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8粒西洋參種子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首次試種成功,成為國產西洋參的開端。40多年來,文登區初心不變,始終深耕西洋參產業發展,在膠東半島上打造出“中國西洋參之都”這一閃亮名片。如今,文登集全區之力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推動西洋參品牌價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從西洋參主產區向西洋參產業高地轉變。
文登全區西洋參種植面積達 5 萬畝,年產干參 2200 噸,占全國總產量近 60% ,世界總產量的 30% ,如何讓產量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文登區以精深加工為重點突破口,在加工、種植、研發等環節全鏈條發力。
“過去我們主要賣干參原料,現在通過技術攻關,開發出多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大大提升,產業產值也隨之提高。”文登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當地積極引進培育道地參業、金頤陽藥業等30余家龍頭企業和精深加工企業,投入5000萬元研究開發破壁粉、口服液、代飲茶等9大類、240余款產品,精深加工年產值達8億元,同期帶動產業營收同比增長100%。在種植端,則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攻關西洋參種質資源保護、連作障礙、有效物質分離提純等關鍵核心技術性問題,首創西洋參基質工廠化育苗技術,良種覆蓋率達100%,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有了好產品,更要有好品牌。在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價值榜上,“文登西洋參”赫然以116.43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居中藥材類第3位。
“我們堅持現代化市場營銷模式,建立集電子商務、孵化培訓、檢測化驗等功能于一體的西洋參交易市場。”文登西洋參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場內搭建網上交易平臺、西洋參大數據平臺,引導全國參商來此交易,逐步掌握市場話語權,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同時,區內建有國家級西洋參標準化平臺,大力推廣“文登西洋參”區域公用品牌,對符合藥典規范的西洋參準許授權使用,并建立推行流通追溯制度,完善形成了“公用品牌+企業品牌”母子品牌體系。在此基礎上,文登區深入挖掘西洋參文化元素,建設西洋參文化館、科普園、參源館等平臺載體,連續舉辦7屆西洋參康養文化節,整合文登溫泉、山海等各類資源,推出西洋參養生宴、研學游等文旅產品130余種,同步開展研討會、推介會等各類活動,將西洋參文化與文登“長壽之鄉”品牌相結合,有效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市場與品牌的雙重加持下,文登區西洋參交易市場內西洋參產品價值得到有效提升,市場價平均高出同類產品3個百分點,其中本地參市場份額占比達70%。
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壯大,說到底,根子在生產上。為解決好“誰來種”的問題,文登區全面推行西洋參產業鏈“鏈長”制,組建產業專班,每年拿出1000萬元政策性資金全鏈條扶持,在鎮村層面,成立西洋參產業鏈聯合黨委,將5家企業、126家社會組織、1400戶參農組織起來,資源共聯、人才共育、設施共用、技術共享、產品共銷,充分發揮縣、鎮、村三級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勢,建設西洋參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為廣大參農提供農資供應、種子處理、田間管理、機械收參、免費倉儲等一站式、專業化服務,每畝節約各類成本475元。同時,創新推行西洋參種植保險業務,構建“政府+保險+參農”三位一體保險長效機制,財政給予參農保費60%的補貼,探索推出參農貸、倉單質押貸等金融創新產品,為產業發展提供兜底保障,有效保護參農種植積極性。
發展產業本質是為了農民增收。文登區始終堅持這項原則,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創新“訂單農業+保底分紅”“保底分紅+股份分紅”利潤分配機制,利用西洋參帶動當地5萬多農民就業,讓農民拿租金、賺薪金、領股金,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從8粒種子起步到如今百億級產業,文登區以全鏈思維推動西洋參產業向標準化、品牌化、高端化邁進,為全國產業發展提供了“文登樣本”。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 畢明波、曲秋穎、劉學
微信號:yanglingca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