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領域里有“心理陷阱”,315當天全揭秘;女性力量從未缺席歷史,3·8婦女節致敬科技領域偉大的“她力量”;降溫不怕冷,“三明治穿衣法”讓你暖fufu……
科普是親民的,每個知識點都讓讀者受用;科普是便在的,各個領域都能找到社會關切;科普是常新的,一年四季不同節點都有議題。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組織打造的科學傳播矩陣,致力于久久為功傳新知、遞新識、出新意。
2024年以來,市科協交出的科學傳播成績單亮點頻頻:“科普廣州”新媒體傳播矩陣年度總傳播量突破8000萬人次,覆蓋粉絲超110萬,原創作品屢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廣州科技傳播聯盟吸納54家成員單位,構建起跨媒體、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科普生態圈;品牌活動“科普大講壇”“科博士應急小劇場”等,成為城市科學文化的新名片。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廣州市科協以“講好科學傳播故事”為核心,通過“聯盟共建、矩陣布局、品牌深耕”三大策略,推動科普工作從資源整合到內容創新、從形式突破到價值深化的系統性實踐。
成立聯盟
跨界組隊構建科普“生態圈”
科普的本質是科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協同傳播。廣州市科協于2023年牽頭成立“廣州科技傳播聯盟”(下稱“聯盟”),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科普“生態圈”。
聯盟成員涵蓋33家單位和21位個人,包括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分社、廣州農業科學研究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科學中心、廣州市珠江餅業食品有限公司等,形成了“媒體傳播—科研支撐—教育實踐—企業落地”的閉環生態。
廣州科技傳播聯盟舉辦新時代科普生態專題論壇
一方面,聯盟通過跨界協同,激活資源“聚變效應”。
聯合暨南大學專家團隊,推出首部以科技傳播為主題的地方性發展報告《廣州科技傳播發展報告(2023)》;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聯盟科普游媒體行活動,鼓勵成員利用自身媒體平臺多渠道傳播科普資訊;協助市科協舉辦新時代科普生態專題論壇,邀請知名學者、科普專家共話發展……
統籌各單位開展的科學傳播,打破了傳統科普的行業壁壘,實現了資源互補與價值共創。正如聯盟章程所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活動共建”是其核心職能,通過定期舉辦成員大會、科普游媒體行等活動,成員間形成了“互學互鑒、項目共創”的常態化合作機制。
另一方面,聯盟注重人才驅動,培育科普“先鋒力量”。
聯盟尤其注重“科普達人”的選拔與培育。在“廣州十大科學傳播達人”評選中涌現的科普達人,以個人專業為支點,撬動更大范圍的科普影響力。這些“科普大使”不僅成為科學傳播的“代言人”,更通過“科研+科普”“產業+科普”等模式,探索出可持續的科普創新路徑。
十位廣州科學傳播大使
廣東省生態學會秘書長蔡卓平發起“微藻科普宣傳”等科普項目,累計受眾超百萬;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創辦三個科普公眾號,推動AIE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公眾視野;航空文化公司教研部長董昱澤開發《像機長一樣思考》課程,將航空知識轉化為青少年可參與的實踐體驗。
眾行致遠,向變而興。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推動科普全面融入廣州市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構建起社會化協同、數字化傳播、規范化建設、國際化合作的新時代科普生態圈,助力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
布局矩陣
精品內容助力拓展“朋友圈”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普需要以優質內容爭奪公眾注意力。市科協以“科普廣州”新媒體矩陣為核心,通過“原創精品、融合傳播、開放生產”三大抓手,擴大科普參與的“朋友圈”,構建起覆蓋多平臺、多形態的傳播網絡。
首先,原創為本,打造科普“爆款IP”。
沒有噱頭,全是干貨!“科普廣州”抖音號收獲好評如潮。《你愛喝的橙汁飲料里有沒有真橙汁》播放量超500萬,讓飲品愛好者們打開眼界;《手扶電梯的生命按鈕你必須知道》播放量超100萬,成為市民安全教育“云課堂”。
2024年,“科普廣州”全年發布推文和視頻1878篇次,總傳播量達8557.81萬人次。其成功關鍵在于“內容精品化”策略。除此之外,在“科普廣州”開設“科博士應急小劇場”等特色欄目,將防災減災、健康知識轉化為趣味內容。
“科普廣州”微信視頻號
其次,融合傳播,構建全域“聲量網絡”。
2024年,廣州科普大講壇通過廣東廣播電視臺觸電直播等平臺直播,并在南方網、今日頭條等20多家平臺和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全網受眾達580萬人次。“科普廣州”新媒體矩陣突破了單一平臺限制,構建起立體傳播效果。
矩陣還注重技術革新驅動服務升級。例如,建設開發科普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助力用戶輕松瀏覽科普資源單位展示信息;新建科學大擂臺平臺,實現線上全民科學素質競賽;搭建機器人競賽報名平臺,為中小學生提供便捷參賽渠道等。
此外,開放生產,促進內容“喜聞樂見”。
科普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大工程,市科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科學傳播領域“牽頭抓總”搭設平臺,將專業領域的多元主體召集前來“登臺唱戲”。此舉讓真正有價值的權威解答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提升了“科普廣州”品牌的公信力。
例如,聯合醫療機構推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議題創作高質量科普視頻,覆蓋超350萬人次;在“廣州暑假科普歡樂節”,聯合河涌監測中心等單位開展研學活動;世界讀書日策劃“科普科幻讀書節”,點燃青少年閱讀熱情。
“科普廣州”微信公眾號
“內容+渠道+技術”三位一體助力傳播,使“科普廣州”新媒體矩陣從信息發布平臺,升級為公眾參與的科學社區。
提升形象
品牌活動共筑城市“知識圈”
品牌化是科普從“活動”走向“文化”的關鍵。廣州市科協以“廣州市科普品牌活動形象提升項目”為抓手,通過“豐富活動+長效IP”組合拳,將科學精神植入城市肌理。
2024年來,市科協在科普品牌建設方面,通過高品質、有高度、有深度的內容策劃,以理論化提煉豐富了廣州科普品牌內涵,以生動化描繪展現了廣州科普強市圖景。
廣州科技《一圖讀懂|與科學親密接觸!廣州科普嘉年華亮點搶先看》頁面
發布熱點資訊,廣泛、及時、全面宣傳。例如,《一圖讀懂|與科學親密接觸!廣州科普嘉年華亮點搶先看》《2024廣州科普游啟幕!首期40家單位免費開放,全年活動計劃出爐》等文章,引導市民游客及時關注重大科普活動,構建共同參與、分享科學的“知識圈”。
打造爆款產品,聚焦廣州科普事業的發展需求,推出硬核新媒體產品。例如,面向社會廣聚眾智,搭建新媒體征集平臺《在科普中,遇見廣州!廣州市科普品牌征集評選活動》;在全國科普日前夕,推出《廣州市少年兒童優秀科學幻想繪畫展》電子畫冊,展示羊城孩童的奇思妙想。
《廣州市少年兒童優秀科學幻想繪畫展》電子畫冊
深化活動經驗,根據重點、亮點、特色科普工作,展開深度觀察、理論提煉。例如,探究廣州選手在國家級科學競賽中的折桂歷程,推出《三項賽事背后的公民科學素質“養成記”》;分析廣州科普開放日的引流之道,發布《打卡科普“象牙塔” 體驗科技“最前線”》。
在多層次傳播體系的助力下,廣州市科普品牌建設實現了組織動員、傳播方式、內容服務等創新升級,形成了“品牌打造+特色提煉+權威推廣”的廣州科普傳播新格局。
聯盟構建生態、矩陣擴大聲量、品牌深化價值……廣州的科學傳播實踐,本質上是一場“以人為中心”的科普范式變革。總體而言,這份變革是基于三個層面展開——
培育跨界思維,打破行業邊界,讓科研機構、媒體、企業成為科普共同體;堅持內容為王,以精品化、趣味化內容爭奪公眾注意力,避免科普淪為“說教”;實現品牌賦能,通過IP運營與理論提煉,將科學精神轉化為城市文化基因。
未來,隨著AI、元宇宙等技術的普及,科普的形式與邊界將進一步拓展。廣州市科協將在現有基礎上,深化“科技+文化”融合、探索“精準化傳播”,力爭在“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征程中書寫更精彩的篇章。
來源:南方日報
圖片來源同上,非商業用途,若構成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