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沁陽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在明代稱為河內縣,是懷慶府的府治。在市內北寺街薛街一號,有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紀念館,里面的主人公朱載堉,被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尊稱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圣人”。
除了律學家、歷學家和音樂家的身份,以及創造了那大名鼎鼎的十二平均律以外,朱載堉還有另一重身份:他是大明的鄭王世子,而且還極其高風亮節地讓掉了鄭王的繼承權。
朱載堉塑像
那么朱載堉為何要讓爵,歷代鄭王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第一代鄭王
- 鄭靖王朱瞻埈
朱瞻埈,仁宗朱高熾次子,生母李賢妃,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封為鄭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仁宗皇帝突然駕崩,當時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鄭王兄弟的親二叔漢王朱高煦則在封國山東樂安州蠢蠢欲動。危難關頭,皇后張氏挺身而出,一面急召太子回京即位,一面命鄭王監國。
漢王朱高煦劇照
太子順利即位,即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漢王起兵造反。吸取了靖難戰爭的教訓,宣宗決定御駕親征,居守北京的重任就落在了鄭王,以及已經升格為張太后的嫡子襄王朱瞻墡肩上。
己巳,命鄭王瞻埈、襄王瞻墡居守。敕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都督張升、山云,尚書黃淮、黃福、李友直協同贊輔。—《明宣宗實錄卷之二十》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鄭王朱瞻埈正式之國鳳翔府(今陜西寶雞)。鄭王在北京的時候兩度監國,還曾代表兄長回南京祭祀孝陵,可見既有能力又深得信任。
然而到了封國以后,朱瞻埈卻如同換了一個人,不但逼走以“端謹公勤”聞名的鳳翔府知府韓福,甚至還多次杖死府中下人。
張太皇太后劇照
鄭王患有風疾,自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起甚至到了不能管理府事的地步。當年十月,朱瞻埈的嫡母太皇太后張氏病危,臨終前召在外諸王:鄭王、襄王、荊王和淮王入京,其中唯有鄭王因病無法成行。當年十二月,鄭王妃張氏去世,此時在位的英宗朱祁鎮決定讓叔父遷國懷慶府。
癸丑,致書鄭王瞻埈曰:“近聞叔有疾,及子女宮眷亦多不安,此必水土不相宜也。叔往年欲移國懷慶,今命有司于懷慶建立王府,待其完日奉報移居。府中所缺軍校,已令河南有司僉補。叔其善加調攝,早遂痊安,以副親親之心。”—《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一》
正所謂天道有輪回,朱瞻埈此前在封國胡作非為,故而纏綿病榻之際,世子朱祁锳也對他不孝。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五月,朱瞻埈去世,享年六十三歲,謚曰靖,謚法“恭已鮮言”曰“靖”。
第二代鄭王
- 鄭簡王朱祁锳
朱祁锳,鄭靖王嫡長子,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封為鄭世子,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襲封鄭王。
明代親王府復原建筑
早在封國于鳳翔府之時,由于父王病重,朱祁锳不但代管府事,還在主持遷國之時表現得體。
壬戌,鄭世子祁锳奏:“遷國懷慶,道經秦府。叔王必遣人郊迎,臣欲入府見叔王。”上許之。—《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十二》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正月,鄭世子妃韓氏去世,此事就此成為朱祁锳人生的分水嶺。
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九月,朱祁锳因為“棄妃立妾”,和挑撥他作惡的弟弟涇陽王朱祁銑,一起被召到京城進行戒諭。這里的妃,指的是世子繼妃張氏。
英宗朱祁鎮劇照
到了京師之后,英宗發現世子在其父臥病期間“既不躬侍湯藥,又減去衣食”,只顧著和弟弟涇陽王“作樂酣飲”,怒斥其“不仁不孝,無禮無義”,決定將二人留在京城讀書習禮。朱祁锳嚇壞了,表現得格外謙遜守禮,終于在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正月得以重返懷慶府。
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世子繼妃張氏自盡,實際上是被世子逼死。英宗聞訊之后大怒,命太監蕭敬持敕符召朱祁锳進京面圣,不出意外的話會將其廢黜。但是隨著皇帝在不久之后駕崩,世子幸運地躲過一劫。
己巳,鄭王瞻埈奏:“世子祁锳妃張氏因撻婢有傷,驚懼自縊。”上覽奏,疑其事有不實,遣中官察之。中官言世子實嬖于婢。妃為所譛,置別室不相見四年,及是縱群婢凌逼至死。上怒,命太監蕭敬持敕符往召祁锳。—《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九》
紫禁城皇宮
而在襲爵之后,朱祁锳和長子鄭世子朱見滋、第三子盟津王朱見濍的之間的關系,卻勢同水火,令人難以理解。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八月,朱祁锳去世,享年六十歲,謚曰簡,謚法“平易不訾”曰“簡”。
第四代鄭王
- 鄭康王朱祐枔
朱見滋,鄭簡王嫡長子,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封為鄭世子,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四月去世,終年二十八歲,謚曰悼僖。
憲宗朱見深畫像
朱祁锳“稟性急躁,喜怒不常”,朱見滋則“性亦剛烈,子道少盡”,于是鄭簡王拖著不給兒子請封擇配,遭到了當朝皇帝憲宗朱見深的嚴厲警告。
自今宜痛加改悔,篤敘天倫,為長子請封擇配,即便具奏施行。毋徇一己之私,毋惑下人之議。且王獨不見臨川王父子之事乎?義不兩全,雖悔何及?—《明憲宗實錄卷八十》
寧藩臨川王朱磐熚,因為和長子朱奠埨不和,結果雙雙被廢為庶人。
朱祐枔,悼僖世子嫡長子,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封為鄭世孫,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襲封鄭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九月,悼僖世子被追封為鄭王,謚曰僖,謚法“小心畏忌”曰“僖”。朱祐枔奏請出城拜謁父王墳園,以彰顯朝廷給予的榮耀,得到了當朝皇帝孝宗朱祐樘的特許。
癸亥,追封故鄭世子見滋為鄭王,謚曰僖。嗣鄭王祐枔因乞出城詣墳所,奉安所賜冊寶于享堂內,以彰恩典。許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
孝宗朱祐樘畫像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二月,朱祐枔去世,終年三十四歲,謚曰康,謚法“溫柔好樂”曰“康”。
- 鄭懿王朱祐檡
朱見(氵貢),鄭簡王第四子,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封為東垣王,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去世,終年四十歲,謚曰端惠。
朱祐檡,東垣端惠王嫡長子,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襲封東垣王,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進封鄭王。
鄭康王無嗣,且無兄弟,圍繞著由誰來進封親王,鄭藩內部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沖突。鄭簡王共十二子,在嫡長子鄭僖王、嫡長孫鄭康王去世之后,鄭藩大宗絕嗣。次子早夭,第三子朱見濍原封盟津王,后以罪革爵。第四子即東垣端惠王,雖然也受到過“禠冠服”的處罰,畢竟并未革爵,所以按照一直以來的慣例,應該由現任東垣王朱祐檡進封為鄭王。
鄭簡王一脈世系圖
然而此時鄭簡王夫人張氏跳了出來,指責東垣端惠王有罪,其后代不該襲爵。鄭王一爵,應該由自己的兒子,鄭簡王健在諸子中倫序最長的繁昌王朱見寖來襲爵。
簡王夫人張氏知祐檡當襲,輙奏見(氵貢)生時有罪歿,不宜封,欲奪王爵以與其子見寖,而見寖于庶實為次九。事下鎮巡等官查,議皆歸祐檡。張氏奏辯不已,上命禮部于宗人府查玉牒倫序以聞。及奏上,乃以王爵與祐檡。—《明武宗實錄卷三十三》
為了維護綱常倫序,當朝皇帝武宗朱厚照最終駁回了張氏的奏請,命東垣王朱祐檡進封鄭王。但由于是“旁支襲封”,歲祿由原來的一萬石降為五千石。
武宗朱厚照畫像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十一月,朱祐檡上奏朝廷,請求追封其父為鄭王,以便于“入廟歲祀”,遭禮部駁回。此后的兩年時間內,朱祐檡為了此事又連續三次上疏,始終未能得到禮部的通融。
禮部屢覆鄭王以旁支入繼親王,不得顧其私親。詔如議。至是復以為請,下禮部議以鄭王懇疏雖出于孝,然非以禮事其親者,執議如初。詔曰:“既于禮有悖,其已之。”—《明武宗實錄卷一百十五》
眼見得追尊生父無望,朱祐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請求讓自己庶長子朱厚炯襲封東垣王,以奉端惠王祀。這次禮部沒有阻撓,但朱厚炯因為年齡關系,直到四年以后才正式襲爵。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祐檡去世,終年四十歲,謚曰懿,謚法“柔克有光”曰“懿”。
結語:鄭懿王最大的遺憾,無疑是沒能追尊親爹為鄭王。如果一直是武宗在位,這個問題似乎是無解的。然而就在鄭懿王去世的那一年,武宗皇帝駕崩,遺詔堂弟朱厚熜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入繼大統,即世宗。
世宗朱厚熜畫像
說起來世宗和鄭懿王的情況很像,武宗之父孝宗、世宗之父興獻王,都是憲宗的兒子。而鄭康王之父鄭僖王,鄭懿王之父東垣端惠王,都是鄭簡王的兒子。鄭懿王之所以能襲爵,是因為鄭康王無嗣且無兄弟。而世宗之所以能即位,也是因為武宗無嗣且無兄弟。
所以世宗在即位之初,面臨的挑戰和鄭懿王一樣:不能追尊親爹。經過大禮議之爭,世宗擊潰了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將親爹追尊為皇帝。受此紅利影響,東垣端惠王在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被正式追封為鄭王,謚曰定,謚法“純行不爽”曰“定”。
回到本文開頭,朱載堉即鄭懿王嫡長孫,他為何要讓爵呢?我們放在下篇之中再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