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聚會的時候,我瞧見王姐又開始滔滔不絕地“吐槽”起來。
從她婆婆那老套的育兒觀念,到她丈夫在職場上遇到的麻煩,她一張嘴就跟機關槍似的,苦水倒個沒完。
坐在旁邊的張女士,尷尬得一直低著頭刷手機;李姐呢,瞅了個空子,悄悄挪到隔壁桌去了。
像這樣的事兒,在咱們中年女性的社交圈子里,可太常見了。
心理學上說了,老是這么跟別人倒苦水,不但得不到人家真正的理解,說不定還會讓自己陷入被動。
咱們中年女人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有四個“情感泄洪區”可得格外小心,守住了邊界,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一、家庭矛盾,可別到處說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電視劇《三十而已》里,顧佳在閨蜜面前抱怨自己老公木訥。
結果呢,這話不知道怎么就傳到公司去了,間接讓許幻山的項目都受到了影響。
在現實生活里,把夫妻之間鬧別扭、婆媳之間的小糾紛這些家里的事兒,跟外人說個沒完,常常就會出現“放大鏡效應”。
就說我鄰居王阿姨吧,她老是在背后吐槽兒媳婦帶孩子的方式不對。
結果呢,親家母在超市聽到這些閑話,本來就是點小摩擦,這下可好,直接升級成家庭大戰了。
家庭問題本來就是很私密的事兒,你到處說,不但解決不了矛盾,還可能變成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甚至有人會惡意揣測,把事兒越傳越大。
解決辦法其實也不難,就是要給自己建立一個“情緒緩沖帶”。
要是跟家里人鬧了矛盾,先別急著跟人說,先冷靜個一天。
你可以寫寫日記,把心里的不痛快都寫出來,或者找心理咨詢師聊聊,把情緒疏導一下。
要是有必要,再跟伴侶好好地、心平氣和地“封閉式溝通”。
就像資深心理咨詢師張琳說的:“家不是辯論場,而是需要咱們一起用心維護的避風港?!?/p>
二、經濟狀況,別瞎炫耀
去年同學會的時候,陳女士可得意了,拿著自己新買的限量版包包,在那兒顯擺,還說自己投資了一個網紅項目。
結果呢,半年不到,項目就暴雷了。
那些以前還“羨慕”她的同學們,都在朋友圈里諷刺她,說“早就看她不靠譜”。
老是把自己的經濟狀況露出來,一方面可能會讓別人心里不舒服,產生攀比心理;另一方面,還容易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你。
有個金融機構做過調查,60%的中老年詐騙案,都是因為熟人知道了當事人的經濟信息,然后鉆了空子。
所以啊,咱們得學會“模糊化處理”。
要是有人問你工資多少,或者投資情況咋樣,你就說“夠日常開銷就行”“孩子上學花的錢沒問題”這種不輕不重的話,把話題給岔開。
就像理財規劃師王鵬說的:“真正的安全感,是賬戶里的數字,可不是朋友圈里那幾個贊?!?/p>
三、情感創傷,別反復提
李女士離婚之后,每次聚會都講前夫這兒不好那兒不對。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能同情同情她,時間長了,大家都躲著她走。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過,老是陷在負面情緒里,就會形成一個“心理繭房”。
反復琢磨以前的傷心事,不但傷不好,還會讓你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以后交新朋友都難。
咱們得給自己設個“情感止損點”。
把那些痛苦的經歷,一次性跟信任的人好好說說,說完就把這事翻篇兒,去培養點新愛好,像插花、練瑜伽啥的。
心理咨詢師蘇茜就建議:“把注意力放在陽臺上新開的花上,比老是擦以前受的傷,要有用得多?!?/p>
四、子女成就,別過度吹噓
有個社區的寶媽群里,劉女士天天曬自己女兒鋼琴比賽獲獎的事兒,結果把其他家長都弄得挺尷尬的,大家都不吱聲了。
教育學者吳瓊分析說,這種“代際炫耀”,其實就是把孩子的價值和自己的價值劃等號,既給孩子壓力,又容易讓別的家長不待見你。
真正好的親子關系,就像教育家尹建莉說的:“要欣賞孩子自己的閃光點,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勛章。”
咱們得換個說法。
跟別人聊孩子的時候,多說說教育理念,別老提具體的成績。
比如說“最近我們在商量怎么讓孩子既能學自己喜歡的,又能把學習搞好”。
這種不盯著結果的表達方式,既能保護孩子的隱私,聽起來也更有水平。
咱們中年女人,這一輩子經歷的事兒多了,這都是咱們的財富,可不能把這些經歷當成隨便亂倒的“情緒”。
垃圾
在社交的時候,要學會把握好分寸,這既是對自己好,也是對別人尊重。
就像作家亦舒筆下的那些女主角,真正活得瀟灑的女人,都知道在熱鬧的時候,守住自己心里的那份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