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婚不育保平安”成為社交平臺熱詞,當寵物經濟取代親子經濟成為消費新寵,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正沖擊著傳統社會認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婚姻望而卻步。
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僅181萬對,同比再降8%,這些數據背后是一些年輕人正在面對的困境:有人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有人因結婚和彩禮掏空三代積蓄,更多人則在“自我實現”與“家庭責任”的夾縫中進退維谷。
這屆年輕人并非不懂浪漫,只是算盤打得比誰都清醒。一套婚房首付動輒百萬,一場婚禮開銷堪比創業啟動金,更別提婚后育兒成本如滾雪球般膨脹。當“有情飲水飽”撞上“無錢寸步難行”,婚姻從人生里程碑異化為奢侈品消費。有網友自嘲:“996加班賺的錢,付完房租只夠買自由”,道盡都市青年的生存窘境。而更深層的焦慮,則源自對個體價值的堅守——當社會時鐘仍在敲響“三十而立”的催促,年輕人已學會反問:“立的是事業,還是婚姻?”
面對持續低迷的婚育率,多地政府祭出“撒錢催婚”大招。廣州白云區南嶺村率先甩出“王炸”:2025年起,初婚夫妻最高可領4萬元現金獎勵,若生育三孩還能再拿6萬元生育補助。有些地方更將政策玩出新花樣,紹興上虞區發放千元“幸福禮包”,衢州常山縣給25歲以下新婚夫婦直接塞紅包,山西呂梁市則在民政局現場發放1500元現金。
這些政策并非廣東獨有。從四川的婚育消費券到安徽的落戶加分,從集體婚禮補貼到“婚登+文旅”一條龍服務,各地正以真金白銀重塑婚姻吸引力。有網友調侃:“以前是丈母娘推高房價,現在是政府下場當紅娘。”
政策的善意毋庸置疑,但能否提升結婚率也值得研究,廣州南嶺村規定“婚姻存續不滿一年追回獎勵”;浙江某地千元禮包被吐槽“不夠拍套婚紗照”,有人認為獎勵金額與婚育成本的懸殊落差。還有人認為年輕人只是困于高房價、996和階層固化,幾萬元紅包不過是杯水車薪。
現在結婚不同以前結婚那么簡單,彩禮婚宴三金,還有婚房小車等等,雜七雜八加起來可能高達百萬之多,而現在的年輕人平均月薪仍在7000元徘徊。有網友直言:“就算獎勵4萬塊,也剛好夠買0.5平米婚房”。
這些看似熱鬧的政策背后,是對人口形勢的焦灼。當全國結婚登記數連續九年下跌,當生育率跌破警戒線,當老齡化社會呼嘯而來,用經濟杠桿撬動婚育市場就成了不得已的選項。但1500元能買來白頭偕老嗎?4萬元能抵消養育成本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據育媧人口研究測算,中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達53.8萬元,這點補貼無異于杯水車薪。
要破解婚育困局,或許需要跳出“給錢就能解決”的思維定式。日本“低欲望社會”的前車之鑒警示我們:若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年輕人的生存環境,任何獎勵都只是揚湯止沸。
有些一二線城市幾十平米老破就要掏光數十年積蓄,讓多少愛情敗給房產證?專家建議探索“共有產權婚房”,或許能為“無房不婚”的執念松綁。職場文化更需人性化改革,當“下班后沒精力戀愛”成為68.3%青年的常態,推行“戀愛假”“相親假”或許比現金紅包更得人心。
而觀念層面的變革同樣關鍵。當女性將“獨立”刻入DNA,當男性把“躺平”當作護身符,婚姻早已不是人生的必選項。社會需要接納這種多元選擇——正如法國思想家波伏娃所言:“婚姻不應是女性唯一的天職。”
發錢催婚的政策善意,像一束光照亮了年輕人的困局,卻也照出了錯綜復雜的社會癥結。或許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讓婚姻回歸情感本質:當買房不再是愛的入場券,當生育不必與房貸綁定,當職場不再吞噬戀愛時間,年輕人自會找回“執子之手”的勇氣。
紅包已備好,但比錢更珍貴的,是一個讓年輕人敢結婚、愿結婚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