她用來拍照,張口閉口談起的豎琴,原來早就被放棄了,只因父母說那是不必要的東西,而且,她不在意。
慢慢,你會和女主一起發現,原來那些優雅的豎琴、小提琴、鋼琴……都是淑女的陪襯工具,全是為了成為社交界之花,培養的淑女的嗜好——而搖滾,是不能成為淑女之嗜好的,就像成為大小姐的女主,再也不能盡情吃她熱愛的漢堡和可樂。
整個漫畫里,時不時就會有“成功成人的世界”入侵,這些大人不是惡的,他們只是在以大人的方式生活而已,但這種生活方式,注定帶來對家庭和兒女的忽視,扭曲的價值觀,以及勢力的行事準則。
而且,他們也不在意。
三人去貝斯手家里做客,發現之前她以英雄形象被提及警長父親,原來是個不近人情的家伙,看似強硬,卻又低聲下氣討好有政客父親的女二,同時無視其他女孩——這就是故事不斷展示的世界,它是搖滾樂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搖滾樂不是來幫這群少女解決問題的,作者借著The Who樂隊的名言做了回答:搖滾樂不會將我們從痛苦中拯救,也無法讓我們逃避現實,只能讓我們沐浴著痛苦起舞。
所以為了反抗,她們需要行使音樂的暴力,而偉大的音樂,從來就有其暴力的一面。
諷刺的是,在用古典樂偽善妝點自己的上流人士之中,這些叛逆的淑女,反而成了古典樂的真正傳人。因為古典和搖滾從來就是密切相關的,貝多芬他們在那個時代做的音樂,就是最重,最先鋒的東西,你如果去現場聽過滿編的交響樂團,會發現像是一輛戰車。
如今誰都聽過《命運交響曲》的當當當襠,但當時這是極為離經叛道的音樂,貝多芬破天荒用兩個音做出主動機,然后延續到整整四個樂章,而且竟然以一個警句作為交響樂的起始,這是聞所未聞的處理。
實際上,《命運交響曲》的首映當初是毀譽參半的,缺少排練,且長達4小時的先鋒音樂,就像淑女樂團的首次表演。如今的樂評人評價這些古典樂,用的形容詞甚至不是“重”,而是認為它超越了當時的音樂極限。
那是一種在那個時代的,音樂的暴力。
除了音樂外,貝多芬最大的愛好就是去紅燈區,很多作曲家都是這種性格。所以就連《淑女》中那些在貴族學校大喊出來的葷段子,都有種另類的還原感。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們演奏的數學搖滾,就是源自古典樂。很長一段時間里,搖滾樂都擺脫不了布魯斯根源,這就是為什么英倫風的披頭士算搖滾,他們的音樂有一大股布魯斯味;但中文語境里,沒有布魯斯味的英倫搖滾,原文其實是“不列顛流行樂(brit-pop)”。
直到70年代,緋紅之王和黑色安息日開始從古典樂和爵士里,尋找搖滾樂的新根源,前衛搖滾才得以誕生,搖滾樂也不再拘束于貓王和Jimi Hendrix使用的黑人文化。
了解這些之后,你再去看這部作品,會發現它的一些設定很巧妙。
但最后,這個動畫改得好嗎?
很難說,畢竟才出了三集;不過我覺得它有兩個很嚴重的問題,一個是節奏太慢,1集平均只有1.5話的內容,實在太少,導致你可能會覺得劇情拖沓。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音樂和氛圍有點微妙的錯位。
《淑女》的作者是《蟲奉行》的福田宏,他不是個專業樂手,所以早期的一些基礎設定,其實有問題。
比如《淑女》在秀貝斯手技術時,提到了Polyphia的《Playing God》,這是一支雖然網紅化,但依舊很牛逼的樂隊。然而,這其實是編輯在單行本時改的,早期雜志連載時的選曲,是涼宮春日的《God Knows》,這有點像有人吹噓自己是魂游高手,然后打開游戲一秀,大家一看,好家伙,怎么是《原神》?!
正式連載后,福田宏去上了Lite樂隊貝斯手的公開課,漫畫也有了音樂顧問,所以這類問題幾乎消失了。但最初福田宏讓淑女們演奏數學搖滾的底層設計,卻有些微妙,因為數學搖滾之所以叫“數學”搖滾,正是因為它極為理性化,根本不是由癲狂激情驅使的音樂。
更糟的是,作者用來搭配的日式數學搖滾樂隊Lite和té,是往悠揚、從容方向走的。這兩支樂隊,已經半只腳踏進后搖和藝術搖滾領域了,多數曲子根本沒法和漫畫里的情緒表達融在一起。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té樂隊的代表作,其實多數都是下面這樣的:
但福田宏讓她們表演的曲子,其實是這樣的:
你一定能聽出差別在哪兒,這種狂暴感,真的是少一分都會丟失這作品的精髓。看漫畫時,因為早期配樂是腦補的,而且劇情很快就變成四人組了,所以初始階段很短。
然而動畫的慢節奏,讓作品第三集了都還停留在最開頭,樂隊成員還缺了一半,選的還是(對這狂氣畫風來說)不溫不火的曲子,導致氛圍根本嗨不起來,甚至有點尬,再配上動畫那沖水淡化的癲狂氣質,感覺脫節又抓不住重點。
你應該能察覺到,這篇文章里,動畫和漫畫的截圖,氛圍是有偏差的。
所以怎么辦呢?我也不知道,《淑女》動畫的配樂,有Lite參與。我相信以他們的水準,把音樂做躁一點完全沒問題,所以也許最大的希望,就是后續的音樂能配上這部作品的癲狂氣質吧。
不然的話,它恐怕要陷入搖滾粉,和百合番粉,兩頭不討好的尷尬處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