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回應“長和出售全球港口資產”事件,明確要求交易必須依法接受反壟斷審查,并強調“任何規避審查的行為均屬違法”。這場涉及228億美元、橫跨23國43個港口的“世紀交易”,在官方定調下瀕臨崩盤。李嘉誠家族試圖通過“資本騰挪”規避地緣風險的商業邏輯,終究未能敵過國家利益與戰略安全的大局考量。
長和集團擬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的43個港口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是核心爭議點。這兩大港口控制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中國21%的商船需經此通行。交易若成行,貝萊德財團不僅將掌握港口運營權,還可能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和船舶數據庫獲取中國貨輪的敏感信息。更值得警惕的是,貝萊德財團背后隱現美國軍方背景——68億美元資金來自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而交易公布當日,美國海軍宣布擴建巴拿馬軍事基地,距離運河閘口僅8海里。
表面上,這是李嘉誠“低效資產套現”的商業操作,但實則暗含美國借資本手段控制全球貿易咽喉的野心。特朗普政府曾多次揚言“奪回巴拿馬運河”,此次交易被外界視為美國“軟封鎖”中國航運命脈的關鍵一步。
李嘉誠家族的交易設計充滿精算痕跡。交易估值較2015年中資報價折讓19%,貝萊德承諾將部分收益用于收購長和歐洲電信業務,被港媒諷刺為“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魔術”。更值得玩味的是,長和宣稱保留中國內地港口以規避風險,卻將巴拿馬運河控制權拱手讓予美國資本。這種“脫鉤式甩賣”被批為“用國家戰略資產換取個人避險籌碼”。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的介入,不僅基于《反壟斷法》對“經營者集中可能排除、限制競爭”的審查,更直指交易對國家安全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潛在威脅。巴拿馬政府指控長和“違法續約”“轉移利潤”,并擬撤銷其港口特許經營權,進一步暴露交易的法律與政治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長和集團在談判中刻意保密、未向中國政府報備,甚至設置“天價違約金”和“不可抗力全擔”條款,試圖以商業契約綁架國家利益。這種“在商不言商”的操作,與李嘉誠早年“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謹慎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最終引發官方強硬回應。市場監管總局的審查,實質上是對資本短視行為的糾偏,也是對“國家利益不容交易”的底線宣示。
交易背后是一場涉及中美巴三方的復雜博弈:
1. 美國戰略施壓:貝萊德財團主席拉里·芬克雖辯稱交易由歐洲航運集團主導,但美方意圖通過控制港口實施“長臂管轄”,對中國貨輪加收費用、延遲通行甚至配合特朗普“切斷太平洋貿易通道”的威脅。
2. 巴拿馬政治清算:巴政府以“違法續約”為由發難,背后是美軍F-18戰機進駐軍演、美防長宣稱“奪回運河控制權”的地緣施壓。
3. 中國反制布局:中方加速北極航線和中歐班列建設,并推動中遠海運介入競購,以降低對巴拿馬運河的依賴。市場監管總局的審查,既是法律工具,也是戰略防御,標志著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從規則接受者向制定者的轉變。
這起事件引人警醒,在逆全球化浪潮中,資本無國界的幻想已然破滅。當資產與國家戰略深度綁定,商人必須在“逐利”的同時,先要考慮國家的利益。
長和交易審查事件,是中美博弈從關稅戰、科技戰向海運戰延伸的縮影,也是全球經濟權力重構的微觀投射。中國以法律審查捍衛核心利益,不僅保護了“一帶一路”戰略通道,更向世界宣告: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基礎設施,絕不容資本隨意交易。
對李嘉誠而言,這場失敗或許是其商業生涯的終章;但對新一代企業家,它揭示了一條鐵律——在民族復興的巨浪中,唯有與國家共進退,方能穿越周期,基業長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