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是古代史上少有的強勢君主,在位期間基本都在對外用兵,開疆擴土。如果說用兵東南,開通西南等是小規模用兵,那么他花費長達44年時間打擊匈奴可謂是曠日持久的大手筆。
漢武帝
孫武曾在兵法中講到如果長期對外大規模用兵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盡管漢朝經歷了“文景之治”,國家稅收錢幣積累數億萬,數不勝數,糧倉儲量堆積如山,陳糧溢出倉外,但積累出了錢糧也架不住戰爭的消耗。漢武帝大手筆的背后導致的是國庫的掏空,那么面對龐大的軍事開銷,他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二十等軍功爵待遇
賣爵,不是漢武帝發明的方法,早在他爺爺文帝時期已經開始。漢初是百業凋敝,匈奴擾邊,漢文帝又采取減免稅收的休養生息政策。為了供應戍守邊疆將士糧草,漢文帝采取大臣晁錯的建議,凡捐獻糧草或運送軍糧至邊關的,就可以授予他相應的爵位。
封授爵位是古代皇帝重要權力之一,而爵位獲得者可以享受免徭役、兵役,甚至贖罪等特權,此外也能獲得相應數量的土地。如此優厚的經濟、政治等特權,所以富人們爭先恐后地出錢或出力買爵。
武功爵待遇
漢武帝攻打匈奴時間沒多長,主管財政的大司農呈報國庫錢糧用盡,遠征獲勝將士又要獎賞,因此他又撿起售賣爵位的辦法,下詔讓百姓用錢幣購買爵位,甚至犯囚禁罪及減免罪名也能購買。武功爵就是漢武帝特地設置明碼標價售賣使用的。后來由于爵位授予過多導致無兵可征,漢武帝又下令爵位在千夫五大夫以下者仍要服兵役,除非購買更高的爵位。
再者是改革幣制。劉邦建立西漢后將鑄幣大權下放至民間,民間大肆鑄造錢幣,再加上這些錢幣品質低劣,含銅量嚴重不足,錢幣也不值錢了。此外盡管劉邦曾下令限制商人地位,但“文景之治”寬松地政策下,他們又依靠冶鐵煮鹽等方法,積累上萬黃金的財產。因此漢武帝改革幣制,收回鑄幣大權,同時鹽鐵官營。
兩漢時期五銖錢
搜刮王侯貴族也是漢武帝籌措軍費的重要手段。依照漢朝制度,王侯貴族需要進獻玉璧。于是漢武帝下令給諸侯貴族,進獻玉璧必須用皮幣墊著。漢武帝詔令中的皮幣是用白鹿皮制成,一尺見方,四周有彩色刺繡,明碼標價十四萬,也只能從他手中買。漢武帝如此做派,諸侯也只能不情愿執行。
漢武帝如此不遺余力地開源,但國庫收入仍不能滿足需要,他又重啟軺車稅和商人的緡錢。緡錢,也就是財產稅,商人們主動呈報自家財產,依照不同類別繳納不同稅錢。后來漢武帝又下令,隱瞞不報或者申報不全者,沒收財產,本人罰戍邊一年。如果誰能告發,就可以獲得相應沒收財產的一半。漢武帝如此操作一番,投機商人紛紛中招。
漢昭帝時期的鹽鐵會議,影響深遠
漢武帝的政策推廣至全國,史書記載各郡國掀起告緡案,沒收財產數以億計,奴婢不計其數,田產大縣數百頃,小縣也有一百多頃,房屋也是大量沒收。結果是中產以上商賈大多破產,而底層百姓也只求吃好穿好,不再從事積攢財物。
事實上漢武帝的長期用兵消耗國庫,也印證了孫武所言。他一項又一項開拓財源政策的頒布,導致漢朝平民百姓大量破產。曠日持久地用兵也導致漢朝人口數量大減。漢武帝晚期,不堪重負得百姓紛紛棄田成為流民,僅關中流民達二百萬之多,而各地農民起義也是蜂擁而起。
鹽鐵會議后形成著作《鹽鐵論》
意識到政策失誤帶來的弊端,漢武帝發布“輪臺罪己詔”,積極調整政策,與民休養生息。值得一提的是,丞相田千秋被封為富民侯,正是漢武帝最后的期望。當然他安排的霍光等人輔政,這群人也是不負眾望,最終迎來了漢朝后期的“昭宣中興”。盡管中興之勢并沒達到文景盛世,也算是漢武帝最后的交代。
(本文參閱資料《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